張銳
張銳從事過很多行業(yè),都如他的藏品一樣,神秘而充滿價值?,F(xiàn)在,張銳擁有一家藝術酒店、開徽宅餐廳、做畫廊,不久前又新開業(yè)了“任我行”時尚傳媒基地,倡導飲食的藝術。人生經歷許多,他信奉“藝術就是生活”。
和張銳見面是在北京工體院子里他新開的“任我行”餐廳,他一身簡潔的白色運動裝,非常自然放松,說起話來幽默風趣、干凈利落,毫不矯揉造作,是一個坦蕩的北京爺們兒。
初識當代藝術
張銳是國內最早一批認識到生產關系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人,敢想敢干。2000年,他開始做高級時裝生意,也正是這個契機讓他初觸當代藝術。當時他在做一個法國品牌的中國代理,2002年應邀去品牌持有人家中做客,那是法國南部一個誕生過很多藝術家的小村,有點像宋莊,在法國很有名,住在那個街區(qū)的都是法國最富有的人。主人的那所房子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但最讓張銳震驚的不是這所房子,而是掛在沙發(fā)后面墻上的一幅小畫,主人的一句“這可比這個房子值錢多了”著實把張銳鎮(zhèn)住了,當時他還把買房子當個事兒,“總覺得房子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次聽說一幅畫的價值比房子大得多,而且還有巨大的升值空間,才覺得自己的價值觀被摧毀了。
于是,張銳回到國內就開始想辦法買藝術品。一開始還不知道從何而入,他直接跑到宋莊去挨家挨戶地敲門找藝術家,“我當時覺得宋莊人人都是藝術家。”就這樣,他買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在宋莊“敲門”時找到的,也初識了一批藝術家。
張銳的朋友圈子很廣泛,其中黃燎原是最早提出想和他開畫廊的。黃燎原是國內搖滾、文化藝術圈的活躍推手,對藝術一直抱有熱忱,老拉著張銳說開畫廊的事。而剛開始張銳沒一下就答應,“一直等到2003年左右,老黃說問了老方(方力均),老方說現(xiàn)在開畫廊可以了,這么著我們就開了。”
藝術品的購買之路
近水樓臺,張銳干脆就把畫廊開在了工體院子里他開的“有璟閣”餐廳之上,以畫廊為伴,張銳正式開始了他的收藏。
2003年到2005年這3年是張銳收藏上的高峰期,集中購買了很多當代藝術品。他說:“一開始買的時候還不太貴,2003年買曾梵志很重要的作品也就是1萬美金。”2005年之后,中國當代藝術品首次拍出了過千萬的價格,藝術品價格隨之一路飆升,從那時起張銳放慢了腳步。“因為價格太高了,我買不起,誰能花那么多錢去買這個?我一般兜里有閑錢了,看上一個作品就買了;但是貴的我堅決不買,我沒有買過超過200萬元的作品,最高就到200萬了,這就到頭兒封頂了。”
對商業(yè)的敏感也帶來了張銳收藏上的變化。2003年到2005年這個階段他購買的大部分是油畫,2005年達到了高峰。這之后開始轉變,“這種轉變其實是繞著市場走,我當時沒錢再去買架上了,因為已經非常貴,真的沒錢去買。”那怎么辦呢?那就轉換媒介,2005年開始張銳轉向了收藏裝置藝術,之后也開始收藏一些照片和多媒體、錄像作品。當時還沒什么人去買裝置作品,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即使現(xiàn)在,收藏裝置、多媒體作品的中國藏家依然不多。張銳的收藏之路在2007年又有了新的轉變,他開始收藏一些韓國、日本、印度,包括歐美藝術家的作品,這一次他又領先了。“當時中國藝術家作品的價格已經比國外藝術家貴出很多,而歐美藝術家的作品一點都不貴。坦率地講,花100萬人民幣,能買咱們這兒1000萬的東西。”
“一個人能夠完全不受左右,那是偉人,像咱們這種平凡人做不到。”所以早期買藝術品除了自己的喜好,張銳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那時他身邊天天圍著藝術家、藝術評論人、策展人,而每一個人的藝術觀念、市場觀念都不盡相同,就得自己去判斷和分析。另一方面的影響來自于市場,他收藏方向變化的時間結點恰恰是蘇富比、佳士得逐漸推出亞洲藝術拍賣專場的時候,張銳很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也較早就開始了這個領域的收藏。
張銳也很感性,有時候他買一些作品是緣于無法回避的人情。比如某個藝術家平時對他很尊重,展覽經常會邀請他,那他去了之后不買一張作品就會覺得有點對不起人家。
藝術消費比收藏輕松
“我就沒覺得我是收藏藝術品。就像女孩喜歡買衣服,打開衣柜一看買的都差不多,喜歡黑一片黑,喜歡紅一片紅。”在藝術收藏上張銳的心態(tài)特放松,對于他來說,他更喜歡用“藝術消費”來對待“藝術收藏”這件事兒。
“一直到今天為止藝術品對于我來說仍然是一種消費觀。就像女人買鞋買包,有的男人喜歡買車買房。”其實張銳也是先買車買房,房子買到之后很自然就有一個裝飾的問題,他最開始也是去宜家買點印刷品掛在墻上,也買過非洲木雕。后來他發(fā)現(xiàn)這樣太沒品位了,客人到他家對裝飾有些評價后,他會覺得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講到這兒張銳開玩笑地說:“中國有這么多別墅,如果把那些假畫都換成真畫,那這個市場將巨大無比。所以我們先別提什么收藏投資,首先把你的日常生活打扮得漂亮點,讓自己有自信了,藝術就受到關注了。”
憑著這種“藝術消費”的心態(tài),張銳在“藝術收藏”這條道路上比別人走得輕松許多,不扛任何包袱,“一旦帶著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去面對藝術,你會發(fā)現(xiàn)很累。而藝術消費只跟你個人有關系,跟其他人無關。人消費有的時候就是一種癮,你不花出這個錢,老覺得不舒服。”雖然一開始的藝術消費緣于沖動,但是張銳在開始買藝術品以后,也開始看藝術史方面的書,他買的藝術類書籍遠比他買的藝術品要多得多,一直到現(xiàn)在他仍在學習藝術史。
“我對身邊的每件事都在想怎么藝術地去表達,怎么藝術地去生活,怎么讓生活更加藝術化,藝術這件事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藝術到最后,如果還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受太多市場的左右,那你每一分錢花出去才能夠保有最真實的快樂。”張銳非常謙虛,他說自己只是一個做夢的人,終極目標是希望實現(xiàn)“藝術生活化”,將藝術與生活真正融為一體,讓藝術本身變成生活的各個方面。
張銳
對話張銳
記者:您心目中收藏家是什么概念?
張:我覺得??恕⒂葌愃惯@樣的都是收藏家。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力求把自己的一份熱愛變成一個事業(yè),然后在自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又能很好地把這批作品料理好。過程是完美的,結果是美好的,有這樣的駕馭能力的人就叫收藏家;如果沒有這樣的駕馭能力,那給這批藝術品帶來的可能是災難。
記者:您如何看待之前尤倫斯的拋售和??说木栀??
張:我覺得???、尤倫斯做了一件偉大的事情,恰恰挖掘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他們從這個過程中獲利了,這會對很多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認為人不能太狹隘,其實每個人在最后不是被這個世界拋離,就是拋離這個世界,這是生死規(guī)律。藝術品本來就應該轉換不同的時空。我從善意的角度上認為,尤倫斯在生前把這批作品處理好,比將來讓自己的兒女去處理要穩(wěn)妥得多。藝術是需要宏觀的精神境界的,因為藝術是全人類的,藝術變成商品,其流動性是必然的。
記者:您收藏了這么多藝術作品,比較偏好哪個類型?
張:裝置是我很喜歡的,我覺得它們的確可以發(fā)揮藝術家的想象力。不像架上藝術,也許只把你所學的繪畫基本功施展出來就可以畫畫了。一個裝置藝術家一定是一個創(chuàng)作能力非常強的人,他沒辦法很簡單地去模仿或者復制誰,裝置藝術常常帶有藝術家很強烈的個人的創(chuàng)作性和實驗性。比如我很喜歡徐仲敏的作品,2006年我買過他的一件裝置作品《轉山》。
記者:您購買藝術作品大部分是通過什么渠道?
張:實際上除了早期在藝術家工作室買過畫,后來始終都是在畫廊和拍賣會上購買,還有博覽會,就這么三個途徑。經常去的博覽會有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還有上海的,香港的,北京的……
記者:您怎么看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狀態(tài)?比如“80后”這一撥兒。
張:我其實還是把很大希望寄托在年輕人的身上,特別是在新媒體藝術這塊。因為新媒體藝術所能夠表現(xiàn)的手段和方式與架上藝術不同,架上藝術我們能夠明確找到一條線索,而且這條線索的話語權永遠掌握在西方人的手中,但是新媒體藝術卻不同?,F(xiàn)在國內這些二十幾歲的孩子,其實和美國二十幾歲的孩子沒有太大的分別,他們生下來也有計算機和高科技,生活是一直融入到了這個信息化時代的,世界是扁平的,因此年輕一代藝術家直接面對的就是國際市場和國際藝術平臺。
記者:您為什么關注新媒體藝術?
張:我覺得新媒體藝術有一個很好的前景,因為它是這個時代特有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一定要去找其時代性,找這個時代的語言;可能再過10年新媒體這個技術又落后了,但在現(xiàn)在它是不可忽視的。雖然很多人還不認識、認同,從投資的角度來講,會覺得新媒體藝術沒什么價值,因為買了未必賣得出去,但是從藝術發(fā)展史的角度來講,它卻非常重要,寫史的人不可能把它丟掉。
記者:您現(xiàn)在要再買藝術品的話,參照是什么?
張:我認為,人只有存在方向感的時候才知道價值在哪兒,這點很重要。我自己認定藝術品脫離不了它的整個脈絡,藝術走到這樣一個創(chuàng)作階段,才有了時代性,我們一定要去看藝術品有沒有時代性。
記者:您認為當代藝術的價值是什么?
張:在我看來,當代藝術的歷史價值可能要遠高過其藝術價值本身,因為這是一個特定的時代。我們處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是在用別人的語言表達我們的思想,這個學習的過程產生了一種反叛性,會和學院派產生一種分裂。這個過程很重要,因為它打破了我們整個平衡,然后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我覺得今天藝術家的核心價值是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當然不一定是顛覆這個世界的能力。
記者:收藏給您生活帶來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張:收藏對我特別明顯的影響就是如何去看待“藝術品消費”這件事,也就是“為什么而消費”。如果你是為了投資、發(fā)財而消費的,那可能從中得到很少的東西;而如果你把藝術品當成一本教科書,在研究的過程中會收獲很多東西;當你擁有的教科書多了,慢慢地自己就是藝術家了。
記者:您對新入門的藏家有什么建議?
張:首先,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和目的收藏,只要你關注藝術,就應該受到大家的贊許。想投資也好,單純憑愛好也好,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終于進入了藝術這個領域。我對這些新藏家抱有尊重和鼓勵,唯一的建議就是,既然錢也花了,朋友也交了,那不妨多去學習學習,因為不了解的事情是帶不來快樂的。
記者:那您對藏品未來有什么樣的規(guī)劃?
張:去建美術館我可能永遠不會去做,因為我沒有發(fā)現(xiàn)這有什么意義。我寧肯讓自己的家擺滿藝術品,慢慢地讓身邊更多的朋友能夠從中感受到一點藝術和家庭之間的關系,我覺得這個還比較現(xiàn)實,因為我不愿意讓藝術和生活分開。
【編輯:徐瀹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