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13春拍觀察:拍賣市場明跌暗漲 市場回暖明顯

來源:雅昌藝術網(wǎng)  作者:王歌 2013-04-17

保利香港2013春拍預展現(xiàn)場

縱觀已經(jīng)完成的拍賣,2013的市場明顯有回暖的跡象。有旁觀的藝術品商人告訴記者,過去的一年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糟。自去年末到今年開春,無論是畫廊還是古董店都人頭攢動,顯示出活躍的氣氛,二級市場的成交也并沒有讓人太過失望。

2013年3月, 紐約亞洲周落下帷幕;4月初由香港蘇富比、中國嘉德(香港)香港保利三大拍賣行業(yè)已完成在港第一輪春拍。上述重要拍賣公司在重要地點的春拍大戲一向被業(yè)內(nèi)譽為全球藝術市場的風向標,它的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預演2013年藝術市場全年的走勢。 盡管兩輪拍賣成交總額略顯下降,似乎在提示,“2012年的調(diào)整態(tài)勢依然延續(xù)”,但相當多的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因為沒有出現(xiàn)頂級拍品,所以難以有上佳表現(xiàn)。

市場明跌暗漲 2013有望回暖

先看雅昌藝術監(jiān)測中心給出的幾組紐約和香港拍賣的數(shù)據(jù)。同比2012年春,2013年早春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中國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下降了12.81%,其中中國書畫降幅達47.96%。而瓷器雜項類相較中國書畫卻表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成交總額同比增加2,906.8億元人民幣,增幅為7.61%。

香港蘇富比2013春拍,在上拍數(shù)量和成交數(shù)量均較去年春有增加的情況下,其拍賣總額從2012年春拍的24.65億港元下降至21.85億港元,降幅為11.36%。除奢侈品之外,中國藝術品拍賣總額均呈下滑狀態(tài),其中瓷雜降幅最大,為29.76%;中國書畫次之,為22.81%;亞洲當代藝術降幅最小,為7.91%。但環(huán)比2012秋拍,本季度香港蘇富比春拍總額卻有了6.82%的提升。

中國嘉德(香港)、香港保利繼去年秋第二次在香港舉槌。相較2012秋拍,香港嘉德在上拍量、成交量紛紛增加的前提下,成交總額出現(xiàn)下滑。本季作品上拍448件,比上個拍賣季增加了25.14%,成交367件,環(huán)比增加19.93%,成交額卻比上季減少了1.61億港元,降幅達35%。主要原因在于高價作品減少。而香港保利在作品上拍量增加131.54%的情況下,拍賣總額僅增長了23%,為6.4億港元。

如果從成交總額來看,今春似乎是延續(xù)了2012年的調(diào)整走勢。但香港邦瀚斯執(zhí)行總裁陳楷遜認為,拍得好壞光從成交額來看是非常不準的,而是要看預估值與最后成交額的差距。如果這樣計算,紐約蘇富比的總成交額是5240萬美元,幾乎是估價的1.5倍;紐約佳士得的成交額亦超過了估價的1.5倍,達到了8000萬美元;香港蘇富比也超越其預估17億港元。這樣去解讀數(shù)據(jù),讓許多業(yè)內(nèi)人感到安心。

經(jīng)過數(shù)年調(diào)整,即使時間進入到2013的春天,不少藏家仍然懷有惜售情節(jié),各大拍賣公司也普遍感到征集高質(zhì)量拍品有難度。許多藏家以及商人對今春到目前為止的拍賣評價都是一樣的:“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東西。”因為拍品征集的一般般,今春的拍賣也就被定在了“一般般”的基調(diào)上。但是讓人頗感欣慰的是,“一般”的東西也有不錯的換手率,有的甚至出現(xiàn)了不錯的價格,足以窺見市場試圖逞強。臺灣知名藝術品經(jīng)紀人陳仁毅評價道:“2013年春天,紐約和香港最大的問題是亮眼的東西不是很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能有這樣的成績我認為很不錯了。2013對國內(nèi)的市場來說應該是一個修整期,而就全球來說,秋拍應該是可以看好的,而2014年,大部分的人公認藝術市場應該會回歸常態(tài)!”

傳統(tǒng)書畫:平淡中顯強勢

當代水墨漸成關注熱點

傳統(tǒng)書畫因其受眾面廣、參與人多,所以即便是在逆境市道也往往能有一些不錯的成交。2013到目前為止的拍賣,無論是紐約還是香港,所呈現(xiàn)的書畫拍品都頗為讓人不滿。大陸藝術品經(jīng)紀人于豐勝先生評價此次香港書畫部分的拍賣:“拍品很整齊,但未見精品。”畫商石先生也有同感:“生意貨可以買一些,但沒有非買不可的東西。”中國嘉德書畫部負責人郭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此次香港拍品的征集方向直接定位在了中低端價位的作品上,因此高價位拍品不多。”

盡管如此,市場還是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國嘉德(香港)書畫部分成交率為85%,香港蘇富比則更是高達97%,不少作品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香港蘇富比此次推出了數(shù)件吳冠中早期的作品,相較其中晚期作品,畫家早期的作品一向價位不高。但此次不僅全數(shù)成交并且都超越了估價上限。于豐勝認為:“普通的東西能夠賣出還不錯的價錢,這就是市場不錯的象征。” 經(jīng)典作品的表現(xiàn)就更是不用說,張大千《蕃姬醉舞圖》以2308萬港元成交價位居榜首,林風眠《火燒赤壁》以1860萬港元成交,而香港前輩畫家丁衍庸之巨制《白鶴高飛正待時》,以904萬港元高價成交,刷新畫家作品拍賣紀錄。

“當代水墨”是由大陸嘉德、榮寶等公司率先挖掘和推出的品類,一直成為藝術市場上的熱門話題。近年來,國際拍賣行也在此項目上發(fā)力。紐約亞洲藝術周,蘇富比、佳士得拍賣行及一些私人畫廊紛紛舉辦中國當代水墨展,并取得不錯的銷售業(yè)績。香港蘇富比春拍推出一系列二十世紀現(xiàn)代水墨名家作品,表現(xiàn)搶眼,其中呂壽琨之《雨后維港》以424萬港元成交,估價僅40-60萬港元;而湯哲明九尺巨幅《杜陵秋興卷》拍得136萬港元(估價20-30萬港元)。據(jù)悉,香港邦瀚斯2013春拍也將推出當代水墨,可見其市場前景。

瓷器雜項:典雅宋瓷帶來的啟發(fā)?

相對于波瀾不驚的書畫市場,“瓷器雜項”在早春的紐約就掀起了巨大的波瀾。中國藝術品鑒賞家、世界傳奇的古董商埃斯肯拉齊以223萬美元拿下一只定窯瓷碗。而據(jù)傳這件瓷器最初是被一位美國公民以3美元的價格從跳蚤市場淘來的。這段傳奇一時間成為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大新聞之一,于是我們看到了一種放大的效應出現(xiàn)——高古瓷器在整個紐約市場都表現(xiàn)得相當強勢——在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上拍的所有高古瓷除一件流拍,其他均悉數(shù)成交。其中一件造型小巧別致的耀州小執(zhí)壺,估價僅為6000美元,最終的成交價達到了13.5萬美元。在紐約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一件宋代的越窰花口盤,估價5000至7000美元,成交價則達到了7.5萬美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清瓷器的成交反而冷淡了許多。英國古董商大威德告訴記者:“宋代瓷器誕生在中國瓷器的巔峰時期,初入場的藏家可能更容易接受明清件,因為時代距離他們近。但是隨著收藏的深入,相信他們的審美也會慢慢轉(zhuǎn)變。埃斯肯拉齊以1385萬人民幣拿下定窯碗,但價格卻是一口一口被硬生生地叫上去的,這說明1385萬之下還有眾多出價者,其市場需求之旺盛顯而易見。”

把視線迅速掃視到香港,清新典雅的宋瓷在這里并不怎么搶眼,代之以迎合大陸藏家的欣賞口味:瓷雜拍品多以明清官窯為主。不過中國嘉德(香港)瓷雜場現(xiàn)場曾掀起一個小高潮——“高麗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盞托”在拍賣師剛報出起拍價后,就激起買家的激烈競爭,最終以517.5萬港幣成交。成為全場第三高價作品。

部分敏感的媒體于是驚呼:“高古瓷的時代要來了!”但是大陸的資深藏家及藝術品商人對此并沒有太在意。“一方面因為高古瓷器在大陸暫時上不了臺面(指不能上拍),另一方面,鑒定是個很大的問題。目前,高古器物還是西方及日本的審美取向”藏家許先生告訴記者。記者在采訪大陸藝術商人梁曉新時,他也認為:“宋瓷所需要的知識門檻太高,光是辨別窯口就很花心思,而且宋瓷中精品的量不多。”

除了瓷器以外,中國宗教造像、青銅器也在紐約亦有上佳表現(xiàn)。相比之下,早已處于市場高位的明清官器有所回調(diào)。不僅在紐約成交不佳,諸多明清官制精品在香港蘇富比也未能達到理想價位,總成交5.4億,略低于之前的估價。陳仁毅先生分析說:“此次香港蘇富比把重點的東西都放到了秋拍,春拍沒有特別抓人的東西,估價又不低,成交自然受拖累。”

現(xiàn)當代藝術:觸底回升?

相較傳統(tǒng)藝術和奢侈品類,現(xiàn)當代藝術在2012年遭遇的重創(chuàng)最大。盡管2013香港春拍并沒有帶給現(xiàn)當代藝術方面出人意料的驚喜,蘇富比三個現(xiàn)當代藝術專場以總成交超1.9億港元收槌。蘇富比夜場,封面拍品方力鈞的《系列一(之四)》以全場最高價1744萬港元成交。但同樣是方力鈞的作品《飛翔》,亦為赫斯專場的封面卻遭流拍。足以反映現(xiàn)在買家出手還是十分挑剔。

國內(nèi)知名策展人顧振清對足以本次蘇富比拍賣表示十分滿意:“這場中,方力鈞、劉韡的作品都以不錯的價格落槌。因為他們都是89后特別重要的油畫藝術家。曾梵志的畫拍到820萬,我覺得比較合理,不像前兩年流標那么嚴重。明顯,今年藏家的跟進非常理性,沒有盲目地追高。所以我覺得市場在一步步回暖,同時藏家對藝術家和藝術品的鑒別越來越專業(yè)了。 今年的市場可以用‘觸底回升’來形容,但還沒有‘反彈’。收藏家對收藏的認知越來越深入了,開始重視在美術史上有意義的作品,投資的藏家慢慢地放棄撿漏的心態(tài)。以后二級市場會出現(xiàn)分化,只買好的藝術家的作品,并不是藝術家所有的作品都是值錢的,并不是中國當代藝術都是值錢的。所以好的藝術家好的作品,重要藝術家重要的作品,具有美術史意義的藝術家、藝術品會不斷地加值和被重視,在未來的時間段里得到真正的價值支撐。還有一些藝術家將慢慢被淘洗掉。”

值得一提的是,幾個拍賣季下來,東南亞藝術的市場風頭狠勁,今年的春拍中,創(chuàng)下1.3億港元的成交額,是該項目第二的好成績?,F(xiàn)代藝術大師李曼峰《峇里民采》以2,140萬港元成交,是其估價的近7倍。近幾年,臺灣藏家/商人開始頗多關注東南亞藝術,從而帶動了其市場份額的上升。

奢侈品成交:強勁依舊

奢侈品類在藝術品市場出現(xiàn)調(diào)整的時候異軍突起,連續(xù)幾季拍賣均有上佳表現(xiàn)。根據(jù)雅昌市場監(jiān)測中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秋拍,奢侈品的市場份額首次超越了現(xiàn)當代藝術部分。當時間之窗來到2013年春拍時,這一品類依然不減強勢特征,反而有更上層樓之態(tài)勢。香港蘇富比手表部分的拍賣斬獲了2億2,150萬港元,而此前的估價僅為1億港元,刷新了蘇富比全球鐘表拍賣會歷年來總成交最高記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亞洲鐘表拍賣會最高成交額。特別推出的“溢彩流光─重要私人時計珍藏”專場,不僅全數(shù)拍出,且大多拍品均以高出估價換手。此一系列來自“重要私人時計珍藏”的當代座枱鐘,均特別訂制于過去的三十年間,華麗不凡。大部份座枱鐘由殿堂級品牌百達翡麗特別制造,亦包括來自卡地亞(Cartier)、Daniel Roth、Gerald Genta及Asprey等世界知名鐘表珠寶品牌的特別訂制。其中大部份以黃金打造并精工鑲嵌鉆石、各式寶石、琺瑯及水晶,匠心獨運,保存狀況也近乎完美。該專場吸人眼球之處在于這些首次面世的藝術品不僅來自百達翡麗等著名品牌的特別制造,更以華美之外觀吸引人們蜂擁去購買其尊貴。著名藏家張宗憲先生亦拍下其中兩件作品。奢侈品中,珠寶、酒類也均有上佳表現(xiàn)。

“激情”不再 市場加速成熟

09、10年,中國藝術市場著實瘋狂了一把,這份“瘋狂的激情”可能再也找不回來了。不少媒體喜歡用“回歸理性”來點評沉寂已久的市場。很多投資者開始冷靜下來思考,為什么要收藏?應該收藏什么?他們意識到在市場的大潮流中“追漲殺跌”這招在藝術的世界里并不適用。佳士得瓷器雜項專家李佳女士說:“前幾年的瘋漲其實不是件好事,令人害怕,因為市場不可能永遠瘋下去,停下來之后會怎樣?2012年的回調(diào),反讓人覺得欣慰,讓許多人回過頭清醒地看看。市場要想走得長遠也需要我們的買家有一定的成熟度。”

“從收藏,到成為真正的收藏家是需要時間沉淀的。藝術市場如果你只是買、或者說像是對奢侈品的消費,那就沒有意思了,他里面有學術的含量和文化的深度,把這些都理解了,你才能知道精品的定義。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每個品類都不一樣。以陶瓷為例,先把陶和瓷分開,宋瓷是素器,到了元、明早期有青花釉里紅,然后是彩瓷,又有官窯和民窯之分。就看你是從年代的角度去切,還是從某個工藝成就的最高點去切。你是要切宮廷的角度還是文人的角度,非常多的角度可以去走。每一個切出的點內(nèi)最極致的項目,我想就可以稱之為精品。其實一個好的收藏家的輸贏主要在其邏輯,邏輯走對了,他的收藏就是成功的。”陳仁毅說。除了藏家的自我成長,近兩年,大陸拍賣入駐香港,國際拍賣行又來到大陸,拍賣行的日益增多,也促使這個市場加速成熟。

海外買家再度活躍

從去年秋拍開始到今年初,就已經(jīng)有跡象顯示,歐美及東南亞的買家在逐漸活躍。早在今年3月,歐洲藝術品基金的年度報告就指出,美國超越中國,奪回了其藝術市場第一的位置,這也印證了歐美的市場在活躍程度再次超過中國。英國古董商約翰曾抱怨:“2011年春的時候,參加一場邦瀚斯的拍賣,全場幾乎都是中國人,我站在最后,根本就輪不到我叫價,價格提升的太快,沒過一半我就走了,沒什么意思,根本買不到東西。”但他轉(zhuǎn)而又告訴記者:“去年一年到今年就要好很多,中國人的身影明顯少了不少,我也進了不少貨。”嘉德也反映過同樣的問題:在香港的拍賣,非大陸的買家比預想的多得多。

陳仁毅先生總括了紐約與香港的拍賣情況,說道:“每年的亞洲藝術周會有拍賣、展覽、博覽會,但近幾年因為歐美經(jīng)濟不太好,所以很多商人的展覽效果都不是很好,大的博覽會也關掉了。就只剩下拍賣獨撐。但是今年紐約有一個很特殊的狀態(tài)——本來所有人都不看好今年的市場,但是最終以成交率和成交額來看,還是不錯的。發(fā)現(xiàn)的第一變化就是日本人參與的多了,從現(xiàn)場看,這次日本人大約占到了10-15%,當然這與此次蘇富比、佳士得將日本口味的藝術品,如青銅器、宋瓷放了很大比重有關系。日本雖然這幾年經(jīng)濟不太好,但是中國藝術品的生意其實挺好的,這樣就會有很多日本的商人來歐美國家進貨。蘇富比佳士得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歐美的藏家/商人今年大概占到了30%的比重,這也比往年要多不少。相較之下,中國內(nèi)地的藏家/商人就明顯少了。再回來談香港,我覺得和紐約的局面是差不多的。這半年來國內(nèi)正面臨新一屆的領導班子上臺,很多人對于‘花錢’和‘出風頭’都變得極度低調(diào)。所以不愿意在這個時間有大資金的往來,加上拍賣公司現(xiàn)在追賬追得緊,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一拖拖好久。其實每年中國國內(nèi)的政治變動,都會影響到全球的藝術品市場。加上香港(指蘇富比)這邊,東西沒有特別好的,估價又不低,自然也就沒人愿出手。”大陸藏家的收斂,歐美、日本買家的活躍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憂心:今年的大陸春拍難有太大起色。但后市可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