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近代革命文獻手稿和近代名人墨跡在拍賣市場異軍突起,備受文博機構和藏家的追捧。上海馳翰拍賣公司最近在美國向曾任孫中山機要秘書的曾省三后人征集到《黃興上孫中山述革命計劃書》、《中華革命黨民國三年十七次會議紀要》和《孫中山手稿三十八件》等珍貴文物,并將在4月下旬舉行的馳翰春拍中亮相。曾省三后人希望這些珍貴文獻能夠葉落歸根,留在國內。
日前在上海大學舉行的“海外新發(fā)現孫中山文獻”研討會上,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沈渭濱鑒定后認為,這批文獻的文物價值很高,都是第一次見到的原件。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謝俊美認為,這些文獻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二次革命”與中華革命黨等重大事件的第一手資料,澄清了不少歷史誤區(qū),比如《計劃書》中黃興對當時革命形勢的分析,可知辛亥革命成功并非偶然,歷經諸多艱難和犧牲,糾正了長期以來存在的辛亥革命成功甚易的錯誤看法。上海文史館《世紀》雜志主編沈飛德認為,鑒于文獻的書寫者孫中山、黃興等以及題字者蔣介石、蔡元培、吳稚暉、戴季陶、胡漢民、章太炎等國學根底扎實,寫的內容反映的又是重大歷史事件,再加上題字者對原文獻的評述,就更加提高了這些文獻的價值。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廖大偉也抱相似看法。他認為,文獻中眾多歷史名人題識和鈐印,令主體資料與附屬資料珠聯璧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