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有專的好 雜有雜的樂
“專有專的好處,雜有雜的樂趣。”這是楊為民的口頭禪。在收藏界,專者可成參天大樹,雜者或為百花盛開。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尋尋覓覓,苦雨凄風,都是走在路上。在從事雜項收藏的數十年中,他收集了很多有趣的藏品,也在收藏經歷獲得了無限的樂趣。收藏是一種高層次休閑,更是一種獨特的人生享受。
最成功的交換
——宋代和田碧玉環(huán)
在收藏過程中,楊為民和很多古玩商販結成好友。朋友們知道他的心頭好,有了新近入手的古玩,都愿意請他看一看。在古玩圈里,以物易物是很常見的交易形式,但是如果遇到真正的精品,就要加錢換購了。
在網上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多次交換藏品經歷中,楊為民最為津津樂道的是一件碧玉環(huán)的來歷。他本來在外地出差,卻突然接到一位熟識的古玩商的電話,古玩商故作神秘地問:“知道你喜歡老東西,我現在有一件老玉,要不要來看一看?”楊為民再三詢問細節(jié),古玩商卻賣了個關子:“這么好的東西,你得自己看,何必在電話里聽呢!”為了盡快看到這件“老玉”,楊為民不得不提前了返程的日期,回家的當天下午就急匆匆往古玩店里趕。一路上他最大的擔憂就是:會不會已經賣出去了,我看不到了?
所幸古玩商尚未舍得這件“老玉”上架,有機會見到的人并不多。楊為民驚訝地發(fā)現,這件貌不驚人的碧玉環(huán)光素無紋,灰皮自然,包漿明顯,有褐色土沁,應該是宋代的和田碧玉環(huán)。幾經討價還價,楊為民最終用一件藏品和少量現金換購了這件玉環(huán)。
最意外的收獲
——簽名版連環(huán)畫《翻身前后》
連環(huán)畫俗稱“小人書”,發(fā)源地是古埃及。中國的連環(huán)畫史可追溯到漢代畫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畫”,可謂源遠流長。楊為民收藏的這本連環(huán)畫《翻身前后》是著名版畫家、油畫家彥涵先生的作品,出版于1950年7月,恰好與楊為民同齡。收藏連環(huán)畫,最初只是為了圓幼時的一個夢。他曾經看過彥涵的經典作品,包括《當敵人搜山的時候》、《狼牙山五壯士》、《長城》等。但是他卻從未想到過,自己竟然有機會見到這位藝術家。
2007年10月,漢沽區(qū)舉辦“版畫、藏書票國際邀請展”,除英國、俄羅斯等國際頂級版畫大師如約而至外,彥涵也蒞臨漢沽。楊為民聽說了這個消息,就特意找出自己收藏的這本連環(huán)畫,趕在開幕式的當晚來到彥老下榻的住所。“我看得出彥老當時異常激動。還向我們講述了這本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彥涵當即為這位“粉絲”在連環(huán)畫扉頁上提寫“楊為民先生收藏,今日待見,殊感幸欣”的句子。
最令人驚喜的發(fā)現
——硨磲藏飾
大多數人買藏品,都要去古玩市場。很少有人想到,在展賣會上也能發(fā)現有趣的藏品。 2010年,天津津洽會的最后一天,楊為民與幾位藏友就趕去尋寶。家俱、瓷器、書畫、玉器等琳瑯滿目,大部分都為現代藝術品,古玩攤位極少。藏友們互相合計,覺得只能選一些現代精品收藏,
但在B廳的一個角落里,楊為民和朋友們卻在一位藏族小伙子的攤位上,發(fā)現了幾件老物。楊為民翻來翻去,都沒有找到心儀的藏品。一抬頭卻看上了售貨人脖子上的頸串,幾經討價還價買了下來。朋友們都不明白他為什么要買售貨人的頸串,還以為他是擔心買到假貨,一時間幾乎要將攤位上的所有商品都棄置不顧。楊為民委婉地向朋友們表示,攤位上的老物貨真價實,自己是因為看中了頸串底部的一顆老硨磲,才果斷買下的。這個頸串有明顯的雪域特色,主體是牦牛骨,中間夾有幾粒綠松石、紅珊瑚,兩側附串為銅制降魔杵。而硨磲,俗名蚵、大蚵,產量極少,是貝殼類最為稀罕的有機寶石,為佛教“七寶”之一,是白色法寶中的最佳代表。用硨磲制的佛珠代表了心地無塵,收到此物,可以遂一心愿。
最考驗眼力的收藏
——墨地彩梅花紋鼻煙壺
“經常跑古玩舊貨市場,是收藏者鍛煉提高眼力的最好課堂。撿漏也好,打眼也罷,都必須經過這一關。實踐出真知,應為千古不變。”去年的某個星期天,楊為民與幾位藏友在唐山古玩市場上“轉貨”,在馬路邊的一個小攤上,見到了這只墨地彩梅花紋鼻煙壺,與售者交談品鑒半小時后,決定買下。
清代雍乾時期,在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制出了精美的墨彩瓷,其效果如同在宣紙上濃墨重彩的繪畫一般,顏色鮮艷豐富,形象生動逼真,紋飾圖案多為工筆,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楊為民判斷,這只煙壺應是清代作品,墨色均勻潤亮,呈現干濕韻味。梅花枝干彎曲蒼雄,走向流暢自然。梅花加繪金色,花蕊細點暗紅?;蚝牛蚴嬲故㈤_,雍容華貴,氣韻生動。讓人愛不釋手。“在當今古玩市場上,能收到一件好的藏品實屬不易。百件求一,決不為過。愿藏家都具慧眼,方能得到心愛之物。”
最有緣分的收藏
——掐絲琺瑯對瓶
楊為民業(yè)余時間常逛天津古物市場,然而亂花入眼者卻并不多。有一次,他偶然經過一家小店,被一位老人叫住攀談。一開始兩人只談店內商品,后來逐漸拓展到收藏領域,話題越來越多,越說越是投機。再一問對方的年齡,才知道皆屬虎,且都為一個甲子。這樣的巧合就算在日常生活中也極為少見,稱兄喚弟、把物賞玩,自覺緣分不淺。
為了紀念這段朋友巧遇之緣,楊為民選了一對掐絲琺瑯小瓶。掐絲琺瑯,其制作一般是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之后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元末明初傳入我國,明景泰年間臻于鼎盛。清初宮內設立琺瑯作坊,到乾隆時期制作工藝達到巔峰。這對掐絲琺瑯對瓶是銅胎掐絲琺瑯,制作于清朝嘉道年間,圖案素雅,研磨精細,花蕊中有金。“現國內遺存晚清以前的景泰藍已經很少,能得到這對瓶,也是緣份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