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無關小組談創(chuàng)辦緣起和創(chuàng)作項目

來源:artforum 作者:王丹華 2012-08-04

“我們?yōu)槭裁匆鰺o用的東西” 展覽現場,2012

 

無關小組于2011年成立于北京,由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的九位年輕藝術家組成。從2011年在黑橋苗莆藝術區(qū)的“我們是無關委員會”,到今年三月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我們?yōu)槭裁匆鰺o用的東西”,自成立以來,這個新生的藝術集體一直致力于用一種“更無關”的態(tài)度去進行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整合。6月23日至7月22日,他們站臺中國舉行了“與行走無關”個展,以視頻的形式,對小組成立以后所進行的行走計劃進行了梳理,播放了自成立以來的行走活動。 在此,他們的成員之一陳志遠講述了小組的創(chuàng)辦緣起和近期創(chuàng)作。

 

我們成立于2011年4月,在草場地村。由在北京的九個固定的成員組成,但因項目不同也會召集更多的人,也主要是杭州的朋友們。成員中有人有固定的工作,也有是就專職做藝術的。

 

大家都是從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yè)來到北京的同學,就很自然的就在一個圈子里了,經過頻繁的聚會大家覺得應該組織起來做點事情。2009年我們做了第一個群展“陽謀”,做完那個展覽后大家覺得和外面隨便湊齊來的各種群展也沒什么不同。新的形式和內容并不能從中凸顯出來。接下來的2010年我們曾大量地討論互相之間的作品,這樣的討論還是很難讓大家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氣質,從在學校里學當代藝術到在北京不斷的通過展覽接觸正在進行中的當代藝術,我們對當代藝術的標準開始迷茫和懷疑,在找不準應該去做什么的情況下,我們決定通過當代藝術圈里現有的標準和模式,可以確立哪些是我們不想做的,通過排除法和結合大家的興趣來判斷自己的工作。2010年底我們根據游行這個現有的社會活動想了一系列稱之為行走的方案,2011年4月2日在798實施了大家舉欄桿把自己圍起來的一個方案,這時候小組還沒有具體的名字,但也是通過這個事情大家覺得應該發(fā)一個無關的申明,而這個無關的申明也變成了小組的名字。

 

我們沒有很具體的宗旨和宣言,但創(chuàng)作其實是想做到像我們的行走計劃那樣,不是靠單個人就能去實施,而是只有靠集體的行動才能奏效的方式,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試驗一個小組作為一個集體的可能性。“無關”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旁敲側擊,一種拋磚引玉的態(tài)度,每一次的無關行動總是會跟某些看起來是那么回事的事無關,然后根據不同主題產生出不同的創(chuàng)作形式。

 

今年春天的“與家無關”項目,產生在大家經常從父母家回來后的飯桌聚會上,我們總是談論起自己用什么方式來搪塞父母關于對自己工作的問題,展覽的主題“我們?yōu)槭裁匆鰺o用的東西”也產生于父母看到當代藝術中的那些作品時常問我們“你們做這些東西有什么用”,意識到其實父母也就像那些要求我們解釋當代藝術的藝術圈外朋友,或普通觀眾。所以家人就成了離我們最近、方便溝通的對象,而且作為子女的我們也應該認真和他們進行一次討論。在關于展覽的形式和內容上除了討論的視頻外,我們說服父母用一扇新門把家里的舊門換了下來,把換下的舊門制作成一件可在北京展出的作品,還有就是根據父母的工作,來用他們熟悉的方式讓父母參于制作一件作品。

 

有段時間大家在討論我們做的這些事兒是不是慢慢在被畫廊承認,這樣的討論意義不是很大,最起碼對于我們做的事情本身來說沒有意義,或者畫廊的承認與否本身不足以判斷大家做的事情的意義,可能針對具體的作品或項目展開討論是比較好的,我們也希望能更多地聽聽圈里朋友的看法。

 

無關本身沒有明確的指涉,我們不想給自己設計一個已經想到足以自圓其說的藍圖來規(guī)劃以后要做的事情,這個小組本身每個人都也在各自做自己的事情,而這個小組也同時存在,我們利用這個小組來做些超越個人、形成集體感的創(chuàng)作試驗,比如我們有很多戲劇的方案,每個人可以作為每一幕的導演來編排一場戲劇。還有社會調查的方案。

 

我們的核心領導不斷在變,設計了一些職位,如,會議召集,主持,紀錄,會計,資料整理,對外聯絡等職位,但這些都是輪值,大家定期調換。我們也是一個開放的小組,在成立的時候我們討論了小組的人員問題,其實一直希望外面的人能加入進來一起討論,對于其中想法靠譜的 人我們也希望能吸收進來,成員也可以自愿退出,但只要剩下的人,不管幾個愿意繼續(xù)做下去,小組就依然存在。這是我們的理想狀態(tài)。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