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百余家博物館年獲捐藏品不足20次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劉冕 2012-05-18

今天是博物館日。昨天記者獲悉,近年來民間收藏很火,而在國外常見的個人藏品捐贈博物館行為,在本市卻是稀罕事:本市151家博物館,一年獲捐藏品還不到20次;故宮10年來,僅接到7位藝術家的藏品捐贈。

 

此前在一場袁運甫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代表作《長江萬里圖》的儀式上,該院院長單霽翔透露,這是近10年來,第7位藝術家向故宮捐贈藝術作品。這與眾多世界大型博物館接受捐贈藏品數(shù)量不可同日而語。

 

即使是與故宮自身相比,近年來受捐藏品的次數(shù)也呈現(xiàn)低迷狀態(tài)。根據(jù)該博物院此前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故宮博物院曾經(jīng)歷過幾次明顯捐贈高峰:1949年到“文革”前、“文革”時期及“文革”落實政策之后。2000年以后,也曾出現(xiàn)過一個捐贈的小高峰,但近年來捐贈者數(shù)量不斷減少。

 

“這種情況在本市并不罕見。”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劉超英坦言,本市對外開放的151家博物館平均每年接受文物捐贈次數(shù)不超過20次。

 

“捐贈人少,主要是因為收藏觀念的改變。”一位博物館工作人員說,盛世興收藏,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文物價格漲幅超出想象,在這種情況下“入市”的人更多是投資客,而非收藏者。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藏品更好的去處是拍賣公司、藝術品交易市場,而非博物館。

 

劉超英認為,博物館的捐贈獎勵難落實,也成為捐贈者少的直接原因之一。“大部分博物館都享受政府撥款,其中有文物征集經(jīng)費,但卻沒有捐贈獎勵經(jīng)費。一件價值千萬的藏品,如果藏家愿意捐贈給博物館,給予一定的獎勵本來無可厚非,但目前博物館尚做不到這一點。”

 

作為一家民辦博物館館長,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對博物館藏品給予一定的“幫扶政策”,尤其是當一些海外藏家捐贈的文物入關時,有時候需要交納高昂的增值稅和關稅。

 

相對而言,國外博物館對于捐贈者給予更多“特權”。2005年,英國的博物館收到包括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作品在內(nèi)的捐贈品,總價值高達2520萬英鎊,主要途徑就是通過“捐贈藝術品代替交納遺產(chǎn)稅”的方式,鼓勵私人收藏家捐贈。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就是憑借數(shù)量巨大的私人捐贈,躋身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劉超英說:“博物館是能夠將文化得到廣泛傳播的最佳地點,我們應該倡導更多人樹立正確的收藏觀念,呼吁更多藏家可以將藏品捐贈出來與眾人分享。”

 

現(xiàn)在,一些博物館開始嘗試用特殊的方式,鼓勵捐贈。比如故宮專門開辟了景仁宮為捐贈文物的固定展館,宮內(nèi)懸掛著篆刻文物捐贈者姓名的“景仁榜”。國家博物館則將每一次捐贈者及捐贈文物的內(nèi)容掛在官方網(wǎng)站上,在一些展覽中涉及捐贈品也會在說明牌上注明。

 

觀點

博物館既非古董店也非雜貨鋪

 

“有一部分藏家認為博物館應當是收藏重器的地方,自己的藏品沒有達到這一高度,所以從來沒有想到過捐贈。”劉超英說,其實博物館并非古董鋪子,收藏品也是根據(jù)各自屬性來確定,并不一定是按照文物的價值來確定。比如一整套全國糧票等都是有收藏價值的。

 

單霽翔在接受《萬里長江圖》捐贈時,特意搶過話筒當眾宣布:“為了更好地倡導這種捐贈行為,故宮將專門籌辦一個展覽,把與長江有關的古代書畫、瓷器、玉器等進行集中展示,而《長江萬里圖》將作為該展覽的壓軸品出現(xiàn)。”

 

“但捐贈是一個嚴肅的事情,并非只要是無償,我們就會全盤接受,對不符合要求的捐贈品,我們只能婉言謝絕。”劉超英說,一般情況下藏家打算捐贈時,博物館會先要求看到展品照片,判斷是否符合館藏特點,如果符合則需要召集專家看實物,判斷是否具有展出和研究價值。目前,中國國家文物局已經(jīng)著手制定國有博物館接受社會捐贈文物方面的規(guī)范性文件,最快有望年內(nèi)實施。

 


【編輯:成小衛(wèi)】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