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tein Aasan,Untitled(PLASTIK),2011
“Tailgates & Substitutes”群展近日在Thierry-Goldberg畫廊開幕。包括查爾斯-哈倫(Charles Harlan)、喬伊斯-金姆(Joyce Kim)、漢娜-惠特克(Hannah Whitaker)、瑪麗-辛普森(Mary Simpson)、伊恩(Ian Pedigo)等在內(nèi)的12位藝術(shù)家參加了這場展覽。展覽的名字源自鮑勃-迪倫的歌曲“You Ain't Goin' Nowhere”,指代了藝術(shù)家將畫面轉(zhuǎn)譯成多種形式、并將它們用作記憶或一種體驗(yàn)的替代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
Dystein Aasan(1977年出生于挪威)將展覽看作是一種用來展示空間如何遮蓋并構(gòu)建意義的方式。他使用了木質(zhì)框架來展示他的平面作品,這與他使用網(wǎng)格來遮蓋平面作品中的文字達(dá)到了相同的效果。
查爾斯-哈倫的雕塑作品“Remesh”(2011)簡單地呈現(xiàn)了作為喚醒物存在的結(jié)構(gòu)——它讓人聯(lián)想到它本身。在這件作品中,金屬制的網(wǎng)格板被固定在了黑色的夾子之間,通過在垂直方向上堆疊隨處可見的建筑材料,哈倫賦予了這件作品以存在感及深度。通過這種方式,這些從它們通常所在的地方被移走的材料變成了自身的肖像。
戴夫-麥克德莫特(Dave McDermott)的作品“The Third Man”采用了一種不太嚴(yán)肅的肖像繪制法。兩個圓圈再加上新月狀的笑容“懸浮”在神秘而又模糊的背景上。右邊還有一個側(cè)臉的輪廓,這使得整個畫面形成了一種喜怒無常的氛圍。我們可以將這件作品解讀為兩張分開的臉;也可以解讀為是同一個人的肖像畫,只不過是分離的幾何特征與輪廓集合到了同一張臉上。
與這種幽默感類似,約書亞-阿貝婁(Joshua Abelow)的“Self Portrait”系列涉及到了構(gòu)成主義中幾何抽象的再利用。兩個圓圈再加上一個類似于字母“J”的形狀,它們與三角形圖案的背景共同組成了一張臉。這些形狀將他名字中的字母“J”、“A”、“B”集中到了同一張“面具”上——這就是他用來標(biāo)記自己復(fù)古式抽象的方式。
Charles Harlan,Remesh,2011
Dave McDermott,The Third Man,2011
Dave McDermott,Watery Domestic,2011
Joshua Abelow,Self Portrait,2011
Joshua Abelow,Self Portrait,2011
Joshua Abelow,Self Portrait,2011
Joshua Abelow,Self Portrait,2011
Joshua Abelow,Self Portrait,2011
Joshua Abelow,Untitled(Abstraction FV),2010
【編輯:馮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