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文化藝術品評估質押合作試點成立

來源: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作者:孫伶 筱晨 2011-12-31

“如果早點開展這個試點項目,也許我不會錯失秋拍上看好的那件紫砂。”22號,福建商人黃慶連在電話的另一頭對記者說。他剛剛得知了前一天“文化藝術品評估——質押合作試點”在上海成立的消息。

  

今年的秋拍中,他看中一件清“乾隆描金山水詩文四方壺”。“但當時公司資金被另一個商業(yè)項目拖住,無法抽出‘閑錢’,我只能放棄這個藏品。”黃慶連說,“如果當時已經(jīng)開展了這樣的試點業(yè)務,我可以先用其他的藏品抵當,籌到錢將這只壺拍下來再說。”當他在現(xiàn)場看著心儀的紫砂壺從180萬元的起拍價,一路扶搖直上,最終以356.5萬元成交時,內心十分懊惱。

  

12月21日,文化藝術品評估質押融資合作試點簽約儀式新聞發(fā)布會在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文化傳播中心舉行,上海東方典當行成為國家發(fā)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在藝術品評估體系研究課題項目的首個試點機構。

  

盡管中國藝術品市場快速發(fā)展,藝術品評估與鑒定的缺失卻面臨著誠信疑問,基金與拍賣行業(yè)也存在上下游的“一條龍”產業(yè)鏈。藝術品市場上的弊病,讓試圖進入其中的金融機構不得不小心謹慎。“建立一個讓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權威第三方文化藝術品評估機構,早已迫在眉睫。”陳喆認為。

  

“拍賣公司應該是公平、透明、公信力極強的。但是如果能有第三方進行嚴格管理,并且有相關政策進行制約,藝術品市場將會更加理性。”上海證大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上海證大集團文化藝術總監(jiān)沈其斌對記者表示。

  

如何解決“鑒定難”?

  

評估方式將打破現(xiàn)行的“一家之言”,并采取專家團“一票否決制”。當鑒定機構失誤作偽時,將會擔起連帶責任。

  

“評估、鑒定是我們中國藝術品市場這個木桶的短板,也是制約金融機構和企業(yè)家進入藝術品領域的一個主要障礙。長期以來,國家沒有形成權威中立的評估鑒定機構,因此這個問題到現(xiàn)在為止仍是制約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核心問題之一。”文化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張新建對記者說。

  

“評估—質押融資體系”試點項目由國家發(fā)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進行課題立項,并委托中國收藏家俱樂部具體負責實施。由國內外藏家、專家與學者組建第三方文化藝術品評審委員會,并引進國內外先進儀器設備以及相關科技作為鑒定輔助手段。中國藝術品市場長期以“重視個人評估”將轉向國際上流行的“重視機構評估”。

  

該項目的試點由中國收藏家俱樂部文化藝術品研究院與上海東方典當有限公司組成,將采用“科學規(guī)范流程+科學鑒定+藝術鑒定(經(jīng)驗鑒定)”的架構。其中,鑒定評估測定的60%依靠一套標準化的科學規(guī)范流程,20%依靠儀器和科技手段,剩下的20%將由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團組成。這種“6+2+2”式的標準化機構評估方式,將打破現(xiàn)行的“一家之言”,一兩位專家的意見將不再成為主導藝術品價值的關鍵。

  

“采用專家團隊對質押藝術品進行鑒定估價時,我們采取的是專家‘一票否決制’。我們會針對不同物品,從我們的專家團隊中抽取相關領域資深的專家,組成專家小組,使其在互不知曉對方的情況下按照評估手冊,獨立對其進行鑒定。倘若有一位專家對此物件表示懷疑,我們都不會出具評估報告。”孔達達,中國收藏家俱樂部理事長對記者說。

  

而在記者看來,這一試點體系中最具有公信力的,不是專家團隊的一票否決制,而是當鑒定機構失誤作偽時,將會擔起連帶責任。而這正是過去在事實中承擔了主要鑒定工作的拍賣行們所不愿承擔的。

  

“以前我們送拍或拍賣前,除了問問圈內朋友的意見,主要就是看拍賣行專家對藏品的鑒定結果。好的拍賣行公信力高,其鑒定結果比較權威。但倘若他們的結果是錯誤的,買家也不能就此而要求其負責。因為所有拍賣公司的買賣條款中都有免責一條。”黃慶連至今仍記得5年前,當他剛涉足收藏,在北京的一家拍賣行拍下一張價值300多萬的齊白石畫作時興奮不已的情景,“2年后,當我?guī)捉?jīng)鑒定,確定這張是贗品的時候,就決定將它作為裝飾品擺放于家中再也不流入市場。每次當朋友來家拜訪看到這幅贗品時,我就會提醒他們,不能完全相信拍賣行。”

  

“有了連帶責任的懲罰條款,我們的評估機構便會對評估品更加負責。”孔達達說,“我們的評估課題將從書畫、瓷雜、玉器三方面著手試點,3月份啟動。”

  

天價質押品也能被接受

  

需要質押品的最低價格為50萬,而沒有設置上限。只要質押品資質好,甚至能得到上億元的放款。

  

“我最關心的是,他們到底能提供多少抵押資金?”李和平(根據(jù)對方要求采用原名諧音),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人說,“我們去年從二級市場收購的最重要的一組藝術品總價近2億,其中最貴的一件價值逾3000萬。我想了解的是,如果我們想利用這些藝術品作為抵押,再將其作為資金投入下一個藝術品收購項目,我們同樣能夠得到上億的放款嗎?這樣大的質押,試點單位‘玩’得轉嗎?”

  

已邁入億萬元時代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其重頭單件藝術品的拍價早已突破了億元紀錄。無論是個人,還是收藏機構或藝術金融機構,對“評估—質押融資體系”試點的一個重要疑問,便是他們能夠將這個平臺做到多大?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根據(jù)現(xiàn)在金融試點單位的要求,需要質押品的最低價格為50萬,暫沒有設置上限。”孔達達認為,只要質押品資質好,高額或“天價”藝術品也能被接受。

  

正如國家發(fā)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助理周靜女士對記者所說的:“文化藝術品質押融資合作試點最終將為在銀行開展藝術品質押融資業(yè)務開拓道路”。倘若一切如試點項目的主辦者們所說,這個試點也將成為日后其他金融機構,例如銀行,進行藝術品質押融資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模板和鑒定估值服務。

 

 


【編輯:易小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