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我國當代藝術家渠巖和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前院長保羅·赫胥黎
7月18日,首屆和順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開幕,20名中外藝術家相聚和順縣古老的小山村——許村。在這里,記者采訪了我國當代藝術家渠巖先生和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前院長保羅·赫胥黎,他們以一個藝術家的使命和責任,暢談藝術對一個古村落改造的意義,以及新農村建設的路徑,并在身體力行地實踐他們對村莊建設的規(guī)劃和理想。許村在他們的努力下正改變模樣,讓我們期待一個古老村莊的重生。
渠巖
新農村建設切忌“千村一面”
記者:您如何看待古村落的價值?許村的價值在哪里?
渠巖: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一個載體,是我們的文明的一個出發(fā)點,構成了我們民族的家園感和歸屬感。許村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春秋建村,從明清到民國,從解放到“文革”,各個時代的建筑都有著清晰的歷史線索,統(tǒng)一于這個村莊里。
許村原先是鄉(xiāng)鎮(zhèn)所在地,破壞得也比較嚴重。隨著時間流失,老房子自然毀壞、遺棄,同時人們也在蓋新房,老房子被遺棄,呈現(xiàn)出頹敗之勢,產權不清,垃圾遍地,新舊雜陳,看起來不倫不類。
面對這種狀況,我向和順縣領導和有關部門反映,請求村民絕不要再拆了,如果老房子消失了,許村也就沒有價值了。修復就是破壞,要修舊如舊。我在這里出的第一個文件就是古村落的修復計劃,而且要把新的東西做舊。為此,我自己開車從北京趕過來督促落實。一個朋友送給我一幅畫,一個人背著行囊,頭上戴著一個帽子,我覺得那就是我,像西行的玄奘,一個為了使命而不計回報的人??h領導很重視我的建議,縣政協(xié)原主席范乃文正好是許村人,他積極督促當?shù)卮迕駚砺鋵崱?/p>
古村落呈現(xiàn)出最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物質形態(tài),許村是原始古村落風貌在太行山這塊土地上的完整版本,它豐富了許村人感情世界。文化是一個地域的靈魂,只有文化才有神韻。在這個極速城市化的時代,許多人急功近利,南方一個城市為了美化市容,把舊房子都拆了,他們認為房子就是一個居住的功能,拆了舊房子沒有惋惜,對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視而不見。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文化存活了,這個民族才能存活,否則,相反。
記者:什么原因讓您來到了這個小山村?
保羅·赫胥黎:許多西方藝術家只知道北京、上海,而北京、上海現(xiàn)代化的已像紐約一樣。他們不了解中國農村。來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地方,就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詢,但圖片上只能看到山,其它的什么也看不到。來了之后,看到群山環(huán)繞,一條小河緩緩流淌,古老的房子別有韻味,漂亮美麗,與倫敦非常不一樣,太美了,我真的迷上了這個地方!特別是在我的作品中,還沒有對這種山水風光有所反映,我要讓這種美景在繪畫中體現(xiàn)出來。
記者:眼下,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渠巖:由于全球強勢文化的沖擊,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迅速消亡。美國摩天大樓變成世界城市化樣板,加州的生活方式成為全球生活的模式,我國許多地方的房地產都是拷貝西方,成為西方的山寨版本。隨著鄉(xiāng)村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速,許多村莊“千村一面”,失去特色,雷同呆板,造成了許多西方的小鎮(zhèn)。許多古老村落已處于危險邊緣,現(xiàn)實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嚴重,如果不加保護很快就會消失。
記者:當代藝術能否拯救古村落?您是怎樣想到把最前衛(wèi)的藝術和頂級藝術與一個古老村莊的結合?
渠巖:任何一個文化形態(tài),如果失去活力,只有兩個出路,一是原封不動地進入博物館,二是用當代藝術文化來重新激活。作為古村落,必須具有四個特點:一是有悠久的歷史,二是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三是保留了原來的村莊風貌,四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當代藝術家是社會的良心,是鄉(xiāng)村醫(yī)生,他們具備綜合能力,不只是畫家,還具有哲學和社會學的背景,他們的一項使命就是給社會提出警示,不是像文人學者使用語言,呼吁別人來保護,梁漱溟先生就曾提出過鄉(xiāng)村改造計劃,但最終失敗了。當代藝術家具備建設能力,從技術出發(fā),親自實踐,自己動手來保護。用當代藝術來激活古老村落,這是以小博大,點石成金,事半功倍。
既要有傳統(tǒng)的“面子”又要有現(xiàn)代的“里子”
記者:您說“創(chuàng)造新文化,救活古村落”,您要創(chuàng)造一種什么新文化?
渠巖:只有當代藝術家有這種能力。村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里,許村不可能成為歷史博物館,空留下無人居住的村落毫無價值。有人氣才有靈氣,人是社會的靈魂。但是修復古村落必須保證村民不被打擾,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比如老作坊要保留,轆轱水井要保留。那么,農民也要走向現(xiàn)代化,我們從什么地方入手呢?從文明習慣、鄉(xiāng)村衛(wèi)生來改變。老房子年久失修,沒有上下水,生活很不方便。由于舊房子改造起來比較費事,農民寧愿蓋新房,也不愿改造舊房。但是蓋了新房子,歷史記憶就沒有了。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用西方當代藝術來改造。像許村這樣,房屋的外貌不動,只進行內部改造,房屋仍是古老家園的特征,仍是我們的文化符號,青磚紅瓦都還在,石頭墻不用動,但衛(wèi)生設施不一樣了,房屋里面的布局不一樣了,農民享受到了現(xiàn)代化的生活。
記者:當代藝術與老百姓有多大關系?用當代藝術來改造他們的村莊,老百姓是拒絕還是接受?
渠巖:當代藝術是真正的大眾藝術,傳統(tǒng)的文人雅士藝術那才是貴族藝術。過去,我們對當代藝術有誤解,那是因為不了解。現(xiàn)在講:人人都是藝術家,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力。當代藝術讓藝術家從上層走向大眾,徹底拋棄了宮廷藝術和貴族藝術。
為什么一些人喜歡西方流傳過來的惡俗的瓷磚和馬賽克,而放棄我們自己的青磚碧瓦與青石板,這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必須尊重地域的特色,不要妄自菲薄。西方鄉(xiāng)村很優(yōu)美,我們?yōu)槭裁床恍??為什么一些出去打工的人不愿回到農村,不留戀自己的故鄉(xiāng)?就是因為一些鄉(xiāng)村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他們沒有了家園感?,F(xiàn)在,有些人有文化沒修養(yǎng),缺乏審美能力,引導是長期的。要從衛(wèi)生方式、行為方式、鄉(xiāng)村民約,一點一滴地進行引導。這些天,許村的農民爭相來到我的住宅參觀,充滿了好奇的目光,并問能不能在這里住一晚上,你說村民是拒絕還是接受?
記者:國外如何對待古村落,是推倒重來還是干脆賣掉?
渠巖:舊房子、古村落保存好就是財富。要堅守我們的文化遺存,我們應當為此自豪。我們要把前輩交給我們的,負責任地交給后代,傳承下去。我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呆過四五年,那是歐洲的博物館,有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拉克式的,以及19世紀的新建筑,是歐洲唯一沒有遭受過戰(zhàn)火破壞的大城市,也是我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精神家園。但上世紀90年代初東歐巨變后,這里的人們生活窮困,沒錢修理那些年久失修的房子,但他們也不會把老祖宗的房子賣掉,賣給那些大量涌入的有錢的西方人,而是等有了錢再修理。這就是對文明的傳承和對文化的尊重。
記者:您對中國的村莊保護有什么建議?
保羅·赫胥黎:我去過北京、上海和昆明等大城市,但還是第一次來到一個中國的小山村,看到這里的老房子都保存得不錯,可能是歷史的原貌。在英國有很多老房子,我們一般不會輕易破壞。對于老房子的保護,我認為既要保留原貌,把老祖宗的東西傳承下去,也要讓村民享受現(xiàn)代設施和現(xiàn)代生活;既要有傳統(tǒng)的“面子”,又要有現(xiàn)代的“里子”。
“許村實驗”將走出新農村建設新路子
記者:“許村實驗”能否成功?當代藝術能夠給許村帶來什么?
渠巖:用當代藝術激活古村落可以成功。我曾到南方的一個村莊,他們把舊房子全部拆了,農民全部搬進了整齊劃一的小洋樓,這把傳統(tǒng)文化全隔斷了,小洋樓不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改造舊房子,是最費力的,用推土機推倒重建是最偷懶的辦法。當然,我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要呼吁政府和老百姓一齊來保護,既保留傳承,又要面向未來。
“許村實驗”吸引了社會關注的目光,帶來了游客,增加了收入。藝術家創(chuàng)作基地已正式掛牌,它的效應將不斷擴大。參加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的20名藝術家每個人離開時都將留下兩幅作品。我們把老糧庫改造一下,把這些作品掛出來,許村將建成山西真正的當代藝術館。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已把這里作為他們的寫生基地。前來觀光的游客既欣賞了許村的美麗風光,又看到了前衛(wèi)藝術,現(xiàn)在有好多藝術家還沒有見過真正的西方當代藝術家的原作。這里無疑已成為當?shù)氐臅r尚中心。
我想強調的是,“許村實驗”還帶來了村民言談舉止的改變和村民素質的提升。許村出外打工的年輕人相繼回來了,這里有了“農家樂”,有了發(fā)財致富的機會。我聽說,一位煤老板說他要趕快在這里買房子,這地方馬上要火起來了。
記者:“許村實驗”與新農村建設是一種什么關系?
渠巖:是統(tǒng)一的,在對農村面貌的改變,和對村民素質的提升方面是殊途同歸。我認為,“許村實驗”或許是提升村容村貌的一種最佳的途徑。你看,我這里的家仍是中國最傳統(tǒng)的房屋,與普通農家沒有兩樣,只是內部的設施變了樣。新農村建設不是推倒重來,只要干凈整潔,方便農民生活就好。
若要復興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文化,就要做到兩點:一是保存和建設以理性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二是借用西方科學技術來補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不足。中國的鄉(xiāng)村改造也得遵循這種路徑。
記者:許村有沒有復制的價值?
渠巖:用最先進藝術觀念來改造古老村落,這種改造不是暴風驟雨,而是和風細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都是在一個非常長的周期內生長起來的,不是一天規(guī)劃建設起來的。文化是永遠的競爭力和軟實力,沒有文化的鄉(xiāng)村改造只會是過眼云煙,蓋成小洋樓就是我們的家園?許多地方建起了威尼斯小鎮(zhèn)、羅馬花園,這才是崇洋媚外!“許村實驗”就是用當代藝術重新認識傳統(tǒng),用當代藝術來改造古老村落,這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推廣價值。
【編輯: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