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llation View
“像螢火蟲一樣(Like Fireflies)”群展近日在米蘭Nicoletta Rusconi畫廊開幕。參展藝術(shù)家包括托尼-布朗(Tony Brown)、莉莉安娜-摩洛(Liliana Moro)、西爾維奧-沃爾夫(Silvio Wolf)、納撒尼爾(Nathaniel Rackowe)、克勞德-柯林斯(Claude Collins-Stracensky)等。他們對黃金的象征意義進行了思考,并且將其與當前的美學爭論聯(lián)系了起來。展覽的靈感來自于Georges Didi-Huberman一本名為《Like Fireflies》的書。
Installation View
每種生物都能發(fā)射一定的光子流。然而,存在一些體型很小的物種——在這里特指螢火蟲,由一種名叫螢光素的化學物質(zhì)產(chǎn)生的光對它們來說就如同婚禮游行或是一支愛的舞蹈一樣。意大利語中“金子(oro)”這個詞來自于拉丁語中的“aurum”(早期則是ausum),它會讓人聯(lián)想到薩賓語里的“ausom”或者是印歐語系中的“aus”,意為某種金光閃閃的事物。金子可以說是最早一批能夠發(fā)出光亮的東西,因此,它既能使人們聯(lián)想到具有象征意義的“光”,也能使人們聯(lián)想到通過知識的積累而實現(xiàn)的金屬的冶煉。從記錄看來,某些來自遠古、折磨著人們夢想的東西在近幾個世紀以來仍然存在。在這幾百年中,傳說演變成了前往加州或是科羅拉多州的金礦勘探者們耐心地用木質(zhì)淘金盤過濾河流中的水,或是用其它的方式從山脈中挖掘金礦。此外,在河流中淘金是對追尋知識這種行為的最佳比喻。
Installation View
“Like Fireflies”的參展藝術(shù)家從不同的方面闡釋了這場群展的標題,不過,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它們都反映了這種實踐的本質(zhì)。有的藝術(shù)家將重點放在了螢火蟲的概念上,研究了其形態(tài)學上的復雜性;而另一些藝術(shù)家則傾向于檢驗它們在當代文化環(huán)境下周期產(chǎn)生的意義,這讓我們聯(lián)想到Didi-Huberman在觀測到螢火蟲同時也代表了一種“無辜的身份”時對Pier Paolo Pasolini的提及。
Installation View
Claude Collins-Stracensky,Untitled(the simultaneity of here and there),2011
Claude Collins-Stracensky,Untitled(the simultaneity of here and there),Detail
Silvio Wolf,Cariye,1988
Eva Marisaldi,Osservazioni,2011
Nathaniel Rackowe,Pathfinding,2010
Mario Airò,Momento Perfetto,Detail
【編輯:馮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