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藝術之父理查德-漢密爾頓
談到波普藝術,人們立刻會想到安迪-沃霍爾、羅伯特-勞申伯格、大衛(wèi)-霍克尼這些玩轉當代藝術圈的響當當?shù)拿郑聿榈?漢密爾頓的名字顯得似乎有點陌生,但是他卻是名副其實的波普之父。1956年,漢密爾頓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拼貼畫《什么使今天的家庭變得如此不同,那么迷人》,畫面中一個從畫報上剪下的肌肉男手里拿著一根棒棒糖,上面寫著三個字母“POP”,這既是英文“棒棒糖”(lollipop)的結尾,又是英文“流行、時髦”的意思。“波普藝術”(Pop Art)一詞由此誕生。
9月14日凌晨,漢密爾頓辭世,享年89歲。斯人已逝,但他所開創(chuàng)的充滿戲謔意味、將藝術邊界拓寬至通俗領域的波普藝術卻長遠地影響著藝術的各個領域。
創(chuàng)造英國第一幅波普藝術作品
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逝世的消息是他的代理畫廊高古軒宣布的,但畫廊并未透露其死亡原因。去世的幾天前他仍在籌備自己于2013年至2014年將在洛杉磯、費城、倫敦和馬德里的博物館進行的個人回顧展。
1956年,當時34歲的漢密爾頓為倫敦藝術團體“獨立派”舉辦的名為“這是明天”的展覽創(chuàng)作了這幅剪貼畫。作品完全由其他媒介上剪貼下來的現(xiàn)成印刷圖片拼貼而成,畫面表現(xiàn)的是一間現(xiàn)代公寓中的情景,主人公是一位肌肉發(fā)達的男子和一位坐在沙發(fā)上的傲慢女郎,男子手上拿著一支寫有“POP”字樣的棒棒糖,房間被電視、卡帶式錄音機、吸塵器等潮流物品所充滿,透過畫面中的窗戶還可以看到一個電影屏幕,正在上映的電影《爵士歌手》里面的艾爾-喬爾森的特寫鏡頭。
這樣一幅熱鬧的畫看上去滑稽之余又讓人有不舒服的刺痛感。畫面中對所有潮流事物的組合,顯示出藝術家本人對當時流行文化特征的一種敏銳的概括,濃縮了現(xiàn)代消費文化的特征。
因此,這幅拼貼畫作為英國第一幅波普藝術作品,被認為是最典型的波普拼貼畫,它使波普藝術的特質(zhì)得到更大程度的體現(xiàn)。
五十多年過去,這幅作品即便今天看來,也充滿諷刺意味,其對當代生活荒誕的把握精確到令人咂舌。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進程本身本應帶給人更多閑暇來享受生活,現(xiàn)實中換來的卻是無處不在的商品、流行符號和大眾消費。閑適和優(yōu)雅變得無處安放??梢哉f,漢密爾頓精確地詮釋了一個時代的特征。
標注夢露照片
為披頭士作純白封面
波普藝術大腕安迪-沃霍爾絲網(wǎng)印刷作品《瑪麗蓮-夢露》是他的招牌作品,但早在這幅作品誕生前兩年的1965年,漢密爾頓就曾在夢露的玉照上做過文章。只是比起沃霍爾那些整齊排列的變幻色彩的夢露大頭照,漢密爾頓加入了更強的感情色彩。1965年,他以一個攝影家拍攝的瑪麗蓮-夢露的照片中的一些連續(xù)鏡頭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我的瑪麗蓮》,將照片進行了拼貼,并在上面圈點、標注,完全顛覆了這些照片原本用于展現(xiàn)性感、美妙的面目,變得富于隱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暗示了她的自損性格。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同樣以拼貼的方式創(chuàng)作了《動蕩的倫敦》系列,其中最著名的一幅作品源自真實事件,搖滾巨星米克-賈格爾和漢密爾頓的畫商“帥鮑勃”因毒品事件坐在警車后座用帶著手銬的手遮擋面部,2007年他讓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化身成牛仔,穿著馬靴,腰上系著手槍皮套,創(chuàng)作了作品《震驚并敬畏》。
除了波普藝術,漢密爾頓最為著名的作品還包括為披頭士樂隊的專輯《White Album》設計的封面,和花里胡哨的拼貼畫作品不同,這張封面沒有一點圖像,僅是一片純白和兩行不起眼的字,標注出唱片名和披頭士樂隊名,異常簡約,堪稱封面設計的經(jīng)典之作。除此之外,漢密爾頓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插畫家,為喬伊斯的著名小說《尤利西斯》創(chuàng)作了大量精彩插畫,據(jù)《衛(wèi)報》報道稱這些插畫的精美程度可以和《愛麗絲漫游仙境》的著名插畫媲美。
【相關閱讀】
被達明-赫斯特尊為大師
漢密爾頓 1922年生于英國皮姆利科,他的父親是倫敦西區(qū)亨里汽車公司的司機,和藝術一點關系也沒有,但漢密爾頓卻在十歲那年就決定繪畫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長大后,曾先后在皇家藝術學院和斯萊德美術學院接受教育,其間跟隨后現(xiàn)代藝術之父杜尚學習,并深受杜尚影響。
在當代藝術領域,杜尚無異于一個神人,這位驚世駭俗地為蒙娜麗莎加上一筆小胡子,并將小便池搬入展廳的前衛(wèi)藝術家一生不曾購置房屋,不曾擁有汽車,不曾生子,亦不曾有過正式職業(yè),做得最長久的需上班的工作是圖書館員。他被稱作開創(chuàng)了一個藝術時代的藝術家,但他畢生最愛的卻是下棋。
漢密爾頓是杜尚忠實的粉絲,1960年,他將杜尚的作品《綠匣子》出版成抄本,1965年,他重建了杜尚的作品《大玻璃》,這件作品于1926年被砸成碎片。漢密爾頓去年接受英國《衛(wèi)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杜尚是你能想到的最有魅力的人,友善、聰明、機智。“在第一版《綠書》發(fā)行后,他給我寫了一封動人的信,是我至今收到過的最美的信,‘你的愛孕育出巨大的真誠’,信中寫道。”
除了杜尚,漢密爾頓和藝術圈的很多名人都有淵源,在和倫敦最著名的畫商,被稱為“帥鮑勃”的羅伯特-費雷瑟合作時,結識了披頭士以及米克-賈格爾等搖滾明星。“是費雷瑟建議我替披頭士設計新專輯封面的。我記得保羅-麥卡錫給我打電話,他那時在做演出。然后,我過去找他。我坐在外面的辦公室,有趣的是,現(xiàn)場到處都是穿著迷你裙和長靴的女孩。起初他有點懷疑我的想法,但最后他還是給予了幫助。他給我三箱照片,用作拼貼畫的材料。”最終他為披頭士樂隊制作出的著名《White Album》封面,但只收入了200英鎊。之后,他又為小野洋子的作品《屁股》獻上了他的臀部。
對于這樣一位前衛(wèi)藝術元老,達明-赫斯特尊稱他為“大師”,但他對這群YBA(年輕的英國藝術家)卻不大感冒,他對赫斯特的鯊魚還有點興趣,但是卻覺得他的畫無聊透頂。他認為這一代藝術家是無知的,“他們對藝術史一竅不通,他們的作品是在浪費時間。”“他們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別人做過的,而且不只是杜尚。想想看:伙計,你們遲了50年。”他在接受《衛(wèi)報》采訪時說。
波普藝術掀起中國85新潮美術
波普藝術源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英國,漢密爾頓創(chuàng)作的《什么使今天的家庭變得如此不同,那么迷人》以戲謔荒誕的形式打響了波普的第一炮,實踐了生產(chǎn)波普藝術的策略——那就是直接借用產(chǎn)生于商業(yè)社會的文化符號,對現(xiàn)存圖像進行復制、挪用和拼接,而不是像以往的藝術家那般追求畫功精巧的創(chuàng)作。這幅畫誕生后不久,漢密爾頓將波普藝術的特點歸納為:通俗、短暫、消費得起、風趣、性感、噱頭、迷人,還必須是廉價的,能大批量生產(chǎn)的。寫下這些時,他仿佛通過水晶球看到未來的安迪-沃霍爾頭戴假發(fā)對視著他。
這種直接、生猛而離經(jīng)叛道的藝術形式恰恰能最生動地詮釋出后現(xiàn)代社會獨特的時代氣質(zhì)。漢密爾頓選取極具代表性的視覺元素進行拼貼的藝術手法至今仍然在藝術各個領域被使用著,對流行時尚尤其有著特別長久的影響力,甚至很多服裝設計、平面設計都從波普藝術中汲取靈感。波普藝術對中國當代藝術亦有深遠影響。
1985年,美國波普藝術大師羅伯特-勞申伯格在中國美術館版的個人展覽,深深影響了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同一年,對中國當代藝術有著深遠影響的“85新潮美術”運動拉開了序幕,很多藝術家開始經(jīng)歷一場精神上的革命,他們棄絕各種唯美、傷感的學院主義的創(chuàng)作,開始用波普風格展開思考和創(chuàng)作??梢哉f,中國的波普藝術開始于“85新潮美術”。
在被稱為當代藝術F4的一線明星油畫家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的創(chuàng)作中,都可以找到波普藝術的影響。這些深遠影響都可以在波普藝術的開山鼻祖理查德-漢密爾頓那里找到源頭。
【編輯:陳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