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解密世界上最大的照片

來源:《新周刊》 作者:盛文 2011-06-26

“宏景:美國大攝影作品展”是只有一張照片的展覽。這張照片掛在中央美院美術館大廳,遠遠看去就像一幅中國水墨畫。這張世界上最大的照片是美國大攝影小組用世界上最大的相機拍出的。它大到你需要仰視,大到你滿腦狐疑:這是照片嗎?是的,用照相機原理成像。這是一幅畫嗎?是的,因為上面畫了很多感情。這是藝術嗎?是的,因為是6名藝術家的大手筆。

 

托洛基地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馬克·張伯倫、羅伯特·約翰遜、克萊頓·斯帕達、杰里伯·奇菲爾德都任教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賽普拉斯學院,和道格拉斯·麥卡洛、雅克·卡尼爾一樣都集藝術家、策展人、教育家和攝影師身份于一身。6人組成的小組也叫做遺產(chǎn)項目小組。

 

2009年去世的杰里伯是小組創(chuàng)始人,他整理了美國廢棄的托洛海軍陸戰(zhàn)隊航空基地原始文件。經(jīng)過一年多的申請,2002年,6位藝術家獲得許可到托洛基地展開“遺產(chǎn)計劃”,用攝影捕捉這里的傳奇。

 

托洛基地在南加州,離洛杉磯市區(qū)只有65公里,離太平洋只隔著圣華金山,位于一面臨海的盆地中心。

最初這里是印第安部落生活之地。1769年,西班牙探險隊到來后,開始放牧,把大片土地分給地主。1821年爆發(fā)的墨西哥革命,讓墨西哥人接管了此地。而從1850年至今,這里屬于美國。1851年,詹姆斯·歐文用在淘金熱中賺來的錢建成“歐文牧場”。

 

1941年12月,日本對珍珠港美軍突襲沒幾天,美國海軍就決定要在西海岸建主要空軍基地。他們盯上了“歐文牧場”完美的內(nèi)陸谷地,因沿海灘涂的大霧是那里的天然掩護。1942年12月,托洛(EI Toro)海軍陸戰(zhàn)隊航空站建成。

 

從農(nóng)業(yè)用地到商業(yè)用地再到軍事用地,這個空軍基地在越南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中是主角。但1993年,托洛也被卷入被關閉軍事基地名單中。關閉后是建機場還是公園,有很多政治爭執(zhí)。“經(jīng)過許多官司、媒體辯論以及四輪獨立選舉后,最終決定建立一座比紐約中央公園還大的巨型公園。這時我們開始介入這塊地。”克萊頓說。

 

為了連接土地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他們拍了基地1800幢建筑和周邊每一寸土地。他們踏遍每一條跑道,在黑暗的建筑前徘徊,從盤旋的直升機上拍土地的各種變化。他們在兩種攝影模式間來回穿插,既拍檔案照片記錄實況,又拍藝術照片穿越現(xiàn)實。他們已拍下15萬幅照片、100多小時錄像,出版了3本書,辦了19個展覽,還創(chuàng)下了史上最大照片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把飛機庫變成相機

 

2006年,遺產(chǎn)項目小組發(fā)現(xiàn)一座廢棄的F-18軍用噴氣式戰(zhàn)斗機機庫非常適合改裝成世界上最大的相機。“里面非常暗,適合做暗箱。我們要用照相機真正拍照片,必須只有小孔可以進光,其他地方完全是黑的。”馬克說。

 

為了達到絕對黑,他們和志愿者花費了數(shù)千小時堵機庫所有的孔隙。道格拉斯說:“這個工作非常無聊,工作量又大,特別累。”用盡7316平方米黑色塑料布、4940升泡沫填充材料、4.6里長黑色膠帶以及20公升黑色噴漆后,世界上最大的暗房被堵成了。

 

既然要用針孔成像原理,就要反復測試針孔到底該多大。克萊頓說:“針孔大小會決定圖像質(zhì)量,針孔邊緣不光滑,也會影響圖像質(zhì)量。”最后他們決定用6毫米作為針孔直徑,針孔離地面4.6米,沒有鏡頭或其他光學設施。辛勤勞動三個月,他們終于改裝成一架長49.23米、寬24.23米、高13.46米的相機。

 

羅伯特說照相機用的膠片對他們完全沒用:“必須要做一些新的東西。我們從德國特別訂制了一塊1079平方米未漂白無縫畫布。”因為透光,所以先得刷感光乳劑,刷之前還得加熱。2006年7月7日,100人和高容量潛水泵同時開戰(zhàn),將80升感光乳劑用手工刮涂到畫布上。

 

“全黑的狀況下,那么多人完成這個工作,答案就是奇跡。”雅克說。畫布有3層樓高,11層樓寬,要把它放到準確的地方,才可以成像。膠片加上懸掛索具重達545公斤,“之前的一些想法最后都被證實在實際操作中完全不可行”。膠片最終成功懸掛好也是奇跡。

 

因此羅伯特說:“對于我們來說非常有意思的一點,照相機是我們做的,膠片是我們做的,我們在照相機內(nèi)部工作。”

“上帝你趕快出來吧!”

 

相機和膠卷都有了,但曝光時間多長,完全沒概念。他們一開始去網(wǎng)上求答案,有人說最短一個半小時,最多2天,還有人說最長曝光22天。“我們終于明白了,確實沒有人知道。最后唯一的辦法,就是這么多年來攝影家都在用的一個老辦法:用試拍片來試。”道格拉斯說。1小時、2小時、5小時……他們試了不同的曝光時間,很不幸都失敗了,因為圖像太黑了。道格拉斯說就好像學生在寫論文,最后硬盤崩潰了。

 

經(jīng)過更多實驗,他們意識到失敗都是因為曝光時間太長,就變太黑。“所以告訴我們曝光22天的那個人絕對是大錯誤,絕對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道格拉斯說。

 

2006年7月8日11點30分,6個藝術家回到照相機中,把鏡頭打開,坐在小孔下面35分鐘,那是他們經(jīng)過詳盡測試后確定的曝光時間。“對于一個攝影師來說,能在自己做的照相機里工作,感覺非常榮幸。”道格拉斯說,“我們壓力非常大,怕成像過程中有任何打擾。”道格拉斯說這畢竟不像用數(shù)碼相機,打開一摁就行了。

拍完后還需要在巨大的游泳池里沖洗。雅克只想用神奇和混亂來形容沖洗過程。“加起來用了1800桶顯影劑和定影劑,顯影的過程需要40人,還有其他40人在里面做別的工作。最后用兩把流量高達每分鐘2850升的雙管消防水槍沖洗照片45分鐘。”

 

要知道這6位都不是年青小伙,而機庫完全封閉,完全漆黑,夏天溫度高達45攝氏度甚至48攝氏度,里面的人大喊大叫,大吵大鬧,非常瘋狂。“各種化學試劑的味非常嗆人。”雅克說。

 

“上帝你趕快出來吧!”克萊頓在心里喊著,“當畫布濕的時候,非常的黑,我很害怕,非常害怕。這只是唯一的機會。”畫布掛起來后,大家看到圖像開始呈現(xiàn)非常高興。8個月的辛苦工作,讓他們百感交集。

 

機庫前的航空站控制塔和雙跑道,背后的高山、原野,遠處的海灘,被拍成史上最大的照片——長32.74米、寬9.45米,他們將它稱為“大照片”。

 

這一張照片就花了6.5萬美元。他們給所有朋友打電話,動用各種關系籌資金。創(chuàng)作前他們賣想法,后來他們又賣長1.3、寬0.8米的“大照片”限量版。“2500美元一張,限量20張,所有人簽名。”雅克說感光乳劑供應商也免掉了900美元。

 

“我們制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紀錄片,或者攝影史的回顧,一開始最原始的針孔成像原理,再用手刷感光乳劑。照片成型后有無數(shù)觀眾用數(shù)碼相機再照這個作品,然后世界各地人都知道。”但道格拉斯說他們一直爭論:這究竟是過去攝影記錄的墳墓,還是進入新攝影時代的標志。但對于他們來說,藝術最大的力量并不是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提出新的問題。
 

 


【編輯:李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