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鵬(元) 江山勝覽圖
手卷 水墨絹本
尺寸:48.7×950 cm
展覽:1.“比利時尤倫斯夫婦藏中國書畫展”,北京故宮博物院,2002年5月。
2.“日內瓦——2010年世界雜技”,瑞士日內瓦鮑氏東方藝術館,2010年8月。
3.“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大展(四)”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4.“傳承——名家遞藏中國書畫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2年11月2日-10日。
出版:1.《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選集(四)》第13.14頁,保利藝術博物館編,2011年10月。
2.《傳承——名家遞藏中國書畫》第26-29頁,保利藝術博物館編,2012年11月。
著錄:1.《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卷三《秘殿珠林續(xù)編》,第349頁,北京出版社,2004。
2.阮元《石渠隨筆》卷四。
3.《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國立故宮博物院,1934年。
4.楊仁愷《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第555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5.徐邦達著《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6.余輝《確立“多學科解析法”一以認知〈江山攬勝圖〉卷為例》《藝術史研究》第五輯,p55-85,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編,2003年。
元代王振鵬(亦寫作朋)的《江山勝覽圖卷》,水墨絹本,縱48.7厘米,橫950厘米,作于1323年。圖中生動地描繪了元代仲春季節(jié)江南的山水風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包首楷書題簽:“王振朋江山勝攬圖”,卷尾隸書名款:“至治癸亥春莫廩給令王振朋畫”。下鈐白文方印“王振朋印”朱文方印“孤云處士”。卷首鈐收藏?。?ldquo;重詔”,卷首和卷尾共鈐有清乾隆、嘉慶、宣統(tǒng)皇帝的鑒藏印璽十方,并在清《石渠寶笈續(xù)編》、《石渠隨筆》卷四著錄。
全圖共分為:天臺山、永嘉城、圣壽禪寺、瑞安城、寶壇寺五個部分,開合張馳,疏密有度,充滿了節(jié)奏韻律之感。
此卷曾被作為乾隆時期清宮重要藏品,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出清紫禁城,一度存入長春偽滿皇宮“小白樓”內。偽滿滅亡后,該卷從“小白樓”散佚出去,先收藏在沈陽的郎某手中,后流入海外某私人藏家,輾轉至瑞士尤倫斯藝術博物館收藏。
在《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此卷時,認為畫的是“吳楚江景,界畫廬舍舟車村市人物。”打開畫卷,見有一座與山腰連體的石橋,瀑布從山腰的石梁下傾瀉而出,此乃“石梁飛瀑”,此自然景觀在中國沿海惟有一處,即是浙江東部天臺山的“天臺山八景”之一,其余七景為:“華頂秀色”、“銅壺滴漏”、“赤城棲霞”、“瓊臺夜月”、“桃源春曉”、“雙澗回攬”、“寒巖夕照”。“石梁飛瀑”位于天臺山中部,即今天天臺山東頭的金溪和西頭的大興坑溪位置上。
元代宮廷畫家王振鵬(1280年左右-1350后),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官至漕運千戶。延祐年(公元1314-1320年)在宮內秘書監(jiān)供職,元仁宗時曾任秘書監(jiān)典薄,得以遍覽古圖書,仁宗賞識他,賜號?。ü拢┰铺幨俊9つP界畫,筆法工致細密,自成一體,被譽為元代界畫第一人。王振鵬繼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畫法,線條挺拔有力,富有彈性,既連綿不斷,又有輕重、粗細、緩急、頓挫的變化。
《江山勝覽圖卷》雖為元代宮廷畫家所繪,但該圖客觀地保留了很多宋代江南建筑的特色,并保有竹、樟、柏等南方植物以及水牛、山羊等南方家畜。畫中所繪人物,仍舊保留了宋代的衣冠服飾,許多人物的裝束在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中均有出現(xiàn)。特別得注意的是,畫中出現(xiàn)了元朝蒙古族的人物形象。
此畫卷中大約有十六個蒙古持械軍卒押運糧草的圖像、畫中兩座城市(溫州府治的永嘉、瑞安)的建筑,包括元代修筑的凈光塔、永嘉碼頭等,為元代的歷史事實,無疑。如果對當時兩座城市及周圍的民俗加以綜合考證,諸如迎娶活動、南戲、雜技、醫(yī)藥、佛事、航運、漁業(yè)等,特別是對畫中蒙古官僚娶親的場面、永嘉雜劇、元代最為先進的四桅船、及卷尾的和尚雜技等圖像進行考證的話,這些畫中人物形象,有力地證明了他們是在元代活動的證據(jù)。
王振鵬將元代趙孟頫和“元四家”的水墨韻味與李公麟的白描人物有機結合,既有文人畫的審美趣味又有界畫的工整細膩。此卷的構圖是按山水畫的章法展開,繼承了宋代全景式山水長卷的構圖法則,但在透視上依舊保留中國傳統(tǒng)的散點透視法,并略帶有俯視的角度,有著較強的立體感,體現(xiàn)了全景式山水畫的縱深感。
畫面中人物眾多,但絲毫無凌亂之感。畫家將其中各行各業(yè)的人物有效地組織起來,使畫面高潮迭起,吸引觀者饒有興致地“逛”完全圖。在人物的勾勒上比例協(xié)調,造型精確,線條圓潤且概括的十分生動,性格、職業(yè)、身份刻畫得栩栩如生。畫家不僅擅長描繪人物,而且兼擅表現(xiàn)各類牲畜,如鞍馬、牛羊和諸多家禽等,對馬匹的結構和動態(tài)可謂是爛熟于心。筆下的家禽和飛禽則雖是點到為止,但不失形態(tài),隻隻俱若自然。
在描繪廟宇建筑時,精細、勻凈的古廟線條與粗勁的樹石筆墨既形成了鮮明對比,又使建筑藏身于樹石之間,筆墨濃淡互有聯(lián)系,達到了和諧自然。凝重和森嚴的建筑造型,不僅把方硬堅挺的寺廟畫得氣宇軒昂,而且在筆墨中透出一股靈秀之氣。畫家掌握了豐富的建筑樣式,大到寺廟院落以及各種樣式的房屋如歇山頂、懸山頂、攢尖頂?shù)?,小到建筑具體的磚石結構、隼鉚結構等反映了畫家廣泛、精到的建筑知識。有一些建筑表現(xiàn)出濃厚的宮廷氣派,可推斷畫家有過相當廣泛的閱歷和見過頗為宏大的世面。
在樹石的畫法上,畫家摒棄了南宋后期院體山水方硬刻露的筆墨程序,比較注重筆墨在運行中因水分的多寡而產生出的微妙變化,特別是較多地運用枯筆干墨來皴擦山石,受到了元代文人的筆墨影響。
在表現(xiàn)礁石和迭峰時,多用小解索皴并雜糅刮鐵皴、卷云皴等,行筆草草,甚為隨意。遠山皴染并舉,以淡墨渲染,層層推遠,富有深遠的視覺效果。這些豐富而簡潔的表現(xiàn)手法使畫面有變化而又含蓄,明快又不顯單調。樹法也頗為寫實,除了未使用夾葉法和米點之外,囊括了當時畫樹的種種表現(xiàn)技法,在樹石相交的畫面上,畫家極為注重樹石的筆墨層次,采取樹深石淡的筆墨,顯現(xiàn)出其駕馭筆墨的嫻熟技巧。諸樹用筆疏松而結構嚴謹,其群體結構亦十分自然得體。將該卷的林木與“元四家”之后的山水畫相比,在筆法上屬于相同的時段,即元代后期之作。
《江山勝覽圖卷》既展示了社會風俗的人物活動,又體現(xiàn)了古代廟宇建筑的規(guī)模形制,有關其學術性、藝術性、歷史性的研究,涉及到了中國繪畫史、鑒藏史等諸多問題。所以它既是研究元代當?shù)厣鐣蔚?ldquo;百科全圖”,又是研究元代繪畫百科的重要圖像。它是一個元末畫家的筆墨世界,又是一個元末社會的歷史縮影,它在整個中國美術史上,都是極其重要的畫卷!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