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復雜,然而所謂藝術(shù)家,不是要去還原,而是要通過事物來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心靈世界。
喬治·莫蘭迪就是這樣一位藝術(shù)家。一生孤寂、平凡,廝守著生活中的壇壇罐罐,用靜物演繹藝術(shù)的真諦。他一生沒有娶妻,可以說沒有愛情,唯一有的就是他把一生都獻給了他摯愛的藝術(shù)。這是一位畫僧,甚至一位苦行僧。
“我從來過的都是一種非常安靜而隱退的生活……我唯一希望的東西是獲得平和安靜,以便工作”。
正如莫蘭迪自己所說,看他的畫時,人會不由得全身心地安靜下來,直透人的心靈。這種安靜,在莫蘭迪看來是隨意擺置的各種方向的筆觸。在整個畫面中,力量相互制約、相互抵消所達到視覺的完美平衡,是莫蘭迪隨意組合壇壇罐罐后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他的畫中,幾乎看不到鮮亮的顏色,有的,只是那些看似灰暗的中間色調(diào),一切不張不揚,靜靜地釋放著最樸實的震撼力和直達內(nèi)心的快樂與優(yōu)雅。
1964年,當他去世的時候,意大利畫家莫蘭迪(Giorgio Morandi)被普遍認為是同代畫家中的最杰出者。然而,那些讓莫蘭迪聞名的畫作們卻明顯沒有任何宏大性。人們通常認為,有重要文化表現(xiàn)力的藝術(shù)一定是豪華的,甚至這一思維定式已經(jīng)變成了一句格言,“藝術(shù)就該奢侈”。而在多大程度上,莫蘭迪的靜物畫顛覆了這一定式?
他曾說過,“我本質(zhì)上就是一位專畫靜物構(gòu)成的畫家,我的畫作交流的是寧靜和私密感。我最看重的,是情緒”。情緒,是作為一位繪畫中的苦行僧的內(nèi)心的綻放,是一種屬于畫者心底最深處的神圣之地。它并不奢華,卻仍舊高貴佇立傲視群芳,它并不張揚,靜靜似溪流緩緩訴說。
見過莫蘭迪在畫室作畫的人都說過,莫蘭迪在畫作開始時,會涂一些鮮艷的色彩,后來,再用一層顏料涂覆蓋上去,以便讓畫作產(chǎn)生某種“內(nèi)部生發(fā)”的暖意。在那些看似白色的瓶罐中,隱藏著絲絲暖意。我想,正是有著這樣的繪畫過程,才能讓我們理解他這些畫作里總具有的那種不易察覺激情,好似掩體下的血脈搏動。
莫蘭迪一生沒有娶妻,可以說沒有愛情,唯一有的就是他把一生都獻給了他摯愛的藝術(shù)。他是一個畫僧,也是一個苦行僧。藝術(shù)是他的親人,也是他的妻子、情人。他孤寂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他的家鄉(xiāng)波洛尼亞,過著簡樸的生活,淡泊名利,僅僅在意大利做過一些旅行。唯一的一次出國是去蘇黎世參觀塞尚的畫展。在20世紀藝術(shù)的喧囂中,當其他的藝術(shù)家紛紛前往巴黎的時候,他則靜靜地在波羅納的工作室里,用智慧和感覺創(chuàng)造自己的藝術(sh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