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拍協、artnet、雅昌等多家機構在上海發(fā)布一系列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報告。中拍協《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規(guī)模穩(wěn)步回升,成交額達310.52億元(不含傭金),但截至2018年5月15日完成結算153.22億元,結算進度不足一半。中國文物藝術品在海外市場盡管市場成交額回升8%,但成交率卻呈下滑趨勢,從2011年的69%降至2017年的49%。
海外市場成交率下降
自2009年起,越來越多的國內藏家開始熱衷于海外“淘寶”,從萬達集團以1.72億元拍下畢加索《兩個小孩》、華誼兄弟以3.77億元拍下梵·高作品《雛菊與罌粟花》,再到劉益謙以1.74億美元(約合10.84億元人民幣)拍得莫迪里阿尼的畫作《側臥的裸女》,各大國際拍場從不缺少中國藏家的身影。
據《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顯示,2009-2011年中國文物藝術品在海外的成交額所占的比例迅速增長,短短三年時間從8%躍升至16%,并始終在海外藝術品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從去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海外市場的表現來看,2017年中國文物藝術品的成交額回升了8%,達20.8億美元(146.2億元人民幣,含傭金)。
雖然2017年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總成交額有所上揚,但成交率卻大幅下滑,《2017年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顯示,2017年中國文物藝術品在海外的成交率延續(xù)了過去幾年整體下行的趨勢,從2011年的69%(接近美國總體藝術品市場70%成交率)降至2017年的47%,首次出現了低于中國內地拍賣成交率(48%)的情況。該份報告認為,2016年底以來,國內外匯政策的調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投資在2017年出現的顯著下滑,以及進口環(huán)節(jié)中高達20%的整體稅率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海外成交率。
對于海外市場出現的成交率大幅下滑的情況,中國拍賣行業(yè)協會藝委會秘書長余錦生表示,去年海外拍場呈現出兩級分化的現象,高價位拍品亮點頻出,質量高、價格高、影響大,但中低檔次的拍品相對普通,未得到廣泛的關注和參與,導致成交率下降。
國內市場結算率首次未過半
從2017年國內市場的情況來看,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規(guī)模穩(wěn)步回升,成交額達310.52億元(不含傭金),16件拍品過億元成交。但隨著市場越發(fā)向高價區(qū)間傾斜,拍場“拍而不付”的問題仍然是拍賣市場上的頑疾。盡管部分買家由于后期資金周轉緊張等問題出現拖延交割的情況,但對于輕資產公司的拍賣行卻是影響巨大,尤其對于價格高昂的億元拍品來說,前期拍賣行都會對重點拍品進行多方的學術研究和廣告宣傳投入,如果拍品最終未完成交割,拍賣行的損失是十分慘重的,一些中小型拍賣行甚至會因此被拖垮。
據《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統計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5月15日,2017年成交的拍品中,完成結算的拍品總額僅為總成交額的49%,降至歷年來最低。而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成交的拍品中,已完成結算101件(套),僅為38.55%,在16件過億元成交的拍品中,僅有兩件在2018年5月15日之前全部完成結算。在余錦生看來,高價拍品的購買人群主要是企業(yè)(家)和機構,其受經濟環(huán)境和資金流動的影響較大,因此,結算進度的不確定性也較高。
傭金水平回升至15.24%
盡管結算不盡如人意,但2017年結算拍品的傭金收入為23.36億元,傭金率為15.24%,這是在連續(xù)四年持續(xù)下降后的首次回升,較2016年提升了0.78個百分點。在創(chuàng)稅方面,2017年度達7.66億元,這對于僅有幾千人的行業(yè)來說,人均創(chuàng)稅在社會各行各業(yè)中應屬較高水平。
此外,在拍品結構方面,中國書畫板塊也在去年迎來了增長,《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顯示,2017年中國書畫成交額204.81億元,較上年增長9.25%,但瓷玉雜項、古籍善本、油畫等板塊均有所下滑。
中國書畫板塊的增長除了過億元拍品主要為書畫作品從而拉動整個板塊的增長外,余錦生認為這與第二梯隊拍賣企業(yè)的成長密不可分。在2017年度增長最快的北京榮寶、北京寶瑞盈、廣州華藝、廣東崇正等幾家拍賣企業(yè)均以中國書畫為主,這類企業(yè)的成長也帶動了書畫板塊的增長。
秋拍規(guī)模預計370億
隨著春拍的結束,各家拍行的秋拍征集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今年春拍,各家拍行都選擇了減量策略,不少拍企成交額都在拍品數量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基本與去年春拍持平,甚至有所上揚。但受買家資金收緊、股市大幅下跌等因素的影響,今年買家的信心略顯不足。雖然產生了多件創(chuàng)紀錄的拍品,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重量級拍品遺憾流拍。那么,對于處于調整期的國內藝術品市場來說,2018年秋拍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AMMA發(fā)布的《2018年春中國藝術品市場調查報告》指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短期規(guī)律呈“U”形發(fā)展,季節(jié)性規(guī)律使得成交額趨勢在“U”形中上下波動,2018年春處于“U”形曲線的后半段,處于上升趨勢。該份報告預測,從2012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七年的穩(wěn)定發(fā)展調整,2018年很可能是具有轉折性的一年,2018年春拍已經有所表現,各大拍賣公司表現有升有降,處于平穩(wěn)調整階段,從短期來看,在國際、國內經濟環(huán)境及藝術品市場保持目前狀態(tài),不存在突發(fā)的特殊情況和巨大市場波動前提下,2018秋拍成交額較2017年秋拍將不會產生大幅變動,基本與2017年持平,預測區(qū)間為323.19億-419.46億元(含港澳臺地區(qū))。
在余錦生看來,2018年秋拍不會有較大起伏,與春拍大致持平,但全年的總體成交額或較2017年有所下降。他認為,“近年來拍賣市場總成交額基本維持在每年300億元左右,但2018年春拍的表現,已經顯現出經濟環(huán)境和社會流動資本的變化,預計秋拍市場各方都會更加謹慎”。
余錦生還表示,相信各大拍行接下來會在貨源和學術方面做努力, “生貨”專場、名家舊藏專場,以及一些具有學術梳理、文人趣味的專場仍會受到市場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