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種以收藏品抵押為誘餌、繼而大肆騙財的詐騙案件在廣州露面,1月23日,廣州番禺一位收藏愛好者先后被兩撥騙子以這種手法騙去16萬元。目前,番禺警方已立案偵查。
“國際收藏家”來電了
今年1月13日,家住番禺區(qū)的62歲羅伯在家里接到“國際收藏家協會”工作人員“王強”的電話,他先是談了些收藏品行業(yè)見聞,讓羅伯相信其是行內人士。接著,王強稱近來資金緊張,想以一批“收藏品”作抵押,向羅伯借款5萬元。輕信的羅伯很快表示同意,王強又稱會以快遞方式將“收藏品”送到羅伯府上,待驗收后,便將5萬元借款轉交給快遞員。當天,快遞員將五箱“收藏品”送到羅家。羅伯雖說是收藏愛好者,但卻無鑒定“收藏品”真?zhèn)蔚哪芰?。盡管如此,羅伯還是將5萬元交給了“快遞員”。其實,所謂的“收藏品”全是仿造名畫。
1月19日,羅伯又收到來自“國際收藏家協會”劉娜的電話。對方先是一番自我介紹,接著是一番自我吹噓。其稱有一批價值很高的收藏品先放在羅伯處,讓羅伯先墊支貨款11萬元。幾天后,再把錢還給羅伯。 羅伯再次信以為真。
劉娜于1月19日至20日以快遞貨到付款的方式,分11張單(每張單1萬元)郵遞給羅伯11箱“收藏品”。羅伯以刷卡的方式,在快遞公司的終端機上刷了11萬元。
1月23日下午,羅伯打電話給對方,對方電話卻無法接通,羅伯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遂立即向番禺警方報警。經查實,11箱“收藏品”其實是一些沒有多少收藏價值的紀念幣。目前,番禺警方已經立案偵查此案。
騙子盯上老年收藏者
就此案件,番禺刑警分析稱,受侵害的對象往往是有收藏愛好但又缺乏經驗的收藏愛好者,特別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老人。騙子一般為兩人以上共同作案。其中一人與受害人電話聯系,并自稱是知名的收藏協會或收藏公司的員工,該人有一定的古玩、收藏知識,在不斷的“忽悠”中讓人信以為真;另外一人則穿著快遞公司的服裝,冒充快遞員工直接與受害人接觸,并隨身攜帶POS消費刷卡機、要求受害人劃賬支付費用或接受現金支付。
警方提醒:市民要提高防范意識,特別是老年人,對于涉及錢財的來電要提高警惕。一旦遇到異樣情況,應盡快向家人尤其是子女反映情況,商量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