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嘉德秋拍首次現(xiàn)當代藝術夜場:何多苓《白衣彝女》620萬元落槌

來源:99藝術網(wǎng) 2015-11-14
何多苓 《白衣彝女》
何多苓 《白衣彝女》
1991年作  86x71.5cm

2015年11月14日晚,嘉德2015秋拍“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之夜”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其中何多苓作于1991年的《白衣彝女》以620萬元落槌,據(jù)悉,此前估價為300萬至500萬元。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有十年時間何多苓都以青春、生命、死亡等作為藝術主題,其中有不少形像取材于彝族,它們的共同特征在于高度的詩意化,本件創(chuàng)作于1991的《白衣彝女》即是其中代表,詩意化的畫面加少數(shù)民族形象帶來的蒼莽距離感,使他的作品流露出神秘色彩和圣神的向往之情。

《白衣彝女》的構圖簡潔而飽滿,在以蕭疏風格為主的何多苓作品中比較少見。畫面中,彝族少女處于畫面中央,形成金字塔式構圖,一襲白衣猶如一道虔誠的階梯通向一個圣神的殿堂,彝族少女微低頭,仿佛在虔誠祈禱。以《白衣彝女》為代表的彝族少女系列作品是何多苓在巴羅克形式與新象征主義之間尋找折衷的新的嘗試。在這些畫作中少女的形象遠離現(xiàn)實,平視的目光帶有波提切利式的虔誠,仿佛蒙上一層光澤的臉,猶如異教的圣母。這一系列畫作的潛在主題是關于死亡的,少女如同雕塑般堅實穩(wěn)定,其身姿和表情都具有莊嚴肅穆之感,生命如此美好而充滿理想化的尊嚴,但卻不時面臨死亡無情地來臨。

在這其中,何多苓表達了對于莊重、崇高理想的尊崇和對無?,F(xiàn)實、短暫生命的無奈,但他認為這種令人無奈的現(xiàn)實自有其不為人所知的、超驗的合理性和玄秘所在,人理應順從自然規(guī)律。所以,在《白衣彝女》這幅作品中畫出了他的一個美學理想,即某種具有紀念碑性的理想化構圖中透露出對崇高的追求。

1989年,何多苓第二次赴美,所謂“他鄉(xiāng)遇故知”,何多苓在美國博物館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產(chǎn)生了莫名的情愫,一改早年對傳統(tǒng)排斥的態(tài)度。他驚嘆于宋人山水花鳥和古代佛教造像中樸實又準確的寫實主義,以及博大深沉的情懷,這些改變了何多苓以往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認識。他開始更加關注東西方文化在精神氣質(zhì)層面的異同,更加看重作品的氣韻、神韻,在與西方繪畫的對比中領悟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高妙。《白衣彝女》的創(chuàng)作也顯現(xiàn)出東方藝術在彼時對藝術家的深刻影響。在繪畫上,何多苓通過做減法來逐一消除畫面中不必要的因素,力求高度的簡煉、抽象化,并以象征手法,同詩歌意象轉(zhuǎn)變?yōu)闀嬛械奈幕庀笠粯?,使得繪畫的氣質(zhì)有了明顯改變。

何多苓畫作中的神秘主義幽思與何多苓喜歡現(xiàn)代詩歌不無關系。波德萊爾、蘭波、葉芝、艾略特等的詩歌中充滿不可捉摸、無法言說、欲言又止的因素,那種遠離但又貼近現(xiàn)實、若即若離、若有若無的神秘讓他心馳神往。因此他在自己的繪畫中也追求那種隱于表象背后的東西,畫面充滿含混性、不確定性和隱秘性?!栋滓乱团吩诰呦蟮漠嬅嬷袕浡龀灥幕孟耄瑧n郁而孤獨的氣息籠罩在寂靜神秘的空間中,這是何多苓將詩的意境搬于畫布之上,他營造出蒼茫的意境,不斷的聚焦于人與自然潛在呼應和莫名緊張,而且用各種手段召喚起遠古、永恒等時間意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