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揭秘肉身佛:僧人圓寂后封缸 肉身與空氣隔絕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喬顯佳 2015-03-28

 

靈巖寺發(fā)現(xiàn)的絲制內(nèi)臟的泥塑羅漢像。

近日有關福建三明章公祖師肉身佛被盜20年后,出現(xiàn)在匈牙利博物館一事引起很多關注。據(jù)報道,碳14年份測定法顯示,該佛像內(nèi)干尸可追溯到11至12世紀之間,僧人死亡年份據(jù)推測在1022年至1155年之間。有關“肉身”何以保存千年的話題隨即也引起討論,而我國多地還有“肉身佛”留存。

僧人圓寂后封缸,肉身與空氣隔絕

由于當?shù)胤鸾膛d盛,福建泉州近日被爆多處又發(fā)現(xiàn)“肉身佛”。與古代埃及躺著的木乃伊不同,這些“肉身佛”都呈現(xiàn)坐姿,且肉身覆蓋有泥塑,形成獨特的真身佛。

對此,湖南省馬王堆漢墓古尸與文物研究保護中心主任、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人體解剖學和神經(jīng)生物學系羅學港教授曾向媒體介紹,“佛教對遺體保存有一套程序,如去世前不飲食、口服一些中草藥等,目的是抑制腸道細菌生長,去世后,有人對尸體進行凈身、消毒,采取一些措施,將身體與空氣隔絕,防止外部細菌污染。”如此,可致尸體千年不腐。

濟南長清大靈巖寺住持弘恩法師告訴本報記者,佛教以前的確有為死去的高僧保存肉身的習慣。高僧圓寂之后要封缸,高僧坐到缸里,再用另一口缸扣在上面,封缸之后觀察3-7天,若有腐爛或者表皮生黑斑現(xiàn)象,則立即燒掉,為此寺院還設有化身窯。如果7天后尸身不腐,則以后也一般不會腐爛了,就可以留下來,在外面鍍金供奉。

如1954年,慈航菩薩圓寂,弟子遵其遺囑,將其放進缸里,人呈跏趺(jiā fū盤腿而坐,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狀,并在座下及全身周圍,墊上炭屑和石灰,然后在上面再倒扣一個同樣的缸密封。三年后開缸,缸里出現(xiàn)了一汪水,肉身完整,并舉行裝金的工作,此為臺灣第一尊肉身菩薩。

據(jù)報道,幾年前,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曾在西安木塔寺生態(tài)遺址公園一僧侶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類似家用的水缸,上面有一個大盆子蓋著,這就是傳說中的“坐化缸”。坐化缸高67厘米,缸口最大直徑有79厘米,呈土灰色。當考古專家將盆子揭開時,發(fā)現(xiàn)缸里有一副白色的骨架。雖然幾百年過去了,仍依稀看到高僧盤腿坐化的模樣。

對于有媒體說,保持肉身的前提需去掉僧人內(nèi)臟,弘恩法師明確反對。他說,這是對高僧法體極大的不尊重,佛教高僧肉身都是自然留下來的,不會像埃及法老一樣制成木乃伊,更不會進行化學處理。

火葬的推廣讓“肉身”退出歷史

據(jù)弘恩介紹,在國內(nèi),“高僧肉身”存放比較多的有九華山等佛教圣地,而廣東南華寺則供奉有禪宗六祖唐代慧能大師肉身,被認為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尊肉身。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同樣留下了肉身舍利,而憨山大師的至交達觀大師,同列“四大高僧”,還曾做過大靈巖寺住持,如今已見不到他的肉身舍利。唐代禪僧石頭希遷大師留下的一尊肉身舍利則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本侵略者搶走,至今還留在日本。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殯葬制度實行火化,僧人也不例外。寺院中原來存在的“封缸”以及化身窯,均退出了歷史舞臺,幾乎不再出現(xiàn)“高僧肉身”。

但是,也有極個別的特例。2009年,山東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能闡老法師示寂后,鑒于他在佛教界的巨大影響和較高地位,經(jīng)政府特許,在其寺院外的農(nóng)田里,僧人按照傳統(tǒng)樣式建起化身窯,將能闡老法師放置在柴火上,澆香油焚燒。火化后,眾人撿出了很多舍利子。

2012年,身兼長清區(qū)大靈巖寺方丈的深圳弘法寺106歲佛學泰斗本煥老法師安詳示寂,在寺內(nèi)也建了一座化身窯,荼毗(即火化)后,留下了大量晶瑩剔透的舍利子。

有研究證明,僧人燒出舍利子與其生前長期食素的飲食起居習慣有關。弘恩認為,相比較而言,留下肉身比燒出舍利子的幾率更小。

死后肉身不腐非常不易

作為一座建院歷史逾1600年的古剎,靈巖寺歷史上未能留下時間明確的編年體寺志,弘恩說,這導致一些歷史模糊不清,而今人多依據(jù)清代撰寫的《靈巖志》以及歷代碑刻等文物,其中均沒有提及肉身佛像的故事。

弘恩說,對僧人來說,能留下肉身非常不易,需要修行的人堅持“勤、修、戒、定、慧”5個字,平時能做到清靜的持戒、清靜的智慧、清靜的禪定,具備這些條件才有可能死后肉身不腐。

正在參與我省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山東博物館館員肖貴田也說,我省迄今未發(fā)現(xiàn)有高僧肉身的存世。

不過,弘恩認為,這種情形并不表明山東以前未出現(xiàn)高僧肉身。在佛教發(fā)展鼎盛的歷史時期,人們專注于信仰,即便有高僧大德留下肉身,人們也不會去過多注意。還有,有些僧人盡管留下肉身,但是因其生前名氣不大,未能在史冊中留下一筆,而且歷代出現(xiàn)的兵禍毀壞,也有可能將高僧肉身付之一炬。

雖然我省境內(nèi)迄今還未發(fā)現(xiàn)高僧肉身,但卻存世一件“鐵身羅漢”。在靈巖寺千佛殿內(nèi),供奉著一尊生鐵鑄成的羅漢像,與身后的泥塑羅漢形神幾乎一致。

據(jù)介紹,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維修佛像時,意外在泥塑羅漢體內(nèi)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解剖后得以取出。“鐵身羅漢”像背后刻有“宋熙寧三年制”銘文。而從另外一尊泥塑羅漢像體內(nèi)的發(fā)現(xiàn)更讓人吃驚,古人竟用絲綢為羅漢制作了五臟六腑,并按照人體部位、體積出現(xiàn),造型十分逼真,這在解剖學尚未確立的我國古代著實令人費解。

延伸閱讀

慧能圓寂前不吃喝耗掉營養(yǎng)水分

廣東省考古學家徐恒彬曾對六祖慧能真身佛像做過研究,他在《南華寺六祖慧能真身考》中分析,六祖造像的確是以六祖慧能的肉身為基礎,用中國獨特的造像方法夾纻法塑造:慧能圓寂前,身披袈裟,雙腿盤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體內(nèi)營養(yǎng)和水分逐漸耗盡,最終坐化圓寂。然后將遺體放在兩個蓋密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

經(jīng)過相當時間后,內(nèi)臟和遺體上的有機物腐爛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斷產(chǎn)生熱氣,水分被吸干,變成坐式肉身干體。然后進行塑造,先上香泥,其次加布,再以鐵葉、漆布固頸。造像人是慧能弟子,對他的音容笑貌、氣質(zhì)神態(tài)有深刻的了解,故造像栩栩如生。

夾纻法是塑像的一種方法,它先用泥、草等做成原胎,然后再用麻(布)、絲、綜等裱裹縛纏,再行涂漆。如此經(jīng)過多次反復后,再脫去原胎(即將泥、草等取空),最后彩繪,甚至描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