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蘇富比對一位將要上拍的90后年輕藝術家弗洛拉·尤科諾維奇(1990)(Flora Yukhnovich)的作品《我將擁有她擁有的》(I 'll Have What She 's Having)估了8萬至11萬美元的價格區(qū)間,但最終該作以311.4萬美元的價格售出,是其拍前估價的30余倍。
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 oil on linen 169.5 by 220 cm 2020
這只是市場對年輕藝術家作品追捧的一個小例子。也是去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藝行者》專場中的一件80后藝術家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Party)創(chuàng)作于2015年的作品《風景》在當晚拍出了2305萬港幣的高價,成為這位藝術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創(chuàng)出的第二高價,如果你對當下年輕藝術家作品頻創(chuàng)天價已經見怪不怪的話,再給你一個數據:這件作品兩年前的2019年5月17日在富藝斯紐約首次被售出的價格僅為60萬美元。
NICOLAS PARTY Landscape 200 x 120 cm Painted in 2015
當前藝術市場對年輕藝術家的熱情推動了買家之間的競爭,最后的結果便是價格越來越高。
如果將藝術品看作一種具有資產屬性的商品而不僅僅是用作欣賞的話,那么它就是一種具有波動性、周期性的投資產品,其價值會隨著藏家品味和市場偏好以及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但近年來,這種理論受到了“紅籌”(red-chip)現象的動搖:“紅籌”一詞是由藝術市場專欄作家斯科特·雷伯恩(Scott Reyburn)創(chuàng)造的,用來形容當前的拍賣市場:收藏家對藝術品市場上最新的明星藝術品的巨大熱情將作品的價格從幾萬美元迅速提高到數百萬美元。
Jadé Fadojutimi PHOTO: NAMARIJA AMI PODREBARAC, COURTESY OF THE AR TIST AND PIPPY HOULDSWORTH GALLERY
如果你還不知弗洛拉·尤科諾維奇或賈黛·法多朱蒂米(Jadé FADOJUTIMI)(1993),那也很正常。事實上這似乎正是她們的作品如今如此昂貴的原因之一,這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在富藝斯、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行出售,可能前幾年幾乎沒有任何參考依據。
Dana Schutz (1976) Elevator 345.4 x 431.8 cm 2017
前面提到的創(chuàng)作于2020年的《我將擁有她擁有的》上拍前已經被Parafin畫廊出售,并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再售。達納·舒茨(Dana Schutz) 2017年的一幅油畫《升降機》(Elevator)在佳士得拍出創(chuàng)紀錄的650萬美元,是最高估價的兩倍多,超過了安迪·沃霍爾 1962年的一幅《坎貝爾湯罐》610萬美元的單價。
從最近的當代藝術拍賣中可以明顯看出,藏家們也似乎對更年輕、更多樣化的藝術家的作品最感興趣。年輕藝術家已經是拍行銷售額的“關鍵組成部分”,占到總銷售額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
Jadé FADOJUTIMI All my muscles have pillows, 2020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IPPY HOULDSWORTH GALLERY, LONDON
美國銀行私人銀行的藝術服務專家德魯•沃森(Drew Watson)表示:“新興藝術家的作品受到身份和個人意志的驅動,他們在這個領域仍有很大的活力。”總體而言,藝術品市場一直受到股市持續(xù)牛市的支撐,這為那些擁有股票的富人提供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讓他們可以把錢花在藝術品上。此外很多行業(yè)的低迷反而讓藝術品投資成為龐大資金的一個很好的出口。
Avery SINGER《無題》 成交價414萬美元
剛剛過去的2021年,拍賣行拍賣的作品很多都是45歲以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尤其是女性和有色人種藝術家的作品似乎占主導地位。盡管許多新興藝術家都在創(chuàng)作偉大的作品,但紐約的藝術顧問和私人交易商喬·謝夫特(Joe Sheftel)認為,一些需求是由收藏家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購買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然后將它們賣到一個不斷上漲的市場上所創(chuàng)造的套利行為所驅動的。
Amoako Boafo, The Lemon Bathing Suit (2019). Oil on unstretched canvas.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Phillips
2020年富藝斯拍行以88.1萬美元售出,最初該作從杰弗里·戴奇畫廊(Jeffrey Deitch gallery)以低于2.5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謝夫特說:“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價格飆升至高于合理區(qū)間的水平,讓一些打算長期持有作品的藏家感到困惑。”謝夫特曾與一位藏家合作,幾十年來這位收藏家一直在購買新興藝術家的作品,這種方式通常包括逐漸了解這些藝術家及其畫廊的過程,并為兩者提供支持。畫廊通常更青睞這類收藏家,而不是那些可能只是想買一幅張作品然后馬上倒賣來賺錢的人。
他表示:“我的建議是客戶要謹慎,因為現在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藝術家和重要的作品在交易,但也有一些可能沒有持久力。”藝術評論家杰里·薩爾茨(Jerry Saltz)去年年末在Ins上分享了他對最近拍賣趨勢的看法。在他的帖子中,他把拍賣行標記為年輕藝術家的敵人。
Jerry Saltz’s Instagram post from 23 November 2021
這一評論乍一看似乎令人震驚,因為拍賣行可以成為藝術生態(tài)中的一股民主力量——允許更多人購買藝術品,同時也支持更高的價格透明度。拍賣會上新的購買趨勢是年輕藝術家、女性藝術家和有色人種藝術家。雖然疫情后的變化似乎是在兌現藝術界對多樣性的呼吁,但從更深層次看,薩爾茨懷疑這些變化趨勢是否真的像它們看起來那樣是善意的力量。
ArtTactic的報告《戰(zhàn)后和當代晚間拍賣》評估了去年在倫敦10月份舉行的晚間拍賣,發(fā)現對年輕藝術家作品的需求和價格都在上升。年輕藝術家占總銷售額的23%,幾乎是去年的兩倍。前十名的拍品中有九件出自年輕一代藝術家之手,13個拍賣紀錄中有9件出自這些藝術家。
Salman Toor 團體舞蹈 2012 油彩麻布 119 x 152 cm 成交價 403萬港元
年輕藝術家在2021年上半年的拍賣銷售額增長了令人印象深刻的185.5%,而且他們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完成后三年或更短的時間內拍賣價格平均翻了一番??偟膩碚f,這些藝術家的成功和受歡迎程度都在上升。
拍賣市場對年輕一代藝術家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藏家購買藝術品趨勢的變化可能是千禧一代收藏家增多的結果。Art Price最近的調研反映了這種猜測:2021年上半年排名前五位的年輕藝術家(出生于1980年以后)是王俊杰(Matthew Wong)、艾弗里·辛格(Avery Singer)、薩爾曼·圖爾(Salaman Toor)、六角彩子(Ayoko Rokkaku)和阿莫克·博福(Amoako Boafo)。
六角彩子 《無題》,壓克力畫布 140x100公分,2016年 477.3萬港元
這些年輕藝術家以及他們最近在拍賣會上取得的成功,證明了藏家正在購買的東西發(fā)生了強烈而多元化的轉變。這五位藝術家中,有四位是有色人種,另一位艾弗里·辛格是女性。這些藝術家來自美國、加拿大、巴基斯坦、加納和日本,這份名單也反映出藝術家在拍賣會上具有全球性的收藏需求。
然而拍賣市場不斷變化的趨勢真的支持市場的多元化嗎?或者,這種戲劇性的轉變對年輕藝術家和整個市場來說孰是孰非?藍籌藝術家作品的價格仍在穩(wěn)步上升,這是因為該群體已經有了穩(wěn)固的藝術職業(yè)生涯,藝術史評判、評論界的支持,也有了穩(wěn)定而強大的畫廊代理系統,豐富的展覽歷史。因此藍籌藝術家在拍賣會上受到追捧,并能保持較高的價格理所應當。
尼古拉斯·帕蒂《靜物》粉彩、麻布,150x130cm,2017年 保利&富藝斯2021聯合秋拍,1719萬港元
但對于年輕藝術家來說,情況就不同了。他們還沒有時間達到同樣的水平,他們的市場仍然脆弱,任何類型的拍賣結果,無論是好是壞,都可能會產生總體上持久的、甚至是有害的影響。一個積極的拍賣結果可能會給藝術家?guī)硐麡O的結果:畫廊的價格上漲,藝術家必須努力滿足一個不可持續(xù)的投機性市場。
德勤的報告推測,這種對年輕藝術家作品的癡迷其驅動力可能是“尋找下一件藝術大事件的投機者”,這將推動這些藝術家的“價格遠遠超出合理的區(qū)間,考慮到這些藝術家的職業(yè)生涯所處的階段,這最終會對藝術家的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
弗洛拉·尤科諾維奇 @Andree Martis
年輕藝術家弗洛拉·尤科諾維奇最近拍賣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對這些拍賣結果的擔憂。這意味著拍賣行可以提供和她類似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而不需要任何價格參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我會擁有她擁有的一切》已經賣出了兩次;最初由Parafin畫廊賣給一位私人收藏家,然后由蘇富比拍賣行上拍。
正如薩爾茨總結的那樣:“拍賣行繞過畫廊,把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放在拍賣會上”,迫使畫廊提高價格,以反映市場行情。雖然最近的這些拍賣接果有助于吸引和關注邊緣化藝術家的職業(yè)前景,但這種方式是不可持續(xù)的,可能會對藝術家產生負面影響。這些銷售不僅僅是對多元化市場的支持,這種購買策略緊跟潮流,可能會給藝術家和整個投機市場帶來長期有害的后果。
AMOAKO BOAFO Hands Up 187 x 148.6 cm 2018 2665萬港元
要從這一勢頭中找到持久的影響,我們必須具有批判性并深入挖掘,評估這些趨勢為何會浮出表面以及它們意味著什么。當代藝術不僅是一種資產投資,更是一種文化產品。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藏家購買當代藝術品時,必須加強以藝術家為中心的購買方式。不斷變化的收藏家群體必須繼續(xù)尋找新的、有趣的和多樣化的藝術,而不是將其視為藝術界的“下一個價格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