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中國嘉德2016春拍預覽 | 胡善馀:色彩語言大師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6-03-10

我在抗戰(zhàn)以前畫的油畫,色彩比較灰暗,接近于古典主義的色彩,層次還是多的??箲?zhàn)期間,在重慶畫的,色彩趨向單純。解放后,我畫上的色彩又變了,變得明快了??偟膩碚f,我的畫上色彩也是隨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心情而改變的。色彩也要趕上時代。

——胡善馀《畫余偶談》


胡善馀 著紫衣的姑娘
布面 油畫
81.5 × 61.5cm
1963年作

胡善馀于1929年考取了杭州國立藝專,主張藝術兼容并包的校長林風眠,和畫風接近印象派的老師蔡威廉,對胡善馀的藝術影響很大。由于才華出眾,未及畢業(yè),他便留法深造,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師從于上世紀傳承學院派畫風而卓有成就的著名畫家盧錫安·西蒙(Lucian Simon)和古斯塔夫·莫羅(GustawMorean)。他的油畫作品肖像、靜物曾進入巴黎的沙龍,受到法國藝壇的重視和關注。雖然接受著嚴格的學院教育,但從資料上看來,胡善馀留法期間,對于阿爾貝·馬爾凱(Albert Marquet)、莫里斯·郁特里羅(Maurice Utrillo)和許多后期印象派的畫家頗有好感,這種影響可以從他回國之后,在四川任教于國立藝專時期的一些風景畫如《山城風光》、《纖夫》中看出端倪。


胡善馀

回國后的胡善馀開始注重油畫民族化的問題,其作品最杰出的部分是“西方造型、東方情韻”,自成一格,對中國早期畫壇貢獻頗豐。在他的畫面里,敢于使用粉白營造空間,并時常喜歡在色彩的鋪陳中留下部分書寫性的筆線,這些特色都使得他的畫風在印象派的領域之外,增添了一份東方藝術家特有的價值。


1933年5月在法國學習美術的留學生與再次赴法的徐悲鴻合影于巴黎(后排右五為胡善馀)

胡善馀留法時期,與法國女友郊游,談心、逗狗的歡愉景象

徐悲鴻曾說:“色彩畫家百年難遇”,胡善馀可稱得上為色彩語言大師。胡善馀對于用色十分講究,他曾一度自己制作顏料,并潛心總結用色的規(guī)律。他認為,一幅畫上每個色彩都不能孤立,都要有聯(lián)系,這樣就能形成調子,不然就成了一塊調色板。用色主要是憑借自己敏銳的感覺,觀察物象時,要能看出各種色彩之間的聯(lián)系、相互之間的影響。據胡善馀女兒胡漪漣女士回憶:“關良先生曾將自己不舍得使用的進口顏料送給父親,認為這些顏料只有在胡善馀那里,才能變成最豐富、最美的色彩。”


《纖夫》

 《無家可歸》

創(chuàng)作于1963年的《著紫衣的姑娘》,將胡善馀用色的精髓體現得淋漓盡致。胡善馀受印象派的影響很喜歡用紫色,同時他還喜歡融入中國民間藝術中常用的的黃與綠、桃紅與粉紫、橙與藍等對比關系,所以他的作品色彩明快而不浮俗。在本件《著紫衣的姑娘》中,胡善馀正使用了他最為喜愛的紫色,描繪了一個恬靜的織網姑娘,令人不禁想起畫家于1944年創(chuàng)作的《北平藝專女學生像》,同樣是個端莊秀麗的少女。在《著紫衣的姑娘》畫面中,在紫灰色的衣飾上行走著淡粉、湖藍、翠綠等薄筆細線,與背景的橙藍、翠粉的碰撞相呼應,增進了人物的飽滿和作品的空間感,這與《北平藝專女學生像》中黃、綠、紅、紫交疊的色彩運用,有著一脈相承之處,都透露出印象派的韻致。


《北平藝專女學生像》

此外,《著紫衣的姑娘》的用筆也表現出典型的“胡氏”風格。胡善馀用筆靈動多變,灑脫、融化。在“輕重、徐疾、干濕、濃淡”上都用心經營,在傳移模寫間新意頻出,十分耐看?!吨弦碌墓媚铩贩浅W⒅貙€條的勾勒,因此《著紫衣的姑娘》的筆觸更加輕快、松動。在作品的筆觸表達上,有時中鋒、有時側鋒,勾皴烘染,變化豐富。像對“織網”的描繪,其材質的輕薄之處仿佛彈鳩毛掃帚似的輕揉輕擦,雕琢精簡,極富韻味。


《美人蕉》

《著紫衣的姑娘》無論是從題材上還是從繪畫技法上,都與解放后官方認定的主題性、情節(jié)性繪畫相不同,胡善馀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于題材上和態(tài)度上都在默默疏遠政治對藝術的干擾,也因此他的作品一直保持著純凈的面貌。此外,這一時期胡善馀的寫生足跡很廣,遠到新疆、福建,近處的太湖、蘇州和杭州景色,都在畫家筆下一一成為畫作,這種與大自然相親近的做法,也是胡善馀與時潮相悖、卻能怡然自得的一種泰然處世的方式。


《小憩》

胡善馀的一生,許多時間是在與他描寫的對象進行對話,觀察物態(tài)、體會物情,引發(fā)許多的聯(lián)想和感受,包括在深化認識的過程中改變物象的形態(tài)、色彩、背景和環(huán)境,這些是他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他靈魂的棲息之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