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馬軻用"窟窿"代替所不認識的文字。"窟窿"在其閱讀經歷中直接參與了文本中意義的形成。借用指代物來暫時超越個人經驗的局限給他帶來一種自由的體驗,借道"窟窿",馬軻得以建立自己對于對象的理解。成年之后,馬軻也將使用"臨時替代物"的方案帶進他的創(chuàng)作中。他在多個作品中反復返回同一個"主題"、"圖像"或"構圖",將其作為一個媒介和代碼,來承載他在繪畫中希望探索的內容:繪畫的語法與修辭。
在馬軻看來,繪畫不能完全依托于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繪畫甚至屬于理性與觀念所不能達到的地方。盡管他的作品題目中許多通常帶有某種敘述的企圖和意義的指向,比如"無常"、"騎馬上虛空"等等,但他總是提醒我們看畫,看畫,看畫??串嬅妫疵恳粔K顏色,看每一條線條,看每一個筆觸??此鼈冎g是存在一個顯而易見的關系,還是偽裝在一個隱秘而復雜的關系中。而制造這樣一個關系的是畫家和他的藝術眼界。正如馬軻所言,"每一張畫的過程,似乎都有一個張道陵成仙的故事。"每一張畫的成形都經歷了藝術家通過筆觸解構形象,不斷塑造又推翻重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將建設、整理、思考和試驗當作他工作的基礎,而不是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新。他也逐漸在多年的摸索中發(fā)展出一種將寫實、表現性畫法、抽象與敘事糅合為一體的風格,并將自己的問題感、對藝術的認知與對世界的理解"隱藏"在他的畫里。 在馬軻思考的諸多課題中,如何讓繪畫擺脫內容而產生意義是他一直在自己的工作中試圖解決的問題。在馬軻的"詞匯表"中,"窟窿"可用來指代任何對他而言陌生、未知的詞語。在馬軻的畫作中,同一人物、圖形、圖像也可作為一種指代物,一種符號,一個通往可能性的"窟窿"或未知空間。馬軻借用它來達到探索繪畫語言的目的,打開繪畫的多種可能性。每件畫作、每個題材只是他暫時的替代物,而不是他真正的意圖所在。我們甚至可以說,每件作品只是馬軻"借"來用于解決藝術問題的"中介"和"符號",一個"窟窿"!
本次展覽以馬軻在繪畫中所征用的"符號"為線索,將馬軻的創(chuàng)作按圖像與構圖進行分類重組,并在八個房間中分別呈現。每個房間中羅列了同一(相似)構圖/圖像,跨越不同時期,處理不同藝術語言問題的作品。在每個房間里,我們都可以看到藝術家持續(xù)工作的某個母題或圖形:近三四年來反復描摹的水果靜物、他兒時在小人書中看到的馬、在佛教藝術中出現的天神將小鬼踩在腳下的形象,以及支離破碎的人體等等。展覽暫時擱置了作品中意義的傳遞,將注意力對焦于同一母題的反復回響與變調,以及藝術家在繪畫的"語法"和"修辭"上的多方面實驗。策展人希望這些重復可以加強觀者對作品的形式、顏色、線條、筆觸的印象和認知。20世紀初以來,繪畫中的表現性傾向經歷了幾次轉身。此次梳理也試圖將馬軻的創(chuàng)作放置于19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家對表現性繪畫進行深入探索的藝術脈絡之中。
本次展覽將于2021年4月29日對公眾免費開放,并持續(xù)展出至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