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在成都 人人都可能成為藝術家

來源:四川新聞網(wǎng) 作者:王嘉 朱大勇 2012-11-21

正在成都re-C(廊橋)藝術空間舉行的“游樂場”當代藝術展上,前來參觀的藝術愛好者絡繹不絕,展覽展出的10多件裝置藝術作品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觀眾驚嘆不已。當獲知這些藝術品全部來自10位非專業(yè)藝術家時,觀眾的興趣更濃了。從室內(nèi)設計師辦裝置展到新聞編輯辦畫展……被稱為“素人藝術家”的非專業(yè)藝術家,漸漸在藝術市場嶄露頭角,成為專業(yè)藝術機構的新寵。在成都,越來越多的專業(yè)藝術機構開始為素人藝術家提供展示藝術才華的舞臺,為他們辦展覽,讓他們從幕后走到臺前,與觀眾分享藝術心得。素人藝術家辦展在成都已成為一種趨勢。著名美術理論家孫克認為,成都濃厚的人文歷史、多元的藝術生態(tài)吸引了大批藝術家和藝術機構,這里有著一般城市無法比擬的藝術氛圍。這樣的氛圍,讓生活在成都的市民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家,素人藝術家也為成都藝術發(fā)展帶來新鮮血液和活力。

藝術無界 教師編輯都來辦展覽

“這些作品都出自非專業(yè)藝術家之手??!想象力太驚人了,真不簡單!”在re-C(廊橋)藝術空間“游樂場”當代藝術展上,藝術愛好者彭女士在《滿是聲音的房間》作品前驚嘆不已。該作品由成都搖滾歌手歐珈源創(chuàng)作。此次10位參展者來自各行各業(yè),都不是職業(yè)藝術家,如張云綺是大學教師、袁野是媒體人、沈若凡是旅法建筑師……“生活本身就是藝術,誰說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藝術家的專利呢?”站在自己的裝置作品《烏龍》前,大學教師羅珂解釋說,他本身專業(yè)是建筑和園林設計,他說他完成一個設計方案與藝術家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是相同的。每個行業(yè)的人,都可以用自己擅長的語言和藝術創(chuàng)作心態(tài)來創(chuàng)作藝術品。

媒體編輯李中茂也是素人藝術家的代表。“人到中年,某一天,他突然開始在畫布上涂抹油彩……一幅一幅,他畫的就是他的家人和朋友。”這是李中茂的妻子、本土著名作家潔塵為《仲夏十夜》畫展所寫的短評片段。昨日,李中茂告訴記者,他做了近20年記者和編輯,從2007年開始拿起畫筆,如今已有5年畫齡,畫了幾十幅作品,已有部分作品被藏家收藏。“畫畫是我的一種愛好,隨性而畫,不用靠畫畫養(yǎng)家糊口,所以畫起來很輕松,純粹享受繪畫的樂趣。”他坦率地說,他畫油畫以人物為主,偏向于寫實,用色較大膽。自己從沒有學過美術,畫畫也是從臨摹開始。因為職業(yè)關系,也認識不少畫家,不少畫家以朋友身份給他“支招”。成都兩位著名畫家何多苓和何工都曾指點過李中茂。

“剛開始畫很困難,于是就從臨摹自己喜歡的作家肖像開始,張愛玲、蕭紅和英國女作家伍爾夫我都畫過。”李中茂說,自己有一套專門的房子拿來當畫室,平時還是當編輯,空余的時間畫畫,一般畫一幅60至80厘米見方的畫差不多要一星期,也不影響工作。翟永明、何小竹、顏歌這些成都本土的文化人,常常出現(xiàn)在李中茂的畫中。

全民參與 工薪族收藏素人作品

三毛曾戲稱自己和荷西是“素人漁夫”,她在隨筆《素人漁夫》中寫道:“過去巴黎有群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畫畫,他們叫自己素人畫家。我們周末打魚,所以是素人漁夫,也不錯!”其實在成都,沒有藝術功底如今卻癡迷藝術的人絕非少數(shù)。他們的職業(yè)五花八門,他們不靠藝術創(chuàng)作為生,藝術對于他們而言完全是自娛自樂,但他們中一些人的作品卻讓像何多苓、何工等藝術大家刮目相看。安仁鎮(zhèn)有一個素人畫廊,專門為素人藝術家提供展覽空間。廊橋藝術空間負責人趙歡坦言,其實只要有心,人人都是藝術家,這次展覽邀請了設計等藝術相關行業(yè)從業(yè)者,下一次他們將舉辦更純粹的跨界藝術展,明年甚至會以科學家混搭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形式來布展。

有人熱衷于當素人藝術家,也有人熱衷收藏素人藝術家的作品。參與收藏素人藝術家作品的藏家,很大一部分是工薪族。在成都,工薪族是素人藝術收藏的重要力量。“相對于名家作品的拍賣和收藏,素人藝術家的作品大多被普通藝術愛好者收藏。”一位資深藏家向記者透露,素人藝術家的作品更生活化、更純粹,讓人覺得親近,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價位適中,很容易被普通市民接受。

相輔相成 素人為藝術成都添活力

為何成都擁有如此龐大的素人藝術家群體?著名美術理論家孫克認為,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藝術力量不容小覷,既有引領20世紀80年代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傷痕美術”和“鄉(xiāng)土美術”潮流的老藝術家,也有活躍在當代藝術領域的中青年藝術家。成都的國畫、書法等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更是實力雄厚。他直言,成都濃厚的人文歷史、自由的藝術氛圍吸引了大批藝術家,有著一般城市無法相比的豐厚藝術資源。

川美教授、著名藝術家葉永青贊嘆說,成都各類藝術區(qū)、機構已初具規(guī)模,并定期舉辦交流活動,公眾參與藝術的自覺性相當高,政府、企業(yè)、機構、民眾等積極關注、參與藝術活動,讓民眾接觸藝術的機會大大增加,這些因素讓有著藝術天分的普通市民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機會更大。特別的是,成都的藝術聚落布局面很廣,以點帶面形成發(fā)散型藝術格局,不同的藝術生態(tài)構成了這座城市的藝術圖景,更夯實了成都的藝術根基。成都的素人藝術家層出不窮與成都濃厚的藝術氛圍相呼應,兩者相輔相成,讓這座城市的文化綿延不息,不斷地為城市注入新的創(chuàng)意與活力。

 


【編輯:李洪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