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法比奧-毛里(Fabio Mauri)回顧展米蘭開幕

來源:藝術(shù)眼 作者:陳穎編譯 2012-07-18

Intellettuale,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di/su Pier Paolo Pasolini, 1975

 

法比奧-毛里(Fabio Mauri)回顧展“Fabio Mauri.THE END”近日在米蘭Palazzo Reale開幕。法比奧-毛里(Fabio Mauri)的形式材料和資源是冷靜、直接的,而且能讓人聯(lián)想到宗教方面的元素。他的作品是對藝術(shù)與人類的反思。這場大型回顧展將焦點放在了法比奧-毛里(Fabio Mauri)經(jīng)典的藝術(shù)語言上,展出作品強調(diào)了這位藝術(shù)家將展覽看作是一次能夠通過從歷史借鑒而來的物品和圖像(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使觀眾參與其中、從而在一種藝術(shù)環(huán)境中獲得新的含義的機會這一觀點。

 

“這種觀點是法比奧-毛里(Fabio Mauri)的作品所需要的,”Francesca Alfano Miglietti在展覽目錄總寫道,“這有點像是處于偷窺狂的目光中。我們只是被要求去觀察和識別,同時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隨后產(chǎn)生的強烈的不安與一種似乎不太適宜的缺席的感覺聯(lián)系到了一起。在德語中,動詞‘vorfuhren’(展示, 投映)與‘ver-fuhren’(引誘)之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兩個詞語都有‘fuhren’這個部分(意思是‘推動,驅(qū)使’)。藝術(shù)品逐漸地消失了。‘看’、‘展示’以及使自己的作品在各方面都可以理解的需要是法比奧-毛里(Fabio Mauri)的詩歌中的恒量。觀眾被給予了反思、回想以及情感介入的機會。”

 

作為一個整體,這場展覽表明了這位藝術(shù)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中心主題:受到意識形態(tài)張力的一致性論調(diào)影響的對藝術(shù)的思考,被捕捉到了結(jié)構(gòu)與主旨、形式、圖像與歷史的二分法中的對人類境況的戲劇化局限性的暗示。

I numeri malefici, 1978

I numeri malefici, 1978

Canna da pesca – verticale, 1990

Il Muro Occidentale o del Pianto, 1993

Disegni, 1950/1960

Ebrea, 1971

Finimenti in pelle ebrea, 1971

Vera cera ebrea, 1971

Armadietto, from Ebrea, 1971

 


【編輯:馮漫雨】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