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歐洲的現(xiàn)代藝術形式之一。它是指藝術家把“人”本身(包括其思維、個人背景等)作為概念傳達的媒材之一,配合“時間”、“空間”等眾多元素來展現(xiàn)人類思想的結晶。這里的“人、時間、空間”就如是油畫里的“顏料、畫筆、畫布”又或是水墨畫中的“水墨、毛筆、宣紙”,其都是為藝術家個人抒發(fā)情懷,提出觀點,記錄時代變遷等所使用的材料語言。行為藝術這種語言是等同于文學、音樂、繪畫、雕塑、裝置、攝影等的一種新興的語言形式。它與其它藝術形式一樣可通過作品本身使人與人的心靈溝通,傳遞情感??梢哉f在未來行為藝術這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將被非常廣泛運用,因為行為藝術的內(nèi)延囊括了文學、音樂、繪畫、裝置、攝影等所有形式,且外延正在無限的拓寬。
在中國行為藝術是當代藝術中的一種類型,但是,由于近一二年來,有一些在視覺上比較"刺激"的行為藝術作品被冠上"病態(tài)"、"血腥"、"暴力"等稱謂之后,不僅在"圈"內(nèi),同時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很多爭議。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行為藝術"的現(xiàn)場性、直接性的特點,在事后僅僅靠幾張照片很難來完整地反映某個作品的具體實際情況,所以難免會引起別人對于行為藝術理解的片面性。
此次展覽并不是上述的那樣,北京現(xiàn)在空間負責人黃燎原在介紹時表示:“我們在舉辦這個展覽的時候,盡量的規(guī)避了它的表演性,所以觀眾在進來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作品本身,沒有其他的多余的東西。”此外他還表示,畫廊的視頻會全天的記錄藝術家的一舉一動,一直持續(xù)到展覽結束,因為是一個開放的展覽,觀眾可以互動,所以具體會發(fā)生什么他也不能預測。
行為藝術作為一個比較容易引起關注的藝術形式,除了吸引大眾的目光之外,因為本身的尺度和合法性也會吸引相關部門的關注,很多項目都還沒有實施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對于此次活動的舉辦,黃燎原并不擔心有關部門的關注,在他看來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在人們的印象中,行為藝術總是與血腥暴力等字眼掛鉤,這次的展覽,乍一看也是很震撼人心的,藝術家赤裸身體躺在用鐵絲編織的床上,就像睡在釘子上一樣,看著就感覺很“疼”,不知道藝術家的體驗如何。對于此次展覽藝術家有一段自述或許可以讓我們對她有更深地了解:“從8月9號到9月13號,36 天,對于我和觀眾,這都可能是一次深入?yún)⑴c的展覽。這段時間我將一直生活在展廳里,一張未完成的鐵絲扎成的單人床,一堆鐵絲編織的“毛絨玩具”半成品,維持一個多月生活的食物,幾套衣服幾盞燈和3個全透明垃圾箱。大部分時間我可能都在嘗試完善這些鐵絲雕塑,累了就在鐵絲床上休息,餓了就吃備好的食品。展廳的二層有衛(wèi)生間和浴室。當然,我還有手機,可以用來上網(wǎng)打電話翻微信甚至是玩游戲。我可能會順利地呆到第36天,完成所有或者是一部分雕塑 ,食物或許還有富余;但食物也有可能被提前吃完,中途我也可能會生病,甚至是完全撐不住了提前結束展覽。這是我的參與。至于觀眾的參與,我有不少猜想但無法預見(其實定義為“參與者”更切確,這兒的角色不止于由“觀”至“想”;而且,誰會是另一個人生活的觀眾?)。觀眾將獲得很大的自由度。實際上我還不確切地知道通過這一段時間要表達什么,或者說我不確定有多少東西可以被表達。就像生活中的許多事,只需要找一個理由就可以去開始。時-空凝縮讓我們的一些感官變得很麻木,將全副身心投入一個事件的機會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大量新的刺激讓我們不得不減少甚至關閉一些感官反應,或者說,我們有變得麻木的需要。長久的麻木逐漸變成隱隱的刺痛。我的一系列鐵絲雕塑正是源于這種感受。而只有喚起一種相異于疏遠和超脫的狀態(tài),與不具體的感受做具體接觸時,觀 眾和我才能認清這些感受的信息;除了對兩種人們早就熟悉的媒介進行轉換,這段時間里將發(fā)生的大部分事情都無異于日常生活,奇妙的是我很快就意識到會出現(xiàn)許 多依稀曾有過的體驗。比如每一天我都會兢兢業(yè)業(yè)地去接近既定的目標;比如我的身體將如何對抗新的刺激,是不是很可能會逐漸適應……。所以這會是一則用36 天完成的召喚全副身心參與的比喻,本體和喻體甚至有些混淆了,但本體究竟是什么,有待觀眾和我一起去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