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崔自默:工科出身的“通才畫家”闖入藝術圈

來源:楚天金報 作者:楊揚 2014-07-17


 

人物名片:

崔自默,理工科學士、碩士,藝術史學博士。2012年榮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文化藝術特別成就獎”,同年成立“崔自默民間藝術研究與發(fā)展基金”、“崔自默跨國藝術工作室”?,F(xiàn)為國防大學美術書法研究院院長、中國書畫協(xié)會主席、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專職創(chuàng)作員。

崔自默的藝術創(chuàng)作包括書法、篆刻、國畫、油畫、瓷器、雕塑、裝置及詩歌、散文、隨筆等。他的作品名列“中國當代國畫藝術家個人價格指數(shù)排行榜”第一名,開啟了中國畫價格的“平方寸時代”。有人稱道,也有人質(zhì)疑其為“藝術商人”,但他卻十分直率,表示“傳統(tǒng)中存在有很多這種機會和空當,我會慢慢開發(fā)利用”。

在當下中國的藝術批評界,崔自默也算“另類”。這個有著“精神潔癖”的人,看上去是一副漫不經(jīng)心的樣子,只有在他的文章里,你才能讀出屬于他的那份犀利、純真。近日,他推出散文集《我們是一群智慧的魚》,其中他不僅談藝,更兼語人生。記者通過該書出版方時代書局,對崔自默進行了專訪。

藝術的基因在三秦大地顯現(xiàn)

崔自默被稱為“通才畫家”,但少有人知,他是工科出身。1967年出生在河北省深澤縣大直要鄉(xiāng)的他,似乎沒有家學淵源和“突然冒出來”的天賦,崔自默卻給出了“基因時隱時現(xiàn)”的解釋。

“我的父親崔中基18歲就做了鄉(xiāng)村教師,由于家庭和個性原因,后來成了農(nóng)民,文革結束后又考試恢復教師身份,在鄉(xiāng)中學教語文和美術。父親喜歡刻印、寫字、畫畫。我母親心靈手巧,會剪紙、繡花、畫畫,還唱京劇。”他說。家中其他親戚,比如大舅會捏泥人、畫繡樓;小舅則幫人畫影壁。小時候的崔自默雖未受正規(guī)訓練,但耳濡目染中也喜歡拿毛筆“胡寫胡畫”。

考大學時,成績比較好的崔自默未被第一志愿清華大學建筑系錄取,糊里糊涂進入西北輕工業(yè)學院自動控制系電氣技術專業(yè)。高考的失意糾纏了崔自默一年多,但很快,有著豐厚人文沃土的三秦大地激發(fā)了崔自默的藝術靈感。他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書畫,尤其是刻印知識,還與附中和設計系的老師一起寫生、畫油畫。“星期天到西安,哪怕一整天只吃一頓飯,我也要騎著借來的自行車遍訪名家”,因為這樣的堅持,畢業(yè)前一年多,崔自默舉辦了書畫展。

而機械制圖、模糊電路、回饋控制、概率統(tǒng)計、工程數(shù)學……這些看似與美學不搭邊的專業(yè)課程,也在潛移默化中給了崔自默養(yǎng)分,他認為對其后來的藝術理論幫助巨大。

在范曾指導下走進藝術圈

大學畢業(yè)后,崔自默與藝術界的接觸愈加頻繁。“我進入北京輕工業(yè)安裝公司任助理工程師,趕上中國畫研究院舉辦《咸陽風物畫展》,我受托為雕塑家、文藝理論家王朝聞等先生送請柬”,1992年左右,他與著名書畫家、國學大師啟功先生也有了接觸。

1993年,崔自默利用讀研的時間,系統(tǒng)學習美學和藝術史,并參加書畫展覽。1997年就職工人出版社后,他開始為華君武、蔡若虹等美術界老前輩編輯圖書,由此萌發(fā)了考文科博士的念頭。崔自默的機遇頗佳,經(jīng)人引薦,他認識了著名畫家、學者范曾先生,并成為其2000年招收的第一個計劃內(nèi)博士生。經(jīng)由范曾指點,崔自默由一個“藝術愛好者”,真正走進藝術圈。

大多數(shù)畫家均從幼時習畫,鮮有理工科背景半路出家的,因為繪畫需要經(jīng)歷“眼高手低”向“眼高手高”的訓練過程。崔自默也自言“沒有付出,不可能開悟”,他經(jīng)過了大量臨摹和實踐,才熟能生巧。“理工科背景對我的創(chuàng)作和藝術研究助益巨大”,崔自默表示,他把很多知識雜交在作品里,“并由此做到國畫、油畫、書法、篆刻等視覺藝術形式觸類旁通”。他還努力將感性的藝術與理性的研究結合起來,提出“藝術研究應該科學化”,有條理有邏輯地進行藝術史學研究。

我會繼續(xù)利用傳統(tǒng)中存在的機會

早在2008年北京保利秋季大拍中,崔自默就成為“黑馬”,一幅僅約0.1平方尺的微型山水畫作品以5.6萬元人民幣成交,合計每平方尺60萬元人民幣,創(chuàng)中國當代山水畫的當年最高價格。2011年至2014年,他又不斷在爭議聲中誕生新紀錄,保持價格排行榜“首席寶座”地位。

有人抨擊崔自默偷換概念,因為一般畫家的作品尺寸大都在一平方尺以上,而他的“微型山水畫”往往小于一平方尺,所以最后核算平方尺單價時價格就很高。崔自默從兩方面回應了這種質(zhì)疑。“首先我要說,畫微畫不容易,需要心力、眼力、手力的綜合。一般人沒有定力,根本不可能。”喜歡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崔自默不否認在拍賣時選用小畫“借助杠桿作用”,他說:“以下就是我要講的第二點。說是‘投機取巧’也可以,但排行榜計算方法是有標準的,所以結果也是科學的。在我的眼里,傳統(tǒng)中存在有很多這種機會和空當,我會慢慢開發(fā)利用。”

崔自默提出“價格決定價值論”,他認為經(jīng)濟、金融與文化產(chǎn)業(yè)是交叉的,但藝術品是特殊商品,其價值除了經(jīng)濟價值外,還包括人生、文化、精神等多方面成分,所以“花多少錢買它,它就值多少錢”。他曾說:“藝術與金融不會死心塌地的合作,它們貌合神離。拍賣行藝術品的價格并不等于它的標價,不等于真實成交價,此次價格不等于下次價格。”最后,他直抒了對中國收藏界的看法:“我覺得中國缺少真正的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是把收藏作為本家族的遺產(chǎn),把藝術品欣賞作為一種消費。爬山掙錢嗎?你做夢掙錢嗎?不掙錢,舒服就行了唄。”

采訪實錄

記者:能否講講您與著名國學大師、紅學家文懷沙先生的交往?他曾用“五百年來一自默”來夸獎您。

崔自默:文懷沙翁是范曾先生的老師,他說我們?nèi)齻€是“車轱轆轉(zhuǎn)的關系”。他說“五百年來一自默”當然是對我的鼓勵。有朋友去文老家里“驗證”是否有這種說法,文老嚴肅地說:“我說完崔自默是‘五百年來一奇才’就后悔了。”正當來人納悶暗喜時,文老說:“我現(xiàn)在要說崔自默是‘一千年來一奇才’。”鼓勵過我的老前輩很多,例如周汝昌先生為《崔自默篆刻集》作序,開篇即稱“崔子”讓我汗流如漿。我感激這些前輩,同時感覺到壓力和責任。

記者:許多讀者也對您和著名作家梁曉聲間的友情很感興趣。

崔自默:梁曉聲是我多年的好友,他在《我們是一群智慧的魚》新聞發(fā)布會上說,“看了崔自默的書,讓我這個作家感到了壓力”。好友們對我作品的褒獎,不僅僅是對我個人的支持,更是對民族文化和藝術的熱心。

記者:打開您建的“崔自默文化網(wǎng)”,“新國學、新文化、新生活”字眼映入眼簾,您為何會提出這“三新”?您認為“新國學”是什么?怎么評價目前的國學熱?

崔自默:關于“新國學、新文化、新生活”的提出,有一個過程。起初是在大學演講,想跨接各學科的知識背景,當然也有很多感悟,又不斷修正、豐富、完善。后來,成熟為“三新主義”:“公益是新國學,愛心是新文化,慈善是新生活”。“公益是新國學”,就是針對所謂的“國學熱”。國學不等于“舊學”,應該是“有用的文化”,否則就沒有現(xiàn)實意義,就是浪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