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大互聯(lián)時代的策展新思維

來源:美術報 作者:馬健 2016-01-11

互聯(lián)網技術和高清數(shù)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開啟了日益廣泛的互聯(lián)互通,我們也由此進入到了大互聯(lián)時代。就本質而言,藝術展覽實際上就是一種傳播媒介。因此,作為傳播媒介的藝術展覽更需要也應該積極擁抱,而不是排斥“互聯(lián)網+”。事實上,無論從內容上講,還是從形式上看,大互聯(lián)時代的藝術展覽都同農耕文明時代和工業(yè)文明時代的藝術展覽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并且由此對策展人的策展新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動:參與者思維

每個人都有自我表達的內在欲望,都有參與到藝術過程的潛在愿望。從某種意義上講,讓一個人付出比給予更能讓他產生參與感、認同感和成就感。互聯(lián)網則讓個人的表達和表現(xiàn)成為了可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藝術展覽的參觀者年齡逐漸由“50后”、“60后”、“70后”向“80后”、“90后”甚至“00后”傾斜。那些伴隨著互聯(lián)網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不太會被動地接受信息,也不會滿足于簡單地觀看藝術展覽。對于他們來說,藝術展覽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因此,策展人必須將傳統(tǒng)的以內容為核心的策展人思維更新為以互動為重點的參與者思維。

事實上,對于當代藝術而言,參與的概念并不新鮮。早在20世紀60年代,歐美發(fā)達國家就產生了“參與性藝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強調合作、參與、互動和社會介入的參與性藝術早已成為主流的藝術展覽形式之一。例如,在銀川當代美術館開館時的首展中,由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謝素貞策展的主題為“娃娃外傳——鏡屋魔幻師”的兒童互動藝術展就秉承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原則,以家庭為單位參與互動。這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藝術展覽模式,實踐了社會雕塑的理念,而且拉近了銀川當代美術館與公眾間的距離,真正達成了同展覽參與者的互動。相比之下,傳統(tǒng)水墨依然停留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和展示作品,參觀者觀看和評判作品的傳統(tǒng)展覽模式。事實上,對于大互聯(lián)時代的藝術展覽來說,參與者思維不僅包括當代藝術已經在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合作式和參與式實踐,而且涵蓋各種藝術展覽的其他所有環(huán)節(jié)。換句話說,藝術家和策展人應該將藝術參與權交給參與者,讓參與者實實在在地參與到藝術展覽的過程中。

傳播:社會化思維

社會化思維是指策展人利用社會化媒體、社會化工具和社會化網絡,重塑藝術家和參與者的溝通關系,以及展覽組織和宣傳推廣的思維方式。一提到“社會化”的概念,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還是那些在微博和微信等社會化媒體上做的諸如關注、點贊、評論和轉發(fā)之類的宣傳推廣活動。事實上,“社會化”的發(fā)展早已過了只是將社會化媒體用于藝術展覽的宣傳推廣的初級階段。簡單地講,社會化思維的關鍵字就是“網”。由于藝術展覽的參與者是以網絡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為了實現(xiàn)最佳的傳播效果,作為傳播媒介的藝術展覽必須利用好社會化媒體。除了線上和線下同時進行的藝術展覽,就連一些純粹利用社會化媒體傳播的虛擬藝術展覽也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自認為不是“畫家”的美術史學者易英的微信藝術展“另一面——作為畫家的易英”一經發(fā)出就得到了眾多藝術界人士的認可和回應,引起眾人瘋狂轉發(fā),火爆了微信朋友圈。

總的來看,目前的社會化媒體已經對人的關系網絡甚至生活習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策展人從前所熟悉的通過報刊向參觀者傳播信息的傳統(tǒng)宣傳推廣模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以開幕展或研討會為重頭戲的傳統(tǒng)藝術展覽模式,正在受到社會化網絡和參與者習慣的巨大挑戰(zhàn)。藝術展覽的影響力和生命力早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展覽場館之內和展覽期限之中,而是以跨越空間和時間的方式同時存在于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里。因此,在大互聯(lián)時代,評價藝術展覽成功與否的標準顯然也應當從單純的“線下效果”延伸到包含“線上效果”在內的綜合標準。

策展:簡約化思維

大互聯(lián)時代的信息爆炸,碎片化的信息無處不在,人們的耐心也越來越少。在籌備傳統(tǒng)的藝術回顧展或文獻展時,藝術家和策展人總是希望通過各階段的代表性作品和個人文獻資料,盡可能全面地展現(xiàn)藝術家的成長經歷、創(chuàng)作過程和發(fā)展歷程。然而,在藝術展覽的參與者所面對的信息量極其龐大,而且對信息擁有完全的自主選擇權的新形勢下,大而全的藝術展覽已經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了。當然,這并不是說建立在深度研究基礎上的大型總結性回顧展或文獻展沒有意義,而是說那些生怕掛一漏萬,費盡心思做的展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關注,留下印象,引發(fā)思考?這個關系到展覽的實際傳播效果,而不僅僅是內容和形式完美性的問題,其實才是至關重要的。

事實上,無論現(xiàn)場展覽,還是藝術傳播,都需要首先做到專注。正所謂大道至簡。在藝術傳播實踐中,越簡單的東西越容易被傳播。對于策展人來說,廣度和深度在很多時候是很難兼顧的。與其追求大而全的廣度,不如追求小而專的深度。不易以展覽的形式傳播的學術內容,不妨以其他的形式進行記錄和傳播。不要片面地為了追求展覽的所謂學術性和全面性,而導致展覽參與者的迷茫和無感。只有用專注的心打造主題明確、重點突出、細節(jié)感人的藝術展覽,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抓住展覽參與者的心。在藝術展覽多如牛毛的今天,如何從眾多的展覽中脫穎而出,而不是淹沒于展覽之海中,落得熱鬧的開幕式一過就幾乎無人問津的命運,這是考驗策展人智慧的一道大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