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楊金志、秦亞洲、張建松、仇逸)我國流失的國寶頻頻在國外被拍賣的事件,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中成為焦點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政協副主席陳清華說:“我們亟須思考的是,現行的文物保護制度還有多少漏洞?還會不會形成新的珍貴文物流失事件?”
代表委員們認為,在社會經濟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固守原有的文物管理體制已經不合時宜。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讓交易量巨大的地下文物市場浮出水面,把文物從“升值道具”還原為藝術瑰寶,狠狠打擊走私、盜墓等犯罪行徑。
讓文物“地下交易”浮出水面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陳清華委員遞交了一份提案:建議國家盡快建立文物產權交易所。“我的建議如果能夠被采納,就可以把文物的交易從地下變?yōu)榈厣稀铱梢詫灰孜奈锏怯浽靸?,建?lsquo;文物身份證’。這種合法但又有約束的交易,甚至可能引發(fā)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歸交易。”
陳清華提議設立文物產權交易所的背景,是非法文物交易、走私的日益猖獗。他說,改革開放以來民間財富迅速增長,對外交往更加便利。雖然我國明確禁止文物買賣,但是地下文物交易一直非?;钴S。令人痛心的是,很多文物正是通過這種渠道非法流失到海外,包括一些價值不亞于獸首的文物。“既然不能遏制文物交易的沖動,與其讓非法行為暗流涌動,還不如把事情拿到臺面上進行規(guī)范。”
反觀我國現行的文物保護制度,陳清華說,一方面,大量珍貴文物通過非法渠道流向海外,政府通過多種渠道追討,花錢不少,效果不大;另一方面,考古發(fā)掘和文物保護的經費不足,考古隊干不過盜墓隊,一些藏在“深閨”的文物遭受氧化、受潮、老鼠之害。“國家文物的拍賣所得和民間文物拍賣的傭金,要用來設立文物保護基金,支持新的考古發(fā)掘。”
國家設立場所進行文物買賣,會不會加劇文物流失的局面?面對這種疑問,與陳清華持相同觀點的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張兆安說,設立文物產權交易所的前提是建立嚴格的文物分級管理制度。
陳清華認為,設立文物產權交易所有利于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中國是個文化資源大國,卻是個文化產業(yè)小國。目前,我國文化產業(yè)占GDP的總量還不到1%,而發(fā)達國家都是兩位數以上。在我國的文化領域,市場規(guī)律尚未充分發(fā)揮作用。”
價值觀糾偏:是“升值道具”還是“藝術瑰寶”?
一些代表委員指出,近年來國內出現文物熱、收藏熱,但是相應的管理手段沒有跟上,導致文物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同時,很多人單純地將收藏文物作為投資手段,缺乏愛國熱情和捐贈引導,價值觀亟待糾偏。
張兆安代表說,為迎合民間出現的收藏熱,各類“鑒寶”節(jié)目充斥熒屏,許多節(jié)目為提高收視率,只熱衷于講文物價錢,不挖掘其文化底蘊與歷史價值,一定程度上是“煽風點火”誤導觀眾,給非法交易者提供線索。例如,有節(jié)目以某地為專題介紹墓葬文物,結果在當地引發(fā)盜墓現象。這不僅擾亂了我國文物收藏市場的秩序,很可能還會把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民間收藏傳統引入歧途。
一些代表委員說,近年來民間出現了收藏文物的風氣,但很多人僅僅是把文物看成是投資賺錢的工具,沒有真正把文物看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與象征。結果,一些好容易從國外搜尋回來的文物,在“升值”出手后又流失到海外。與國外相比,我國亟待提高全民族的文物保護意識,鼓勵民間收藏者的捐贈熱情。陳清華說,對于主動向國家“獻寶”的民間人士,國家一定要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和社會榮譽,提倡良好的社會風氣。
讓“文物警察”狠狠打擊盜墓賊
陳清華擔心的另一件事是,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盜掘、走私珍貴文物的風潮,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打擊下雖有所收斂,但在一些地方、領域仍然比較猖獗。全國館藏文物、寺廟文物及田野石刻被盜案件攀升,許多文物考古新發(fā)現也被盜掘。一些犯罪團伙越來越專業(yè),作案手段越來越先進,甚至繪制了專業(yè)的“藏寶圖”,盜竊、倒賣、走私文物者已經形成了分工明確的“一條龍”體系。
來自文物大市的全國人大代表、洛陽市市長郭洪昌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我國在陜西、山西、河南等文物重點保護地區(qū)設立專門的文物公安機關,取得明顯成效。他建議,國家要增強“文物警察”專業(yè)隊伍的力量,專門負責打擊盜竊文物、盜掘古墓和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動。
事實上,許多世界文明古國都成立了專門機構,組織專門警力負責文化遺產的安全,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文化遺產大國意大利從1969年起就在國家的憲兵部隊中專門成立了“保護藝術珍品憲兵司令部”,俗稱“文物憲兵”。他們是職業(yè)警察,但其中的多數又是接受過藝術史和文物鑒定培訓的專業(yè)人才。同樣是文明古國的埃及,也成立了一支由埃及文物最高委員會和內務部聯合領導的“文物旅游警察部隊”,專門負責文物古跡、旅游景點和博物館的安全。
責任編輯:鄒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