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泰特不列顛的拉斐爾前派展中的5件重要作品

來源:Artinfo 2012-09-14

Laing Art Gallery, Newcastle Edward Coley Burne-Jones, Laus Veneris 1873-1878

人們很容易遺忘藝術運動是多么的激進,以及這些事跡為何被載入史冊。下周將在泰特不列顛(Tate Britain )開幕的新展覽匯聚了超過150件拉斐爾前派的作品,讓人們回憶起19世紀中期出現的這個兄弟會是如何的不斷前進和發(fā)展的。

 

“在英格蘭,前拉斐爾兄弟會有志于再次復興和創(chuàng)造當下的藝術”,展覽的聯合策展人Jason Rosenfeld博士這樣說道,他是Marymount Manhattan學院的藝術史教授和特聘院長,“拉斐爾兄弟會希望讓藝術回到被他們稱為‘拉斐爾時期’的狀態(tài),追隨者們擁戴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他們認為,這名大師所關注的并非是他們周圍的世界,而是其他藝術。

 

拉斐爾前派對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的沉悶法則和單一觀點嗤之以鼻。相反,他們看重的是藝術表達的“更純”的形式和早期的意大利和荷蘭藝術,其中就包含了十分現代的色彩安排。他們對畫布上細節(jié)的處理好似被珠寶裝飾過一般。這些年輕的反叛者們也在嘗試再現“事物應該是的樣子”,Rosenfeld博士這樣解釋道,“或者說他們希望讓作品在其所處的時代畫卷里被表現。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真實性。”

 

這個展覽的重中之重的作品包括 John Everett Millais的《奧菲利亞》(Ophelia,1851-2)和William Holman Hunt的《替罪羊》(The Scapegoat,1854-6),這些作品都著重的強調了高雅藝術和裝飾藝術之間的關系——大多數是因為藝術&技藝運動(Art & Crafts movement)的興起有關。

 

ARTINFO英國邀請聯合策展人Rosenfeld為我們挑選了有關展覽的5件主要作品。

 

1.福特·馬多克斯·布朗,《英格蘭秋日午后,1853年的漢普斯特得景致》,1852-5

 

馬多克斯·布朗的《英格蘭秋日午后,1853年的漢普斯特得景致》充分體現了拉斐爾前派風景畫的特點,給予觀者以一種特定的情景,一年中特定的時間,一天中特定的時段,事實上,還有特定的一年。這是一項耗時巨大的工作,他繪制了從漢普斯特得的一扇窗戶望出去的全景,直切主題。英國傳統風景畫對于前景中的人物有著自己的傳統。往往,人物是指向瀑布或者相似的壯觀的風景。但是在這幅畫中,我們看到一男一女,兩個中產階級觀光者,正在欣賞那個時期正在成長中的倫敦北部郊區(qū)的風景。布朗在繪畫中精準的表現了在那個時代的植物的特征。一只鴿子和人物體現于其中。隨著你對于畫中這些不可思議的細節(jié)的凝視,遠處的風景將不斷映入觀者的眼簾。這是非常激進和新奇的。這同樣是那些藝術家們的特征,他們擅長記錄十八世紀五十年代倫敦周遭環(huán)境的改變,這是倫敦前所未有的全速發(fā)展期。

 

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 Walker Art Gallery

2.約翰·艾佛雷特·米萊斯,《麗莎貝拉》,1848-9

 

《麗莎貝拉》是米萊斯作為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成員的第一件作品。他那時剛剛19歲,構想了如何再現約翰·濟慈的一首詩。由于濟慈與浪漫派的關系與英年早逝的遺憾,他大受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推崇。在一定意義上,他是藝術的殉道者。由于濟慈自薄伽丘那里獲得主題上的靈感,所以這首詩歌有著來自中世紀的可追溯源頭。

 

這幅繪畫囊括了詩歌中出現的所有不同事物,包括對于勞倫佐的預言。他的兩個兄弟殺害并且掩埋了他,伊莎貝拉因此失去了理智,變得瘋瘋癲癲。在一個幽靈的指引下,她找到了掩埋的地方,砍下了他的頭并且?guī)Щ丶?,埋在一個紫蘇花盆里,但是最終郁郁而亡。而米萊斯所做的,就是要將這個驚心動魄故事中的一絲一縷全部表現在一幅畫中,一幅卓越非凡的畫作。畫中對于透視法的歪曲使用、平坦的背景、經典的著色、對于人物側面和外輪廓的強調,都是典型的拉斐爾前派繪畫方式。這幅畫作是拉斐爾前派首件展出作品,它奠定了繪畫運動的基礎。

 

3.亨利·沃里斯,《查特頓》,1855-6

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 Walker Art Gallery

 

這件作品是從英國歷史借鑒主題的典型,同樣與文學史有著,密切關系。年輕的詩人查特頓死于1770年,那時他只有十七歲。他被發(fā)現冒充中世紀詩人撰寫故事與預言,隨后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但是最終沒能成功,死于藥物和鴉片的過量服用。亨利·沃里斯并不是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成員,但是卻屬于一個深受兄弟會影響的青年藝術家圈子。他吸收了我們在拉斐爾前派中看到的那些精細的、珠寶一般的、對于細節(jié)孜孜不倦的特征,以此增強自己的主題繪畫的感染力,而且不得不說的是,其著色功夫堪稱一流。

 

 Tate. Bequeathed by Charles Gent Clement 1899

4.愛德華·伯恩·瓊斯,《禮贊維納斯》,1873-1878

 

《禮贊維納斯》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第二代--例如伯恩·瓊斯和他的朋友及合作者威廉·莫里斯--對于這場運動的轉變。 他們將這場運動轉向美學運動,同樣是關于成果的藝術與工藝的運動。主題來源于中世紀德國傳說。躺在沙發(fā)上的維納斯位于畫的右側。她的侍女正在演奏音樂,試圖以此方式褪去她眉間的憂郁,這絲憂郁源于特納豪森,維納斯深深的愛著這位騎士,但是他卻最終離她而去。在這里,伯恩·瓊斯使用了中世紀風格的珠寶般熠熠生輝的色彩,即使是臉部也同樣如此,與早期文藝復興風格和拉斐爾前派運動的早期相比,這幅繪畫更趨向于米開朗基羅和喬爾喬內的風格。它同樣非常訴諸視覺的享受與華麗的風格。背景中的掛毯、畫作和樂器,褶皺精致的裙擺,都是伯恩·瓊斯和莫里斯在那個時代,那個藝術&工藝運動時代的產物。

 

Laing Art Gallery, Newcastle

5.威廉·霍爾曼·亨特,《夏洛特少女》,1886-1905

 

這是亨特最后一件宏大作品。主題取材于丁尼生的詩歌,亨特沉迷于這首詩歌長達50多年。少女夏洛特被囚禁在城堡的塔樓,咒語宣稱她只能在那里度過自己的一生。她受到詛咒,每天,只能從鏡子中看到身后的真實世界,因為她被禁止從窗戶中望見真實的世界。但是當她從鏡中看到亞瑟王的騎士中最出色的藍斯洛時,夏洛特瘋狂的愛上了他,迫不及待地轉過身從真實的窗戶望出去。就在這時,鏡子一片一片的破碎掉落—厄運即將來臨。最終,她義無反顧地乘船滑向那個城堡,尋找藍斯洛。在這幅畫中,她的頭發(fā)隨著身體的扭曲而充滿了整個空間。你可以從她身后的鏡子中看到藍斯洛的身影,透過窗戶看到的人物位置恰恰就是他所在的地方。這同樣符合運動后期關于藝術&工藝的典型討論。這件作品感人至深,運動不同時期的不同媒介在這幅畫中交融碰撞,產生了神奇的火花。

 

Wadsworth Altheneum. The Ella Gallup Sumner and Mary Catlin Sumner Collection Fund, 1961. 470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