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攝影收藏可關注名家長線持有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宋永春 2013-01-30

在傳統(tǒng)書畫收藏領域已經(jīng)進入億元時代以來,一個新的收藏市場門類正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它從誕生至今只有不到200年的歷史;它是對瞬間的真實定格;它是人類無可替代的記錄和傳播載體;它就是攝影藝術。對于那些已經(jīng)錯過瓷器、家具、書畫等傳統(tǒng)收藏最佳時機的人們,作假極少、價格親民,并且有著獨特審美價值和良好市場前景的攝影作品將是不錯的選擇。

“二等公民”漸成收藏熱點

自攝影誕生以來,關于攝影是不是藝術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攝影曾經(jīng)被排斥在藝術的殿堂之外。當攝影勉強擠進藝術界的大門,它仍是藝術圈里心照不宣的“二等公民”。其實多年來,認為“攝影不是藝術”的陳舊觀念一直困擾著攝影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甚至到90年代初期。盡管一些精明的收藏家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收藏19世紀和早期的現(xiàn)代攝影作品,并使其價位逐漸抬升,但對當代攝影作品并沒有產(chǎn)生太大影響。一直以來,人們對照片收藏的認知存在著兩個誤區(qū),一個誤區(qū)是照片是可復制的,所以不可收藏;另一個誤區(qū)是攝影太簡單,按下快門就行。其實,照片的買賣從一開始就參考版畫,用編號來控制印量。

近年來,藝術界和藝術收藏家也開始對攝影刮目相看,攝影現(xiàn)在已經(jīng)取得了與其他藝術形式平起平坐的地位,攝影作品越來越多地走進拍賣場、走進收藏家的視野。眾多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開始進入,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進入,基金、信托理財和藝術品銀行等多層面的藝術品投資人開始出現(xiàn)……影像收藏領域風生水起。大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開始采用攝影媒體,藝術界因此轉(zhuǎn)而重視攝影,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畫廊開始展出攝影藝術家作品,最終完全改變了過去的潮流。

攝影作品甄選四要點

攝影作品就像一個流光溢彩的容器,容下了時間和空間里人們的快樂憂愁。人們收藏它就是收藏自己的情感,收藏通過攝影所記錄的各種發(fā)現(xiàn)和見證。攝影作品有它的價值,是財富也是商品,可以流通、交易。所以在甄選攝影作品時要關注以下四個要點:

第一,作品有無攝影家的簽名或鈐印。簽名應包括三項內(nèi)容:攝影家簽名、日期、作品的限量和編號。有些辭世攝影家的作品,如中國西部最重要的西域紀實攝影家侯登科,是由其授權的代理人簽名。此外,還存在由授權代理機構或權益人簽名的作品。而不同級別人士的簽名,在市場上的價格會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作品的版數(shù)和總量。絕大多數(shù)的攝影藝術品具有復數(shù)性質(zhì),早期的常常不限版數(shù),如侯波、徐肖冰等老藝術家的作品。版數(shù)和總量決定著藝術品的價格,版數(shù)和總量大,則單價較低;版數(shù)和總量少,則單價較高。

第三,作品制作的時間。目前中國的攝影收藏對藝術品的版數(shù)、藝術家簽名等因素已經(jīng)有了成熟的認知,在注重版數(shù)和簽名外,還可以注意一下制作時間,也就是是否為“原始老照片”的概念。原始老照片,指的是拍攝后很短的一段時間內(nèi)洗印出的成品照片,它不僅數(shù)量很少,同時這些照片更為完全真實地反映著一個藝術家、一個時代的攝影藝術水平。

第四,影像藝術品的科技標準。攝影是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產(chǎn)物,因此博物館收藏級影像藝術品的制作和裝裱有嚴格的行業(yè)標準。作品的材質(zhì)、裝裱和包裝,必須使用具有耐久性的無酸材料,而裝裱則采用無酸材料,還有銀鹽紙基相紙制作的黑白照片,必須采用嚴格的收藏級沖洗工藝。因為收藏級的攝影作品并不是一張普通照片,而是可以長久保存的藝術品。

每個人都可以是攝影收藏家

每個人都可以收藏照片,你可從家庭照片開始,只要你有興趣,門檻很低,可以是零成本。 我們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收藏照片,不管你的收入和預算有多少。在你開始建立自己的攝影收藏時,可以簡單地基于自己的興趣和想法開始收藏,這不需要任何規(guī)則或計劃。

21世紀的攝影收藏,將會是那些按照收藏主題結構的組織原則建立起來的收藏系列。 有主題的系列收藏,有故事有它的收藏邏輯和目的。收藏主題的作用就像過濾器一樣,幫助收藏家做出選擇。這些主題可以從收藏家的個人愛好和興趣變化而來。

剛剛開始進行攝影收藏,藏家可以根據(jù)自己喜好,嚴格把握好甄選攝影作品的四個要點,同時要不斷提高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對收藏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看”!在這方面, 單純的讀書沒有用,你必須不斷地看。

與此同時,收藏家必須確保他們的收藏品得到最佳的保管或展示環(huán)境,盡可能讓這些藝術品能保持它們最長的壽命。

關注名家長線持有

近幾年,中國紀實類攝影藝術品的走勢一直呈現(xiàn)平穩(wěn)上升的趨勢。比如,解海龍《大眼睛》從開始時的600美元走到了30萬元,現(xiàn)在的最低市場價已達50萬元。翁乃強的重要作品從開始時的2000美元走到20多萬元人民幣,其他的作品也在2萬元以上。侯波的代表作從10年前的二三百美元走到了10多萬元人民幣。

即便如此,相比較其他藝術門類,中國影像藝術品仍處于投資的價值洼地。很多重要的作品,其價格還處于幾千元人民幣一張。解海龍的標志性作品的價格可能達到了幾十萬元人民幣,但其他優(yōu)秀的照片還在幾千元的價位上,都很有市場潛力。

任何藝術在市場形成的初期,價值總是被低估,海外藏家與機構大量收藏中國攝影作品,更是證明了這一點。而隨著市場的成熟,名家作品也越來越受到藏家的重視。除了解海龍、侯波等名家外,還有徐肖冰、李振盛、劉錚、侯登科等攝影家。藏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名家,長期關注。

專家建議剛剛介入這個領域的人,最好從名家名作著手,除了拍賣行,還可以關注有信譽的專業(yè)經(jīng)營影像的畫廊。此外,關注攝影家,必須具備4個基本的因素:遵守攝影收藏市場的規(guī)則,擁有良好的信譽,作品有足夠的成交量,透明的成交價格。

華辰拍賣的負責人曾預言:“當下的攝影收藏市場,就像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中國股票市場,其價格就是90年代初期的當代藝術的價位,現(xiàn)在開始買入攝影作品,10年以后你一定不是窮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