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維,“環(huán)形工作室”展覽現(xiàn)場,2014.
初次看到周思維的畫作是在去年,“沙丘”(2013)“日落”(2012)“雪人”(2011-2012),均以實物為題,給觀眾足夠的信息,在有限范圍內(nèi)從“形而上”的畫面展開體驗。藝術家用反復涂抹來進行內(nèi)容擴寫,那些藍綠色調(diào)讓人立刻聯(lián)想到霧靄籠罩的濕地或是透過結冰的海面隱約可見的魚群。但畫面始終不會太厚,所以單從照片你會很難以分清其紙上和油畫作品。
在這次的個展中,他預設好顏色、形式和工作順序,這就意味著他在實踐的是與繪畫工作方式有關的一次“實驗”。在設定“常量”和控制“變量”的發(fā)揮后,藝術家收獲的是隨機而又同一的視覺輸出?!毒G玻璃》(2014)依然不會有熱烈的觥籌交錯;《洞穴》系列(2013)中,“洞穴出口”四周的質(zhì)地和光線被色彩妥善處理,當然的成為畫面的視覺中心,而色彩重疊的繪畫痕跡在邊緣處若隱若現(xiàn),有著類似絲網(wǎng)版畫得到的即興效果。相對過去畫面里出現(xiàn)過的銳利和明晰的幾何體帶來的冷靜和決絕以外,《調(diào)色板》(2013)邊緣鈍化柔和,與赭色背景融合的圓形“顏料塊”流露出更多包容和期待溝通的暖意,但溝通不等于妥協(xié),耀眼的明黃色圓形是它的高音、宣言和不動要義。
跟墻壁上的畫作相比起來,展廳中間桌上的“裝置”略顯生硬。這些彩色的工業(yè)模具材料制成的幾何塊群被看似隨意的堆放在一張工作臺上。觀者會去好奇它所用的材料,好奇它們是否是藝術家未來的另一個創(chuàng)作方向。這些也許能在創(chuàng)作間隙起到某種療愈和啟發(fā)作用的嘗試在這個展場里,卻只起了制造氣氛的作用。它們的存在似乎在提醒觀眾,不要把這個展覽看成單純普通的畫展,這種唯恐被忽視的提醒也在展名中顯現(xiàn)。其實,這場對于工作方式的“實驗與呈現(xiàn)”均帶給藝術家和觀眾不同于滿足欲望的快樂,作品本身比展覽宣傳得更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