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沈源傳世孤品《高宗御書范成大燈市行圖》略讀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作者:羅漢松 2012-11-20

沈 源(1736-1795) 高宗御書范成大燈市行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尺寸:113×29 cm.
估價: 6,800,000-12,000,000

展覽:“傳承—名家遞藏中國書畫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2年11月2日-10日。

著錄:1.《石渠寶笈三編》(四)(《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第11冊,第2737-2738頁,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2.福開森、容庚編《歷代著錄畫目正續(xù)編》(上)第958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出版:《傳承—名家遞藏中國書畫》第72、73頁,保利藝術博物館編,2012年11月。

說明:清宮舊藏。

農桑從來是中國這個農業(yè)大國的根本。幾千年的歷史里,不管是改朝還是換代,農業(yè)都會被反復提升到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這似乎成了一個不容更替的傳統(tǒng)。號稱“康乾盛世”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乾隆在初登大統(tǒng)之后,對農桑的重視也堪稱絕無僅有:

元年正月,祈谷于上帝,親詣行禮,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師先蠶壇。

元年二月,祭社稷,親詣行禮,自是每年如之。

元年八月,祭大稷、大社,親詣行禮,自是每年如之。

元年十一月,祀天于圜丘,乾隆帝親至行禮,自是每年如之。

二年二月,舉耕藉禮,奉雍正帝之法,四推四返,自是每年如之。

七年八月,定皇后親蠶禮。

八年四月,命奉宸苑試行區(qū)田法。

九年四月,先蠶壇建成。詣圜丘行大雩禮,祭地于方澤,不乘輦,不設鹵簿。

以上所摘,不過十一,但乾隆之重農桑,卻可窺豹一斑。

基于同樣的統(tǒng)治思想和理路設計,農桑的重要性亦同樣被初即位的乾隆在各種場合通過各種形式有意突出,他大量御制的“耕藉禮”題材繪畫、玉牒、墨之類,均出乎此心。不過,隨著統(tǒng)治日長,他似乎更有意通過對農桑的重視及表現(xiàn)形式轉向提倡對盛世的謳歌和粉飾,乾隆十二年(1747)初夏他集合閣臣以南宋著名田園詩人范成大詩歌名作《臘月村田樂府十首》為題材所作的系列繪畫即隱寓此意。與其說乾隆此舉系其一貫的農業(yè)政策自然而然的演變,毋寧說更大的原因是他對范成大詩中“災傷不及什之三,歲寒民氣如春酣”之類的太平盛世景象的陶醉和自許。

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十首》系其最著名的田園詩作,與其《四時田園雜興》可稱雙璧。該系列以新樂府體寫吳地臘月鄉(xiāng)村民俗,按日推進,依次為《冬舂行》、《燈市行》、《祭灶詞》、《口數(shù)粥行》、《爆竹行》、《燒火盆行》、《照田蠶行》、《分歲詞》、《賣癡呆詞》、《打灰堆詞》。乾隆特召諸臣依此分繪圖畫,即:

1、慎郡王繪,乾隆御題范成大冬舂行(《故宮書畫圖錄》未收) 

2、沈源繪,乾隆御題范成大燈市行(即此幅)

3、周鯤繪,乾隆御題范成大祭灶詞(《故宮書畫圖錄·十四》P369)

4、李世倬繪,乾隆御題范成大口數(shù)粥行(《故宮書畫圖錄》未收)

5、丁觀鵬繪,乾隆御題范成大爆竹行(《故宮書畫圖錄·十四》P357)

6、張鎬繪,乾隆御題范成大燒火盆行(《故宮書畫圖錄·十四》P371)

7、陳士俊繪,乾隆御題范成大照田蠶行(《故宮書畫圖錄·十四》P373)

8、董邦達繪,乾隆御題范成大分歲詞(《故宮書畫圖錄·十四》P339)

9、曹夔音繪,乾隆御題范成大賣癡呆詞(《故宮書畫圖錄·十四》P375)

10、張若澄繪,乾隆御題范成大打灰堆詞(《故宮書畫圖錄·十四》P377)

以上十軸,均見于《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著錄,稱:“宣紙本,縱三尺五寸五分、橫九寸二分,十幅同。”又稱:“五璽全”。而五璽均出騎縫之制,位置、規(guī)格亦同一,由臺北故宮《故宮書畫圖錄》所收其中七軸即可見出。另三軸未收錄,即其一、二、四;其一慎郡王、其四李世倬二軸至今未見,其二即沈源此軸,與臺北故宮七軸規(guī)格、形制、位置均一致。

本件《燈市行圖》大概是目前市上可見惟一一件沈源作品,以范成大原詩為題,繪元宵燈市之繁、人物之盛、民俗之新,歷歷在目,宛然可親可感。畫下部取城內燈市一角,描繪各種燈飾如龍、魚等,各色人物如士農工商等,均其樂融融,一派祥和之景;上部則取城外空曠之致,繪一帶遠山、一孔石橋、一座樓宇并一枝燈飾,三人風塵仆仆于橋上趕來,似乎十分急切要參與城中燈市。整幅線條流暢,人物神情動作均極栩栩,其風情堪稱一小巧的《清明上河圖》。

幅上端乾隆親題范成大《燈市行》詩:

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春前臘后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兩品爭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兒郎種麥荷鋤倦,偷閑也向城中看;酒壚博簺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災傷不及什之三,歲寒民氣如春酣;儂家亦幸荒田少,始覺城中燈市好。

其著眼顯然在“災傷不及什之三,歲寒民氣如春酣,儂家亦幸荒田少”之類,正與他同時期其他所行如頒御制《太學訓飭士子文》于各省學宮、派張廣泗率軍開始平定大小金川叛亂等正同一用心。

十軸之成,頗稱乾隆歌吹太平之心;隨后,由極諳乃父心思的嘉慶收入《石渠寶笈三編》。遺憾的是,在以后的流轉中,十軸之一和四終至不見;所幸的是,沈源此軸歷盡劫難竟爾重現(xiàn)人間;只是它與其他七軸卻已生生離散,不得合璧,此情此景,令人不禁長憶分離百年的《富春山居圖》也!
 

 


【編輯:江兵】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