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藝融多年來一直秉承“差異化”的經(jīng)營理念,立足于藝術市場,不斷提升專業(yè)水平,在寫實油畫領域成為行業(yè)領軍之后,積極擴展,開展藝術結構多元化的新路徑。
2014藝融秋拍,將在“專而精”的旗幟引導下,順應藝術發(fā)育的脈絡,優(yōu)中選優(yōu),將最有升值潛力的藝術精品推薦給廣大藏家。以頂級精品,以及超高性價比的精品滿足收藏家的需要。
本次繪畫專場,有7個板塊的佳作供藏家雅選。包括自然之聲、毛澤東詩詞意境油畫、寫實油畫、當代藝術、水墨、攝影、新經(jīng)典等版塊內(nèi)容。
趙無極《01.05.92》布面油畫 81×100cm 1992年
其中,趙無極大師的《01.05.92》是傳世經(jīng)典,畫面僅以藍、黑、白三種高純度的色彩間隔鋪滿,至簡至純,有如塞尚的靜物,寧靜、沉著,結構單純而穩(wěn)重。藍黑交接之間的抽象線條有借鑒于書法藝術的符號表征意義;而藍黑之外的大片原色,是留白,也是中國書畫“氣韻生動”的所在。橫亙在畫面中央的黑色與藍、白色交融渲染的氣氛如平置的米家山水,富有中國水墨畫中的山水精神。而作品以創(chuàng)作日期命名的方式,與波洛克任情縱性、興之所及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藝術相似,同時,作品主題上的“空無”又使畫面衍生出萬千涵義,也與畫面整體蘊涵的“冥想的精神”的空泛相一致,“無形”之“大象”,使作品上升到對藝術及整個人類宇宙觀念“道”的表達。“道”就藝術表現(xiàn)而言,就是“至小無內(nèi),至大無外”的抽象境界。而趙無極的藝術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宇宙觀照方式,它不是對一山一水、一樹一石的具象式的觀照,而是一種對大氣盤旋的宇宙大象的宏觀理解和冥想。
艾軒《有風從兩肩掠過》布面油畫 78×99cm 1987年
而在中國寫實畫派的殿堂中,北京藝融甄選了艾軒的《有風從兩肩掠過》。
這是艾軒的扛鼎力作,非常具有代表性。艾軒通過這幅畫,努力體現(xiàn)了種一境界--一個只有通過恍惚的瞬間去感悟無限的空間。那干冷寂寥的大片草原,一望無際的遠山,冷澈的空氣,仿佛讓人置身于原始之初,而當凝神于那條充滿神秘的地平線,我們的感覺又仿佛總是悄悄的劃出我們思維的間隙;這是一種寂靜的浸潤。艾軒的藝術就是在這濕潤的過程中遠離傳統(tǒng)的寫實主義而更接近與“大自然同起伏,離塵埃而登蓮邦”的禪宗世界。
毛澤東詩詞意境繪畫——重溫偉人磅礴氣概
以毛主席詩詞的意境作畫,也是一個非常流行且廣受歡迎的創(chuàng)作題材,這類作品具有難度與價值雙高的特點,本次藝融秋拍精心甄選了其中優(yōu)秀的作品。
侯一民《臨江仙·給丁玲同志·今日武將軍》
布面油畫 200×100cm 2013 年
1936年11月,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逃離被國民黨囚禁三年多的南京后,到達陜北保安,受到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熱烈歡迎。不久,丁玲隨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政治部出發(fā),奔赴前線工作。毛澤東遂寫這首《臨江仙·給丁玲同志-今日武將軍》贈丁玲。
侯一民先生這幅即是根據(jù)這首詩詞的創(chuàng)作,丁玲英姿颯爽,頗有英武之氣。畫作藝術形式則往往粗狂、堅硬、雄渾,使人不至于輕易忘卻。理性和詩情成功的融為一體,在激情之下,仍然表現(xiàn)出一種肅穆和沉靜。
張祖英《臨江仙·給丁玲同志-昨天文小姐》
布面油畫 120×80cm 2013 年
張祖英的作品比較明快、典雅、恢弘、凝重,更加理性化,更富于對歷史滄桑、民族興衰的哲學沉思。張祖英的《古道》系列,力圖以寫實手法表現(xiàn)抽象的哲理,表現(xiàn)具像中的抽象意味,表現(xiàn)超驗的象徵性精神內(nèi)涵,被評論家稱作“超經(jīng)驗意味的新寫實主義風格”,“在經(jīng)驗性的現(xiàn)實景物中寄寓超經(jīng)驗的現(xiàn)代意味和現(xiàn)代哲理”。
楊飛云《七絕·為女民兵題照-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紙本色粉 90×60cm 2013 年
1961年春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翻看身邊工作人員李原慧參加國慶10周年民兵方隊檢閱時的照片,欣然揮筆寫下《七絕·為女民兵題照》一詩。隨后,毛澤東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你們年輕人就是有志氣,不要學林黛玉,要學花木蘭、穆桂英”。
楊飛云據(jù)此創(chuàng)作了這幅紙本色粉畫作,以其純凈的古典主義美質(zhì),渲染出了毛主席詩詞中的女民兵形象。楊飛云的肖像畫,重視理性和秩序,內(nèi)涵上追求理想色彩,通過傳統(tǒng)寫實的扎實功底,來表現(xiàn)自己熱愛生命、贊美生命的理想。的確,他將他的靈魂和理想,都融化在一個個靈氣、年輕、純凈的肖像當中,在他的畫中,姑娘們都有著清澈而歡快的泉水一樣的眼神,表情都有如神明一樣蘊涵著某種昭示,高貴典雅。
自然之聲——感受風景油畫的自然之美
中國風景畫家在美術思想百花齊放的大背景下,緊緊把握住“民族性”的主題思想,在技法和意境上,創(chuàng)作出的中國風景,用中國人的視角向世界贊頌祖國的美。濃濃的故鄉(xiāng)情懷,在筆觸豐滿意境深遠的畫面上,自然體現(xiàn)。
譚滌夫《通惠河之夏》布面油畫 185×130cm 2006年
《通惠河之夏》是應北京畫院邀請為“北京風韻”系列作品展創(chuàng)作的一幅油畫。在元代,積水潭水源充足、南北與北海及通惠河連成一片,汪洋如海。元世祖忽必烈命名的“通惠河”,是為解決通州至元大都的漕運而修建的一條運河,通惠河明初不再通航,但其名稱沿用至今。歷史融進了今天的圖畫。夏日,當漫步在通惠河沿岸,面對這一歷史遺跡,畫家融入了自己的真切情感。通過畫筆,以獨有的藝術語言精心刻畫出通惠河天水一色的無限風光。
肖峰《西湖早春》布面油畫 80×130cm 2007 年
肖峰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并與中國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有意地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相結合,在油畫民族化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肖峰的藝術不僅是他真情實感的流露,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既參與了歷史的建構,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他的藝術和他那個時代必將成為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一頁。
寫實經(jīng)典——古典與現(xiàn)代審美訴求的融合
寫實油畫領域向來是北京藝融的專精,長期以來與中國寫實畫派的合作中得到了長足進步,對寫實油畫的藝術語言有著精準的把握和獨特的解讀。本次秋拍,甄選了多件寫實油畫精品,具備優(yōu)秀的市場潛力和收藏價值。
冷軍《香風》布面油畫 40×80cm 2013年
冷軍的寫生,并不意味著他在作品風格上的轉變。事實上,只是由于一個偶然的開始,他才敏感地意識到了寫生所應該帶來的新鮮,并回歸繪畫最為原初的沖動。寫生的過程,擺脫了創(chuàng)作的慘淡經(jīng)營,在與對象即興的面對中,既可以重溫樸素的表達和坦然的流露,也能夠從中體會到繪畫的快感和愉悅,即便是純粹語言的實驗。
“寫生”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寫真”,但它們卻明確地針對著事物的真實與自然屬性。盡管不需要既定的限制,但其中也必然蘊含有觀察的信念和發(fā)現(xiàn),而非目的的自在,則為技藝的深入與升華提供了一個前提性的可能。
龐茂琨《巧合之六》布面油畫 160×200cm 2010年
龐茂琨是作為最終的觀者而去觀看到由他導演他的作品中的舞臺的表演與世界的荒誕。作者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審視,而這種審視變的多重視角。這源于作者對自我的認識和反思。
世界的荒誕與不確定性在某種作者的某種體驗或直觀映證中的出現(xiàn)或者確實必然導致作者對自我價值或者自我身份的反思,而這一切的結果即會變成一種焦慮。通過作品的場景的安排,某種平常最易確定的價值或者知識變得不確定,這將產(chǎn)生一種生存或者世界的畏。或者被陷入了一種非本真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為了平衡卻身不由己的被陷入一種荒誕的世界,一種妥協(xié)的生活必然成為現(xiàn)實中的目的。而這種目的,卻不得不面對無法回避真實自我而出現(xiàn)一種焦慮。這種焦慮最終還是一種對自我的焦慮,因為不知道畫中的主人公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才能承認真實的自我。由此,一種病態(tài)的世界出現(xiàn)了,制造荒誕意味著對荒誕的否定。雙重荒誕能代表不荒誕嗎?似乎不能。一種陷入的真實自我的找尋我相信還會伴隨在龐茂琨的作品之中。
當代藝術——多元化藝術風格繪就百花齊放的秋拍盛景
藝術是自由的,是繽紛的,多元化是藝術發(fā)展的必然狀態(tài),本屆秋拍匯集了許多風格各異的當代藝術精品,均為站位市場角度,順應藝術發(fā)展方向,具備優(yōu)質(zhì)投資價值的佳作。
曹力《享受陽光》紙本水彩 40×40cm 2014年
曹力無疑是一位極富詩人和音樂家氣質(zhì)的畫家,他給20世紀的中國畫壇留下了一系列充滿神奇與客觀,夢幻與真實,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糾纏不清的、奇譎瑰麗的抒情敘事組詩,其間躍動著藝術家超人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精靈。在眾多的以神秘主題為表現(xiàn)風格的藝術家中,曹力以善于敘述清醒的神秘和真實的夢境而獨具一格,這肯定得益于到處生長著神話與傳說之樹的藝術家童年的故鄉(xiāng)貴州山區(qū)。如此多的童年意識,如此多的音樂與詩的性質(zhì),使曹力的作品始終保待著既爛漫純真而又深邃嚴峻,既清晰客觀而又夢幻空靈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風格。
潘德?!蛾_苞米 一個女人》布面油畫 91×73cm 1989年
正如潘德海自己所言:“我試圖在創(chuàng)作'包谷'作品中揭示人的存在背后的關于刺激和振動的那個包羅萬象的形式。通過奇異符號系列、重復豐富的顏料、形式的完滿整合,肢體、器官的分解,表現(xiàn)生命體的多重側面,使內(nèi)在真實上升為表意的符號,成為貧乏、畸形、片面的表象最生動、最重要的一部分,構成相互交織、浸透、多面的完整體。生命的本質(zhì)是無形、無定性。變幻莫測就是它真實面孔。”不斷繁衍的苞米以及由苞米組成的形象,構成了畫家對尋找生命問題的一種形象假設。
閆平《多切斯特小鎮(zhèn)的海邊》布面油畫 50×40cm 2014年
閆平是一位純粹的畫家。作為一個女性;她在色彩上的豪放大度和運筆上的潑辣強勁應該令諸多男性畫家汗顏。閆平從不諱言向梵·高,馬蒂斯等前輩大師和中西方的藝術傳統(tǒng)中借鑒,并義無返顧地融入自己的藝術實踐。
《多切斯特小鎮(zhèn)的海邊》的畫面上的筆觸自由揮寫與她對彩色的重視,這種具有閆平鮮明性格的筆觸所畫出來的明朗的光線的色彩,使習慣于沉重的形式和壓抑的情感的中國觀眾,感受到藝術與人性中歡快明朗的一面。閆平的給焦慮沉重的中國人環(huán)境,吹來了溫暖、明朗的人性之風。
尹朝陽《佛光普照》布面油畫 130×130cm
在圖像的主觀性上,尹朝陽的畫面“剝離”了造型表現(xiàn)的客觀色彩,從而使境遇感和現(xiàn)實感之間具有一種直接的穿透力。在表達方式上,尹朝陽的繪畫采用了一種隱藏“技術”的寫實方式,注重畫面完整的心理“場”的塑造,其表現(xiàn)力具有一種出色的天賦。在90年代,以尹朝陽等人為代表的“青春殘酷繪畫”,重新使繪畫在敘事性、圖像概念以及美學趣味上,具有一種不同以往的實驗性和思想深度,并構成90年代前衛(wèi)繪畫的一個重要傾向。
周春芽《綠狗》銅雕 13×17×15cm 2006年
“綠狗”主要是一種個人語匯探索的載體,就像畫家自己說的:“'綠狗'的形態(tài)是雕塑化的同時在筆觸結構上又吸收了文人花鳥畫的形態(tài)特征,是雕塑與文人花鳥畫的通約。我看八大的花鳥很容易聯(lián)想到雕塑的體量和空間感,同時還能從那大面積的負空間中領略到雕塑的縱深,我冒險的放大了這種隱藏在古人背后的視覺屬性,效果很奇異。”不過,如果我們要在其中尋找更深的觀念附著的話,周春芽曾經(jīng)說過,如果“綠色是寧靜的、浪漫的、抒情的”,那么“綠色的狗”就“包含了爆發(fā)前的寧靜的意境”,暗示了“現(xiàn)在人的孤獨和人與人之間的危險”。從這個角度看來,雖然黑根的出現(xiàn)包含了一定的偶然性,但周春芽的選擇卻有著一個必然的原因。
當代新水墨——對傳統(tǒng)水墨的反撥
本屆秋拍選擇了多幅藝術價值頗高,適合廣大水墨愛好者的精品佳作,既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有隨時代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藝術創(chuàng)新。
谷文達《虛構的文字》設色紙本 136×64cm 1990年代
谷文達堅持獨立于所有藝術群體之外,拒絕將自己歸納為任何一個派別。事實上,在親西方藝術傾向及反對傳統(tǒng)的旗幟下,谷文達發(fā)出的聲音,的確振振有詞。“只有當你真正學習和了解了傳統(tǒng),你才知道從哪里和如何反傳統(tǒng)、如何重新詮釋傳統(tǒng)”。
范炳南《長安盛荷圖》紙本水墨 90×97cm 2014年
范炳南的這幅《長安盛荷圖》,緊緊抓住中國舊文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三度創(chuàng)作,用他自己獨到的思想去深入到生活的深處畫出大氣場的寫意。表現(xiàn)出超脫現(xiàn)實,超脫繪畫的技巧,超越自己的藝術審美觀,典型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
呂鵬《讀書時代•三》設色紙本 70×139cm 2013年
呂鵬的作品的一大特點全部采取手繪,且十分推崇繪畫的技藝特性,作品在嚴謹和細致中又提供了獨特的中國工筆畫法的語言創(chuàng)新和無窮的想象空間,也是在秉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中勃發(fā)創(chuàng)造的當代藝術探索。作為北京工筆畫會的核心成員之一,呂鵬作品無論從其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貢獻還是作品語言題材所表現(xiàn)出來的當代意味,都將在中國的當代藝術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劉慶和《草綠》紙本水墨 70×139cm 2010年
劉慶和作品中因此顯現(xiàn)出哀婉、凄迷與無奈、逃離的人生意緒等生命訴求構成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劉慶和這種依靠自己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直接的體察方式,對于處于困境中的當代水墨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意味著藝術正在進入個人生活的現(xiàn)實過程,進入個人的內(nèi)心的過程,反映了一種邊緣化的社會意義;顯示出生活在這里變形,水墨藝術創(chuàng)作在這里更新的倔強力量。
中國新攝影——活躍而深刻的鏡頭語言
中國新攝影是北京藝融從市場環(huán)境出發(fā),提出的一個全新的藝術主題,以紀實的攝影方式,傳達藝術家對現(xiàn)實、對時代的觀念及情感,展現(xiàn)獨特的藝術力量。
中國新攝影,具有著學術的高度和市場的廣度,是值得關注和投資的新領域。
郎靜山《秋池夕照》影像 30×40cm
郎靜山用中國畫里的“定景”,其實就是攝影里所說的“構圖”來攝影。中國畫的繪事六法里,有所謂的“經(jīng)營位置”與“傳模移寫”,在用筆的時候可以取舍萬疏,去蕪存菁,而攝影則限于機械與環(huán)境對象,唯有采取“集錦攝影法”才能不受限制。所謂“集錦”,就是“集合各種物景,配合成章,舍畫面之所忌,而取畫面之所宜者。
王勁松《氣血圖像8/8》影像 130×300cm 2005年
王勁松的攝影作品無一例外關注的都是社會題材,除了家庭,更有中國人的氣血。108個光頭大漢,赤裸上身,兩束綠色的光線從側面打來,人的面部是黑暗的,但整個身軀充滿肌肉的力量和青銅的質(zhì)感。如果仔細觀看,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大漢有的還是青春少年,有的則是歲月的滄桑爬滿臉頰。這些人是2005年王勁松在飛騰影視城隨機招募來的臨時演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這就是《氣血圖像》。
寫實新經(jīng)典——寫實藝術的傳承與嬗變
寫實油畫在歷史的傳承發(fā)展中有許多新的面貌呈現(xiàn),包括經(jīng)典寫實,中國寫實畫派等都有優(yōu)秀作品將在美術史上留下印記,今天還有這樣一批年輕的藝術家在社會急劇轉軌的今天,敏銳的感覺到了社會對經(jīng)典藝術作品的需要。這種感覺是建立在藝術家們對社會生活的切身體驗之上的。他們意欲反映和揭示當下社會上存在的種種現(xiàn)實狀況,他們希望用手中的畫筆喚醒人們這種因道德迷失而日益缺失的人性。這種尋求道德復建的藝術理想,使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成熟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避開了嘩眾取寵的前衛(wèi)藝術手段。他們希望自己的作品成為”經(jīng)世的典范“,已成為”新經(jīng)典“而努力!
任志忠《升起的視平線》布面油畫 170×170cm
讓感情從指間汩汩流出,讓愛我和我愛的人在畫面定格,成為永恒的藝術形象。這是任志忠的藝術理想,他的畫嘗試以平和而細膩的繪畫手法表現(xiàn)家人和自己周圍的生活:或在林間小憩,或在家中嬉戲,或在讀書,或在思考。一個個熟悉的形象出現(xiàn)在畫面時,畫家安心、踏實的藝術境界便悠然展開。
默涵《天凈沙-秋思》布面油畫 160×90cm 2014年
冷色調(diào)下的神秘和唯美式默涵的美學追求,仿佛畫面中的人物置身于超凡脫俗的自然天地間,表現(xiàn)了沒有被世俗和文明熏陶過而又遠離原始的美感。圖中的女子恬靜唯美,通過細膩的筆觸,身體、服飾和眼神間呈現(xiàn)出一種清澈、空靈的意境。默涵的筆下,傳達出畫家心中對美的理解,是從東方傳統(tǒng)美靠近西方圖像的一個嘗試。
預展時間:2014年12月6日-7日
拍賣時間:2014年12月8日
展拍地點:北京亞洲大酒店(北京市東城區(qū)工體北路新中西街8號)
咨詢電話:400-8182777
現(xiàn)場電話:86-10-65007706,6500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