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齊白石的荔枝

來源:北京畫院微信 作者:張楠 2014-06-11

此生無計作重游,五月垂丹勝鶴頭。

為口不辭勞跋涉,愿風吹我到欽州。

——齊白石《思食荔枝》

回到欽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樹,結(jié)著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從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畫了。

——齊白石

大利圖

鏡芯 紙本 設(shè)色 68?cm×34.5?cm 無年款

【題款】 寄萍堂上老人齊璜著色。

【鈐印】 木人(朱文)

“大利”,乃“大荔枝”之諧音,有大吉大利之意。齊白石的家鄉(xiāng)湘潭不產(chǎn)荔枝,他早年“五出五歸”三客欽州,對荔枝一見鐘情。他第一次嘗到荔枝是在1907年,時年45歲時出游至欽州,看到沿途田里的荔枝樹碩果累累,碧綠的葉子中間襯著紫紅色的果子,美觀之極,令人垂涎三尺。后來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憶道:“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樹,結(jié)著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從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畫了。”齊白石畫荔枝從此開始。

白石老人在欽州時,常有文人雅聚,每當夜幕降臨,清風徐來,一名歌女,抱琴淺唱,用纖纖玉手剝荔枝給齊白石吃。多年以后,此情此景仍令齊白石回味無窮,還寫了一首《與友人說往事》詩:“客里欽州舊夢癡,南門河上雨絲絲。此生再過應(yīng)無分,纖手教儂剝荔枝”,追憶他在欽州這一段情緣。

荔枝令齊白石一生魂牽夢繞,也使其終其一生不斷創(chuàng)作“荔枝圖”。齊白石早期的荔枝作品風格寫實,粗筆樹干,工筆果葉。1920年齊白石回京居住后,開始進行“衰年變法”,從而創(chuàng)立“紅花墨葉”畫派,他認為荔枝紅果綠葉,正是他變法的絕好素材,他常說荔枝“入圖第一”。因而到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多折枝法,或?qū)⒗笾χ糜谔峄@中,極力夸張鮮艷的果實。晚年時期,齊白石甚至直接只畫幾顆荔枝果,沉而透,蒼而潤,注入深沉的感情,以情動人,體現(xiàn)了齊白石大寫意的思想和實踐能力。

本幅《大利圖》荔枝為齊白石中年時期作品,荔枝枝干線條蒼勁遒韌,行筆老辣,多取《天發(fā)神讖碑》筆勢,凡頓筆、折筆處有如寫篆書,富立體感。葉子先以花青加藤黃調(diào)配渲染,再以稍濃的墨線迅速勾出筋葉。果實則用鮮艷的朱砂紅點畫,色與水的巧妙運用,使畫出的荔枝猶如剛剛采摘,晶瑩的露珠掛在上面,鮮嫩欲滴,使人垂涎。

齊白石一生游歷不多,三客欽州,欽州成為他人生的重要驛站,與欽州友人共賞荔、食荔、詠荔、畫荔,尤其是畫荔成為齊白石一生熠熠生輝的荔枝文化。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