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機器不孤單:機器三部曲

開幕時間:2018-07-21

開展時間:2018-07-21

結束時間:2018-10-21

展覽地址:上海市普陀區(qū)莫干山路50號18號樓

策展人:張尕

參展藝術家:泰佳·布萊恩,鄧悅君,馮晨,郭城,鄭先喻&張碩尹,托馬斯·薩拉切諾,卡洛萊娜·蘇貝卡(&克里斯托弗·貝克,杰米·艾倫),薩沙·斯帕施爾&密爾拉揚·施瓦喬治,蓋爾·懷特,鄭達

主辦單位: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

展覽介紹


  參觀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
  門票:20元(每周三免費)
  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榮幸呈現(xiàn)群展 “機器不孤單:機器三部曲”。
  這個世界是機器的:不僅其運轉依賴于一個由機器構成的網(wǎng)絡,而且當我們從操作層面上看,亦或就這個詞的抽象意義來理解時,土地、河流、山川、樹木、動物等,這些由相互連通的場域、神經(jīng)觸點、運動與傳感、精神與身理以及社會關系所構成的系統(tǒng),亦皆可被視為某種機器。構成這些系統(tǒng)的生物圈和技術環(huán)境,它們層疊覆蓋、交織纏繞、橫跨貫通、互相關涉,如同人性與思想、知識與自由之間的關系一般錯綜復雜。與二元論式機械觀相去甚遠,這一機器、設備和器械的世界觀提出了一種聯(lián)合的展望:承認萬物應享有平等的地位、應獲得同等的尊重與關愛。
  展覽“機器不孤單”揭示了一種新的機器生態(tài)學——一種由人類器官、技術器官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個體化而發(fā)展形成的機器學說和有機學說。因此,機器不孤單,因為它們與其它機器——不論是同一門類的亦或不同階序的機器——一起工作、運轉、運行。“機器不孤單”亦委婉地指出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理:只有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照料相互依存的萬物時,一種海德格爾式的“天、地、人、神”四重共生,才能經(jīng)由機器的調(diào)解而得以真正實現(xiàn)。
  展覽“機器不孤單”裝配有云機器、灌溉機器、大地機器以及其它多種情感器械和設備,途中它們將搭乘運輸機器、海關機器,落地后則經(jīng)由展演機器、工作坊機器以及觀眾和參與機器來激活。
  臺灣藝術家鄭先喻與張碩尹制造了一件生物電子器械 “第二人生-棲息地” 來與觀眾進行一場有趣的選擇游戲,其運作機制傳遞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生命不應有比例大小型態(tài)之分”。另一組合作搭檔斯洛維尼亞藝術家薩沙· 斯帕施爾與科學家密爾拉揚·施瓦喬治在他們的裝置 “新陳代謝藥劑” 中,通過揭露自然生成與人工提取抗生素這兩條互為相關的新陳代謝過程,暗指了因人類長期以來對藥物肆意依賴而造成的破壞。在影像裝置 “潮汐池” 中,美國媒體藝術家蓋爾·懷特揭開了了北加利福尼亞鹽點州立公園中池潭下袖珍世界的面紗。中國藝術家鄧悅君激活其聲音裝置 “O” 的話語機制,將陽光用作充滿活力的行為體(actants)。無獨有偶,藝術家郭城則通過其 “臨時的小器具” 與周遭環(huán)境中的本底輻射進行互動。托馬斯·薩拉切諾展示了其參與式項目 “空中景觀” 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白沙的舉辦過程,呈現(xiàn)了一個由集體智慧與環(huán)境因素所構建的漂浮雕塑,借由一種新的基礎建設來激活地理疆界。生活工作于瑞士的藝術家卡洛萊娜·蘇貝卡對碳循環(huán)系統(tǒng)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將她的合作項目 “天空掠影” 和 “田野修復:碳” 構建于上海本地社區(qū)的景況之中,在制作與運行的過程中產(chǎn)生意義并引出其重要性。泰佳·布萊恩則帶來她的土地導向項目 “深沼澤” ,探索本土濕地系統(tǒng)能夠帶來的一種可持續(xù)性生活方式。鄭達的作品 “生理反應II” 呈現(xiàn)了一組270公斤機器的自主表演。該裝置構成包括各種電子系統(tǒng)及600臺PC制冷風扇,其中的意動啟示了日常之物機械化過程中所具備的自主生成之潛能。在裝置 “W” 中,馮晨重構攝相機結構,改變了我們通過媒介一貫看到和聽到的世界;他將該機械裝置嵌入個人感知機器與創(chuàng)造機器之間,探索兩者的互相作用關系。
  “機器不孤單” 將主體這一概念拓展至無生命以及物的世界,包括文化和自然的,以及技術和精神的,主張在后人類共生中積極地重新思考現(xiàn)代性,自由及解放。
  此展將在全球范圍內(nèi)開啟三段旅程:2018年夏季率先于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發(fā)動,接著于冬季巡回到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為2018年 “器械藝術三年展”,最后將落地廣東美術館作為第六屆廣州三年展的組成部分。每一段巡展中都將根植于當?shù)卣Z境,從運籌、生態(tài)和心理社會層面,創(chuàng)造出與周遭環(huán)境及環(huán)境域(umwelt)之間的相互聯(lián)結,仿佛是通過鮮活的實例來踐行“三種生態(tài)學”。三部曲共同勾勒出一道機器軌跡,它將跨越海洋和陸地、地方和場域,它將融合氣候與社群,因地制宜,并進而擴充形成一支蕩氣回腸的機器合奏曲。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