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邢丹文一凝視與糾纏
開展時間:2023-04-02
結束時間:2023-05-15
展覽地點:頌藝術中心一樓「主展廳」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2號院798藝術區(qū)
策展人:魏星
參展藝術家:向京、邢丹文
主辦單位:頌藝術中心
4月2日,「頌」藝術中心十分榮幸地將攜手兩位重要的女性藝術家,推出一場獨特的對話展——《凝視與糾纏》。展覽由著名雕塑藝術家向京和影像藝術家邢丹文女士,以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和獨特的呈現(xiàn)方式,對作品中關于愛與被愛,欲望與糾纏,自由與責任等一系列女性身份問題進行探討。展覽由魏星策劃,也是「頌」藝術中心首次出品更具社會性話題和女性人文關懷的展覽項目,展期持續(xù)至5月15日,歡迎各位前來觀展。
凝視與糾纏
魏星
向京和邢丹文都是具有內心強韌力量的藝術家,在于她倆都獨自走在自己主動選擇的道路上,并不顧忌他人的眼光和評判,堅守自己,也不在乎世事如潮流,滾滾向前;在于她倆細瘦的身體里擁有的一種強大能量,賦予了她們駕馭大體量作品的游刃有余的思想和行動力;在于她倆不斷努力突破自己,在藝術的語言和表達上試圖往前再進一步,不曾停歇。她倆首先是藝術家,因為其作品中蘊含的普世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觀。其次才是女性藝術家,因為其作品在觀念和語言的架構之下所表現(xiàn)出的精微細膩的心理和情感表達,以及對于女性身體所代表的政治和審美象征意義的敏感性和批判意識。她們的作品有一個共性,就是都從身體出發(fā),從自身的主體性與他者、與世界的關系出發(fā)去建構她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無論是向京早期的作品《你的身體》、《敞開者》,還是邢丹文的《我是女人》系列攝影以及影像作品《我無法感知我的感受》,都是從探索身體這個靈魂的容器開始,一邊向內下潛,去測量人性的幽微和廣大;一邊向外延展,以身體去丈量世情,抵抗規(guī)訓,批判現(xiàn)實。
向京作品的力量感和投射對象的多元與廣泛,和對生命體的存在主義式的思考;以及邢丹文作品中對于都市空間與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異化關系的關懷、想象與構建,都使得她倆首先是以獨立的觀念藝術家的身份受到關注,也使得她們的作品超出了通常的女性主義藝術的范疇。
向京和邢丹文的作品光譜比起大部分當代藝術家來說要廣闊了許多,即有女性主義的訴求和氣息,也有對于社會、人文和自然的宏觀景觀的表達和介入,尤其是對于普遍意義上的生命本體的追究。但作為女性藝術家,女性主義又成為了她們這個藝術家群體繞不過去的主題,就像向京和邢丹文的作品里所反復出現(xiàn),貫徹始終的主線 - 在生活的荒謬與擠壓之下那一絲不變的愛與欲望。那是生活的原動力,是生命得以延續(xù)的唯一原因。女性主義在西方成為了政治正確的一部分,而它在中國的傳播則經(jīng)過了多重變形,最終消失湮滅在了日常物質生活的消磨中,并沒有在社會意識和精神的層面上進化出中國的現(xiàn)代性版本。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向京和邢丹文等藝術家的作品作為一種抵抗性的和批判的力量就凸顯了出來,并日益顯現(xiàn)出它們的獨特價值。比如向京創(chuàng)作于2006年的雕塑《敞開者》 – 這具肉身龐大的不可思議的光頭女性雕塑,是一種有意識地對于社會審美和道德規(guī)訓的反動與對抗,甚至是蔑視。它表情沉靜安詳,有著一種佛性的光輝,完全打開的身體猶如雌性的神祇,又像是一個坐佛,俯視著飲食男女,蕓蕓眾生。
邢丹文早期也創(chuàng)作過一批表現(xiàn)女性身體性體驗和感受的作品,以對抗性的姿態(tài)去挑釁男性社會的視線,充滿了一種對自我身體的肯定和放縱,如同在《我是女人》系列里所表現(xiàn)的那樣,女性身體不再是躲藏在帷幔之后被審視的對象,而是在自我獨立的空間里的充滿自信的綻放。這種綻放與審美、欲望和男性視角無關,而只與自我身體意識的覺醒有關。兩位藝術家從這里出發(fā),繼續(xù)探索語言表達的新的可能性,同時將思索和創(chuàng)作的對象擴大到社會的層面,自然生命體的層面,精神意識的層面,乃至于后人類的超越性想象的層面。
這次兩位藝術家將以她們作品的并置展示展開一場對話。這場對話是無聲的交流,靜默的較量,暗自的共情和感知的共享。作品中各種的凝視和眼光,以及隱藏的暗線和纏繞,交織成了一個充滿隱喻的場域。向京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組大型情景式雕塑裝置作品,藝術家借用了電影和影像語言,把多重記憶敘事和人際的多線社會關系以雕塑的形式呈現(xiàn)、凝固,用三維的雕塑語言去進行多維和多線索的文本構建,是立體和空間的蒙太奇。作品中的人物看似彼此有著緊密的社會和情感聯(lián)系,但又游離在夢游般的狀態(tài)。他們看似都在這條命運的河流上同舟共濟,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但又仿佛各自陷入自身的故事中,處在不同的時空里。于是各自的命運糾纏與交織,與心理上的疏離和游移,形成了多條敘事線索,平行交錯地出現(xiàn)在作品中,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關系結構,這種關系結構組成了命運的一部分,而命運的河流將把我們帶向不可知的遠方,于是古老的形而上的提問將再次浮現(xiàn)在我們的心頭: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將向何處去?
如果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最終指向的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主義提問的話,那么邢丹文的作品《線》指向的就是更為具體的人性的復雜、糾結、和掙扎。兩件作品隔著一段空間距離,彼此對峙,互相凝視,以這樣一種方式來進行一場詰問和對話。邢丹文的雙屏影像《線》描寫了一種復雜的母女情感與心理的糾葛,它直指中國式的家庭倫理,傳統(tǒng)的父母子女關系,以及女性在當下的社會經(jīng)濟語境中所被賦予的角色。孟郊的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在現(xiàn)代的語境里不單指向的是愛,也同時是羈絆、束縛;它是關于親情關系的吟唱,也是兩個獨立生命個體之間的拉扯、較量,是兩個時代和兩個世界的思維方式的碰撞與撕裂。在視頻里母親既是一種眷戀孺慕的對象,也是一種需要對抗的權威和背影。它是德勒茲的《反俄狄浦斯》的鏡像式的映照,超越了類型化的戀母或戀父情結敘事,而是代之以多維的線索結構,在家庭的倫理關系的視野之外,指向了更為復雜和多面的形成因果,引導觀眾從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多層次的視角去分析和解讀。
在《線》這件作品里,邢丹文試圖探索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權利的復雜性。屏幕的一邊是母親滄桑的手,充滿了愛意和關切,日復一日不停地編織;屏幕的另一邊,女兒穿著這件毛衣裙,在奔走中,衣服被漸漸拆解。當女兒的身體慢慢地裸露,一種解放了的感覺油然而生,于是裸露的身體在城市的車流中奔跑,這既是自由的象征,又同時意味著失去了保護,身體變得脆弱和易受傷害。但即使面臨著傷害的風險,對心靈自由不可遏制的渴望仍然驅使女兒不停地前行。這兩組行動看似各行其是、相互對立,卻又互為彼此的開始和終結?!毒€》與《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從各自的角度探討人性的深度、溫度,人與人之間的糾結纏繞的各種關系,以及這些關系對于每一個人類個體命運的影響。
邢丹文的影像作品試圖以一種溫和卻又暗藏激烈的方式去表現(xiàn)人性的問題,而向京的作品中則有從容和超越,也有狠厲和冷酷,幽默與溫情,以及叛逆和彷徨。它同時從女性的身體性和社會性出發(fā),在具體的表象之下探索人性之海中最幽深靜謐的角落。觀看向京的作品,猶如閱讀一部“卡夫卡”式的小說,或者是經(jīng)歷一場荒誕的戲劇場景,不論是龐然大物的光頭裸女,還是百無聊賴地躺在床榻之上的殺馬特女孩,亦或是透過墻縫窺視某個秘密畫面的office lady,她們都像是等待戈多里的那兩個主人翁,被投放到一個巨大的虛無里,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于她所生存的世界的一種深層次的存在主義式的思考。與邢丹文的《藥》攝影系列對望的,是向京的《異境-彼處》和《盡頭》,它們表達的同樣是對于日常生存,對于當下庸常世界的焦慮,以及對于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的理想主義世界的想象和向往。它們和邢丹文的單屏錄像《我無法感受我的感知》,都是對于生命困境的反思和關照。影像中背部赤裸的女人身體的緩慢扭動和背部皮膚肌肉的燒灼和痙攣,反映了現(xiàn)代人心理和精神的雙重“病痛”。通過表現(xiàn)肉體的脆弱,將精神和內心的欲望與痛苦視覺化,與向京的雕塑《異境-彼處》里那個手臂向前無限伸展變形,卻始終也抵達不了那只象征著彼岸世界的小狗的女孩一樣,代表了當下社會人們普遍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困境。
無論是向京的雕塑裝置,還是邢丹文的影像和攝影作品,其實指向的都是一種空間的距離性和自足性,各種關系就在這種社會空間里展開,纏繞,蔓延。空間就是政治,空間的距離、大小,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邊界,是現(xiàn)代性的一個重要指征。這些藝術作品的訴求最終都指向了個人人格的獨立,以及身體和空間性的自主與自由。
在一場藝術空間里的邂逅,將邢丹文的影像和照片與向京作品中的那些或是迷茫,或是慵懶,或是狡黠的,仿佛處在另一個超時空世界里的人與動物連接在了一起,組合成了一種新的對話關系,也帶來了新的闡釋和解讀。它們隔著一定的空間距離互相凝視,沉默對話,似乎能夠從彼此的作品中感受到對方的脈搏與呼吸。身體的空間性與情感和思想的空間性籍由這些藝術作品構建起了一個臨時的空間場域。這個場域所想要傳達的就是愛與被愛,逃離與審視。場域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觀看者,也是被觀看者,也是自我和他者身份的建構者。在這里自我和他者,自我與社會,命運與性格之間的交織復雜的聯(lián)接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時刻處在凝視與被凝視,糾纏與被糾纏的關系之中,這種關系組成了命運之網(wǎng),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那個網(wǎng)中人。愛與傷害、欲望與情感、自我和他者,沉淪與超越,是人性結構中永恒的DNA,這種人性的雙螺旋結構,在向京和邢丹文的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彼此凝視與糾纏,人性因此而得以豐滿,人性也因此而可能得以超越。
· 關于藝術家 ·
向京(Xiang Jing),1995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是中國當代最重要的雕塑藝術家之一,也是中國最具有國際聲譽的當代女性藝術家。她的創(chuàng)作實踐緊緊圍繞著人的生存狀態(tài)這個主題展開,并在具象藝術的抽象化上開拓出了一條屬于她自己的路徑。她的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散發(fā)著一種超現(xiàn)實的疏離感和孤獨感,這種永恒的疏離和孤獨感在很多藝術大師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比如米開朗琪羅、庫爾貝、梵高、高更、弗里達、培根等。正是這種品質賦予了他們的作品一種普世的人性價值,而我們在向京的作品身上也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品質,在她作品那無與倫比的細節(jié)描畫所達到的高度具象寫實的外表之下,隱藏著的是對于人性溫度和日常理性的深刻懷疑。
與其說向京是一位女性藝術家,不如說她是一位有著女性的敏銳感知度和視角的藝術家。因為她的視野要遠遠超出尋常的女性主義這個范疇,超出性別關系,超出族裔和文化的邊界,擴大到了所有生命的層次。她的作品所關照的對象不僅僅是中國社會中的女性,同時也對普遍的現(xiàn)代人類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發(fā)出了疑問,通過塑造一個個剝離了具體身份的,或嘻戲、或迷茫、或無聊的人物形象,發(fā)出對于生存,對于存在的形而上的提問。
向京曾在眾多機構舉辦個展,包括上海龍美術館,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及上海美術館。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并被重要國際機構收藏,包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的Chazen美術館 (Chazen Museum of Art)、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最近參與的一個重要展覽是由挪威利勒哈默爾美術館策劃,并在歐洲多地美術館巡展的“出走 -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女性身份”群展。
邢丹文(Xing Danwen),中國當代重要的觀念藝術家和影像藝術家,1992年畢業(yè)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隨后獲得亞洲藝術基金學者交流獎學金到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留學,2001年獲得攝影和多媒體專業(yè)碩士學位。
去美國留學后,她的思想受到美國女性主義藝術家Nan Golding和Sindy Sherman的影響,開始探索女性主義的主題。邢丹文創(chuàng)作于90年代末期的系列攝影《我是女人》,以她的女性友人榮榮作為拍攝對象,試圖通過表現(xiàn)鏡頭下那些女性的對自己裸露身體的坦然自信和眼睛里那種清澈的凝視甚至是逼視,來消解男性社會的觀看和審美,同時也是對中國社會女性主義思想覺醒的呼喚,這也使得她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界最早一批從事實驗影像藝術的參與者,實踐者,和記錄者;也是最重要的表現(xiàn)女性主義主題的藝術家之一。邢丹文于2002年回國,正值中國的經(jīng)濟騰飛和城市空間的擴張與蔓延,她的作品因此轉向了對于都市風景,都市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物質消費社會景觀等等更加社會性題材的表達與反思。她也同時為紐約時報、英國衛(wèi)報和法國解放報等國際媒體工作,用她的攝影作品反映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所以她的作品同時具備了女性主義的細膩、敏感,同時又有著宏大敘事的洞察力和人文情懷。
作為一位突出的運用攝影和新媒體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和杰出的女性代表,邢丹文的作品廣泛地被國內外眾多優(yōu)秀學術性雜志出版及藝術評論人反復提及,成為當今國際藝術界的學術話題之一,被編入多本重要的國際書籍。其作品在國內外眾多的美術館和國際性雙年展、三年展上展出,諸如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洛杉磯蓋蒂博物館、巴黎蓬皮杜中心、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博物館、悉尼雙年展、橫濱三年展等;并被國際重要的藝術機構包括倫敦V&A博物館,香港M+??耸詹?央美美術館,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USB瑞士銀行,FNAC法國國家文化基金,比利時Lhoist集團等收藏。2017年,她的個人回顧展在北京紅磚美術館舉行。2018年,她獲得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提名獎。2019年,她被日本版《時尚芭莎》雜志評為25位“亞洲藝術女性”之一,排行前10名。
· 關于策展人 ·
魏星,現(xiàn)為獨立策展人,中國傳媒大學跨媒體藝術中心特邀學術主持。曾擔任知名藝術機構藝術總監(jiān),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首席策展人,以色列BMCA藝術基金會顧問。
購票及入場須知
1. 一人一票,持票入場,如需分批入場,請分開下單;門票僅供單次入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