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白盒子藝術館很榮幸地宣布“物的褶皺——王家增個展”將于2018年12月8 日開幕,本次展覽由汪民安擔任學術主持。此次是白盒子藝術館與藝術家王家增的首次個展合作,將呈現(xiàn)王家增最新創(chuàng)作的十余件作品。
王家增的作品通常以北方工業(yè)城市廢墟為主題,灰暗沉郁的筆調(diào),擅于運用工廠的工人形象、鐵盒子和廠房等元素作為象征性符號來揭示被棄物與剩余物的當代價值。王家增曾畫過很多被鐵皮包裹的人,它們置身在鐵的包圍中仿佛置身于一個個監(jiān)獄中,沒有自己的面孔,只有一個個序列的數(shù)目記號,而此次展覽所呈現(xiàn)的新作與以往的創(chuàng)作形式有所不同,這批作品的另一種類型,是用鐵皮和鋼板制作的類似裝置的作品。藝術家王家增跳脫出以往連續(xù)涂抹方式來勾勒建筑與建筑承載的空間,將表達形式簡化,并采取了一種架上作品的形制,將作品掛于墻上。
藝術家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廢棄的鋁和鐵等金屬物質(zhì),將其形狀改變,通過錘擊、焊接、打磨,制造了一個個物的褶皺,燒制后布滿無規(guī)則的坎坷的折痕展示出一種凝重感。不同于版畫、油畫中繪制的被擠壓的圖形,這樣的“形若枯骸”的狀態(tài)使這份沉重感更加凝練。王家增認為像鐵這樣的金屬物質(zhì)是工業(yè)主義最簡單明了的基礎和指代,是對工業(yè)主義吞噬人的諷喻,它們被當作符號是王家增對工業(yè)和當代世界一種諷刺性解讀。金屬物質(zhì)具有殊相和共相的哲學關系,而人操縱金屬也被金屬操縱,人傷害金屬的同時也被其所傷害,人和金屬之間相互扭曲,相互糾纏的關系則象征著工業(yè)時代的鐵律。
王家增的新作不僅僅是闡述歷史,簡單的展示過去,他想利用褶皺物與觀者之間構(gòu)建成一種隱喻關系,使每個面臨這種褶皺物的人,都能感受到赤裸裸的強力的無所不在,仿佛這些強力就是加諸于觀者自身的。王家增賦予了這批作品“強力不僅落在身體上,也會通過落在物上而對人形成震懾”的具有哲學性的意義,將人們帶入到了對物與權(quán)力的思考之中。
白盒子的展廳就如人們生活的密閉空間,藝術家將作品懸掛在墻上,或者將它們捆綁在鋼板上,或者以盒子的形式對它們囚禁,并對它們對監(jiān)獄中的囚徒進行編號一樣進行編號,作品棲身于有限的空間內(nèi)構(gòu)筑成一座擬人式的“復仇”景象。
王家增簡歷
1963年 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
1992年 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
1993年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技法研修班
1992至2011年 任教于魯迅美術學院 教授
現(xiàn)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教授 繪畫系主任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個展:
2018年4月《無名之地》 筑中美術館/北京
2017年6月《無名之地》 上海半島美術館/上海
2016年4月《城跡》 中國產(chǎn)業(yè)金融博物館/沈陽
2015年4月 《王家增作品展》 悅美術館/北京
2015年2月 《城跡》王家增作品展 中國金融博物館/北京
2014年8月 《工業(yè)印痕》 高士畫廊/臺北
2014年4月《工業(yè)日記——王家增油畫展》 濟南美術館/濟南
2012年11月 王家增作品展 愛慕美術館/北京
2012年3月 《喧囂中的靜默》王家增作品展 悅美術館/北京
2011年9月 王家增紙本作品展 韻畫廊/北京
2011年3月 《原色》王家增油畫展 今日美術館/北京
2010年5月王家增版畫作品展上海敦煌藝術中心/上海
2009年3月 《存在》王家增油畫展 今日美術館/北京
2009年3月 王家增紙上作品展 XYZ畫廊/北京
2008年8月 《向生活致敬》 王家增油畫展 800號美術館/上海
2008年7月 王家增版畫展 XYZ畫廊/北京
2008年7月 《難以釋懷的空間》王家增油畫展 威諾里薩畫廊/北京
2008年3月 《 盒子中的人》王家增油畫作品展 高地畫廊/北京
2002年3月 王家增作品展海上山藝展中心/上海
獲獎:
中國魯迅版畫獎
中國第十四屆版畫展銅獎
中國第十五屆版畫展銅獎
中國第七屆三版展銀獎
中國第八屆三版展銀獎
中國第十七屆版畫展銀獎
中國第十六屆版畫展優(yōu)秀獎
中國高等院校版畫年會展學院獎
中國第十九屆版畫展優(yōu)秀獎
公共收藏:
60余件作品被英國大英博物館、劍橋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杜塞爾多夫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版畫博物館北京今日美術館、浙江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及安徽、四川、貴州、青島、遼寧、黑龍江等美術館、虛苑美術館收藏,
出版:《今日中國藝術家——王家增》,《王家增作品集》、《王家增銅版畫集》、《空間的重構(gòu)》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