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是西方現代主義潮流當中從杜尚開始分出來的一個支脈,這個支脈加上行為藝術和現成品藝術等等,幾乎成了當代世界的藝術主流。這條脈絡觀眾們往往不容易理解,而實際上它是有內在的理論結構的。這個理論結構最基本的特色,我把它概括為“錯構”,即錯位的邏輯結構。以在此展出的裝置作品“坐忘之舟”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錯構”在此件作品當中的幾個層次的呈現。首先,觀眾進入作品內部暗黑的空間,隨即可以看到一片閃爍的宇宙星空,觀眾置身其中,感覺浩瀚無垠,同時還能夠聽到從星空的深處傳來的宇宙中的聲響與脈動。同時,我們又可以看到,由一些像宇宙登陸艙這樣的飛行器所構成的充滿未來感的宇宙空間站的景象。這種帶有科幻色彩的宇宙空間站的景象和整個宇宙的空曠,給觀眾造成一種虛幻的現實感,這是觀眾可以看到的第一個直觀的層面。進而,觀眾圍繞著這個登陸艙走一圈,可以發(fā)現登陸艙的舷窗是能夠望進去的,里面有一張普通的辦公桌,上面還有很多辦公用具、文件,而在這辦公桌的上方,是一塊虛擬的屏幕,上面正在播映著一個動態(tài)的視頻短片,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駕駛艙,這個駕駛艙似乎接近現實,但仔細看又很不現實,視頻播放的是從駕駛艙看出去的景色,窗外各種星球、星體撲面而來。最后,這個駕駛艙進入了一個黑洞,時空開始變形…而這個寫字臺上方的動態(tài)視頻也是虛擬的,其實這里并不存在一塊真實的屏幕,這個視頻僅僅是一個虛擬的幻影。觀眾沉浸在這個虛擬的宇宙空間、虛擬的宇宙飛行器、虛擬的視屏、虛擬的駕駛艙環(huán)境中,會感到分外驚奇和困惑,而這種驚奇和困惑可以進一步把觀眾帶向更沉靜、更純粹的審美體驗之中……
這件作品給觀眾帶來的感覺既真實又虛幻,是由于該作品的每個層面都是一種“錯構”:第一層宇宙星空景象是一系列的“錯構”組成的,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邏輯結構,與真實的宇宙其實沒有關系;登陸艙也是一個“錯構”,它不是一個真實能用的登陸艙,只是外觀看上去像登陸艙而已;艙內駕駛空間放了一張我擔任院長時用過的辦公桌,這顯然又是一個更深層面上的錯構;辦公桌上的投影視頻也是虛擬的,這個視頻是實際不存在的,是一種鏡面反射構成的假象。正是這每一個層面都充滿錯誤的邏輯結構,保障了這個作品的虛擬性,正是這種錯構使得這件作品成為名副其實的當代藝術作品,也正是這層層的錯構,保障了這件作品沒有任何實際的現實功能,而只具有審美功能,層層的錯構又恰好保障了這種審美功能的充分效應??梢哉f《坐忘之舟》這件作品是我的“錯構”理論的個案演示。——“錯構”正是所有當代藝術作品背后的理論結構的核心。
——潘公凱
潘公凱簡介
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建筑與城市設計專家、教授、博導
美國舊金山美術學院榮譽博士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榮譽博士
美國馬里蘭藝術學院榮譽博士
加拿大艾米利卡爾藝術與設計大學榮譽博士
九十年代以來,擔任近現代美術史、建筑與城市設計、藝術管理學三個專業(yè)的博士生導師
先后在中國最重要的兩所美術學院擔任院長(1996-2001任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01-2014 任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主持并領導了兩所學院的跨越式發(fā)展。
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展陳設計總設計師
社會職務及榮譽: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中央文史館館員
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專家
教育部全國藝術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評審委員
教育部科技委能源與土木建筑水利學部委員
中國城市發(fā)展研究院專家委員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曾任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藝術及學術成就: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潘公凱提出的中、西兩大藝術體系“互補并存,雙向深入”的學術主張,在中國美術界產生廣泛影響。
潘公凱的裝置作品《融》代表中國參加2011年第五十四屆威尼斯雙年展,水墨作品《風荷圖》、《雪蓮圖》參加2015年第五十六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潘公凱的水墨作品尺幅巨大、氣勢磅礴、格調高雅、意境深遠,既保有了傳統(tǒng)文人畫筆墨書寫的揮灑、流暢、率真、精妙之趣味,又與現代建筑展示空間形成絕佳的融合互動,具有獨特的現代審美情趣和藝術張力,堪稱中國傳統(tǒng)大寫意水墨藝術現代化轉型的代表與典范。潘公凱又是中國學術界、藝術界積極倡導并實踐跨學科研究,跨界創(chuàng)意的代表之一,專業(yè)創(chuàng)作涉及水墨畫、美術史論、觀念美術、建筑與城市設計四大領域,成果豐富,作品具有探索性、引領性。曾在紐約、舊金山、西雅圖、圣地亞哥、密歇根、巴黎、威尼斯、卡爾斯魯厄、布拉格、東京、香港、澳門、臺北、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杭州、長沙等世界各地最重要的美術館舉辦跨領域的個人展覽,廣獲好評,作品被各大博物館、藝術機構、私人藏家大量收藏。
潘公凱著有《中國繪畫史》、《限制與拓展》、《潘天壽繪畫技法解析》、《潘天壽評傳》、《中國現代美術之路》等,主編《現代設計大系》、《潘天壽書畫集》、《高風峻骨——潘天壽繪畫藝術》、《中國美術60年》《中國筆墨》《生成與營構-潘公凱建筑設計方案集》等畫冊叢書,并多次獲獎,在人文社科界有重要影響。其中「現代美術之路」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