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異托邦三部曲之 III 從不扔東西的人
開幕時間:2017-01-07 14:30:00
開展時間:2017-01-07
結束時間:2017-02-19
展覽地址:廣州市白云大道黃邊北路時代玫瑰園三期廣東時代美術館
策展人:蔡影茜
參展藝術家:44劇場,陳瀅如,段建宇,耿建翌,夏碧泉,黃小鵬,劉窗,羅智信,鄧國騫,汪建偉,鄢醒,楊圓圓,葉建邦
主辦單位:廣東時代美術館
“從不扔東西的人”引自伊利亞·卡巴科夫《10個人物》(1988)中的一件同名裝置??ò涂品蛱摌嬃艘粋€囤積癖患者:他的房間像是一個記憶的填埋場,堆滿了分門別類貼上標簽的物品,但這位神秘的住客卻幾乎從未露面。作為一位前蘇聯藝術家,卡巴科夫及其作品在西方的成名,與后冷戰(zhàn)時期對歷史解封及檔案民主化的召喚同步。一旦超越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從不扔東西的人”就可被視作一則網絡時代的寓言:檔案可被引申為紀錄一切的載體,除了物質意義上的印刷品和實物,亦包括了非物質化的情報、信息和數據。“物證”的概念在網絡時代受到了挑戰(zhàn),完全以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檔案經歷著再一次“死亡”—— “從不扔東西的人”留下的可能只是一個網絡空間。
對于網絡的使用者來說,通過互聯網來追溯某一事實或某個身份并不是問題,挑戰(zhàn)在于如何建立這些復數的敘述和歷史,與個體經驗和感知的關系。圖像作為單純的存在,成為人在真實的時間里與當下接觸的唯一途徑:一邊是取之不盡的在線資料庫,另一邊則是日復一日的直播和表演。這種對個人的一切時刻和記憶加以儲存和組織的狂熱,沖擊著傳統(tǒng)檔案封存、靜止和物質化的權威形態(tài);無窮無盡的視覺化信息,消解了圖像來源的物質性和原創(chuàng)者的合法性。
對那些“受檔案驅動”的藝術家而言,檔案離開原來的語境,又尚未被賦予意義的時刻,正是檔案的創(chuàng)造力所在。他們不僅收集已有的、由別人生產出來的圖像、資料、信息、文件和素材,也對它們進行編輯、重組甚至是虛構。檔案的雖死猶生或雖生猶死,為藝術家在文本和圖像、感知網絡和知識系統(tǒng)之間的游牧提供了自由,他們對檔案的熱忱始終包含著對情感、物質性和形式的關注。
作為舊世界的收藏者和新世界的檔案員,仍然以實體方式存在的美術館對感知和知識的貢獻是什么?藝術家和藝術品,能否就既存的事物和圖像,提供與搜索引擎不一樣的答案?“從不扔東西的人”是時代異托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延續(xù)“一個(非)美術館”(2011)和“不想點別的事情,簡直就無法思考”(2014)兩個項目對美術館和機構自身的指涉,時代美術館將探索藝術機構在當代社會復雜、多樣的現實、歷史和未來中,可能擔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