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格局?格調——首屆中國畫博士學術邀請展

開幕時間:2015-08-29 14:30

開展時間:2015-08-29

結束時間:2015-09-10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廣順北大街33號福碼大廈A座二層

策展人:葛玉君

參展藝術家:王彥萍,于光華,張谷旻,姚舜熙,畢建勛,韓璐等

主辦單位:大韻堂藝術機構

展覽介紹


文章出自學術主持殷雙喜

大韻堂美術館舉辦"格局·格調--首屆中國畫博士學術邀請展"是一個具有學術性、公益性的藝術活動,對于我們反思當代中國畫高端藝術人才的教育和創(chuàng)作,具有特殊的意義。策展人希望此展"盡可能地反映、呈現(xiàn)這些高端藝術人才學習、研究的過程與創(chuàng)作、思考的維度,記錄他們如何將理論研究與實踐創(chuàng)作緊密結合的心路歷程",反映出這一展覽的策劃思路的獨特性和迫切性。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引入博士層面的教學已經(jīng)有近30年的歷史,而以書法博士教育為起點的實踐類博士教學也有20多年的歷史。對于后者,當下美術教育界有不同的評價,對培養(yǎng)對象、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式也有不同看法,最根本的困惑,是實踐類博士應該側重于美術史和理論的研究,還是側重于藝術實踐的提升?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那就是在重視對博士生的專業(yè)創(chuàng)作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把藝術家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學識、心性等全方位的提升作為一個方向。"這表明,實踐類博士培養(yǎng)的重點,是一種綜合性的整體性學術品格和能力的提升。

有關中國畫史上的博士,人們很容易就想到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1051~1107年),他在1103年被宋徽宗授予書學博士,1106年授書畫學博士,這已經(jīng)是他去世的前一年,顯然他在書畫博士的位置上并沒有多少作為。據(jù)我所知,宋代在國子監(jiān)下設太學博士,講授各種課程,按宋代職官制度,大概是一個八品左右的小官。從畫史上看,米芾首先是一個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鑒定家,元祐二年還用張萱畫六幅、徐浩書二帖與石夷庚換李邕的《多熱要葛粉帖》。他對歷代書畫的優(yōu)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慮的是書畫本體的內容,這也提示我們,作為書畫博士,廣覽博觀,精于鑒賞顯然是畫史應有之義。

近年有關敦煌藝術的考證研究表明,唐代那些描繪敦煌洞窟壁畫的藝匠,也有博士之稱謂。古代各個行業(yè)的工匠,按其技術分為都料、博士、師、匠、生等級別。都料,又稱都師、都匠,是具備高級技藝的師傅,能夠從事本行業(yè)工程規(guī)劃和組織實施,并負責行內事務。而博士這一級別的高級工匠在各行各業(yè)都有,他們具備過硬的專業(yè)本領,可以從事高難度技術勞動,能獨立承擔本行業(yè)所有技術施工任務。師,也叫先生,敦煌工匠中的"師"或"先生",主要是從事畫、塑行業(yè)的,從技術上講,稱師與先生者,最少應是博士級,或者說,博士級畫、塑工匠能教帶徒工者,即可稱師或先生。而在工匠階層中能被稱作"匠"者,當為獨立從事本行業(yè)一般技術性勞動者,這是工匠隊伍中的主體力量。

與宋代米芾作為精于鑒賞的書畫博士不同,唐代有關工匠博士的表述,恰恰表明了博士應具有高度精湛的技術。而在當代藝術中,我們對于優(yōu)秀的藝術家,最看重的則是其獨特的藝術觀念。文藝評論家吳亮指出:"將一幅畫僅僅看作一幅畫,將一幅畫的全部線條色彩形狀統(tǒng)統(tǒng)攝入眼睛,未必真正'看見'這幅畫的畫內音與畫外音:所指,隱喻,情緒,敘事,無意識,象征,暗示……并非只有畫家才能看懂另一個畫家,事情往往就是那樣不遂人意。"這說明,當代藝術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不僅是畫面表達的技術語言,還有更多語言背后的內涵。這樣,我們似乎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今天的書畫博士,即他們應該有精湛的技術、廣泛的鑒賞和獨特的藝術觀念。這使得今日書畫博士的界定和培養(yǎng),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難度,要言之,書畫博士實則屬于當代中國書畫界的精英,不僅在技術方面,而且在視覺的觀看和理念方面,都應有相當?shù)某靶裕酵瑫r代的書畫家,前瞻中國書畫的未來。

早在1989年,著名藝術史家郎紹君先生即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重建中國的精英藝術"。他同時認為,20世紀中國的書畫教育,對傳統(tǒng)中國畫的教育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師徒傳授"教育方法,以西方的學院寫實教育取而代之。20多年后的今天,這一觀點仍然具有重要的討論意義。有論者不無悲觀地認為,百年來中國畫的教育是失敗的,其失敗表現(xiàn)在全國美展沒有寫意畫的作品,中國畫的人才都是"跛腳",書法不能看,詩詞也不通。

在我看來,當代中國書畫教育并非"失敗"可以簡單概括,也不僅是寫意與工筆的盛衰消長,書法與詩詞的傳承取舍,其中的復雜性和成敗得失仍然有待于后來者的深入研究與客觀總結。英國著名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Ruskin)在其《建筑的七盞明燈》一書中談到創(chuàng)作中的失敗,他指出,"失敗,常常不是由于缺乏手段與資源,或者吝于付出勞動;更多時候,失敗是因為沒有清楚理解真正該做的是什么。"他建議應當致力去找出一些慣常恒久、普遍適用、不容破壞的一些正確法則,以人類之本性,而非人類之知識為基礎的法則。那么,究竟什么是產(chǎn)生于人類本性的法則,什么是產(chǎn)生于人類知識的法則?上海藝術評論家顧村言認為,黃賓虹提出民族性,從培育民族性的高度來認識中國畫,是非常有眼光的。中國畫的問題,從來都不只是藝術的問題,從來都不只是中國畫領域的問題,它是整體的中國文化的背景問題。

我們真正該做的是什么?概言之,我們要站在中國文化的本位,放眼天下。既要有中國藝術語言的傳承發(fā)展,又要有現(xiàn)代意識和家國情懷,使中國畫成為構建中國人現(xiàn)代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礎,同時將其帶入世界文化交流的潮流。這也許可以成為我們對中國書畫藝術博士群體的期待,而以書畫博士為主體的展覽和學術論壇的舉辦,則是我們朝著這一遠大目標邁出的堅實一步。"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先哲們的名言,可以成為我們的航標,也是我們對于這一展覽的真誠期待。

2015年8月12日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