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亞洲藝術文獻庫成立於2000年,是一個年青、有活力的機構,旨在收藏及保存當代亞洲藝術的資訊,并致力將館藏開放,增加大眾認識,鼓勵對話及促進有關的研究及評論。
亞洲藝術文獻庫是首個同類型的藝術中心及圖書館,擁有全球最全面的當代亞洲藝術第一手及第二手資料,合共超過二萬個項目,并透過實地圖書館及網站,全面免費開放予大眾。
由創(chuàng)辦以來,亞洲藝術文獻庫已不只定位為一個有待發(fā)現(xiàn)的靜態(tài)資料藏庫。透過定期籌辦的教育及公開活動,文獻庫致力引發(fā)討論與反思,并將豐富的館藏資源介紹給更廣闊的受眾群。
文獻庫設有董事會及由知名策展人、藝評人組成的學術諮詢委員會;并分別在中國內地、香港、印度、日本、韓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臺灣以及泰國設置研究職位。我們不只希望成為一個珍貴資源及思想集結地,更為當代亞洲藝術的領域充當網絡作連繫。我們亦積極參與及出席有關亞洲藝術的重要展覽,擔當著實地記錄活動盛況的重要角色。
董事會成員
夏佳里 金紫荊勳章 太平紳士
(Ronald ARCULLI, C.V.O., G.B.S., O.B.E., J.P.)
夏佳里現(xiàn)任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行政會議非官方成員及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主席,并為與中國內地最大的金杜律師事務所聯(lián)營的夏佳理、方和、吳正和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夏氏於1991起擔任愛丁堡獎勵計劃的國際信託人,并於2000年繼任英國愛丁堡公爵出任該國際協(xié)會的主席,該會在全球約一百個國家推行青年發(fā)展計劃。他亦是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國際商學院及哈佛約翰肯尼斯高伯瑞政府學院的全球顧問,并為香港多間上市公司之董事,2005年11月,獲香港城市大學頒發(fā)社會科學榮譽博士。
夏氏一直以來積極參與社會公職事務,包括:1998至2000年出任香港立法會議成員;1992年起擔任香港賽馬會董事成員,2002至2006年出任主席;倫敦商學院理事會委員等。
查燿中 ( Benjamin CHA, B.A., M.B.A.)
為查氏集團核心家族成員之一。查氏集團為香港一家大型企業(yè),主要業(yè)務包括地產發(fā)展、策略投資及製造業(yè)等。查燿中為集團多家公司,包括興勝創(chuàng)建集團及HKR Asia Pacific之董事,該兩公司均為香港上市公司──香港興業(yè)國際集團之主要附屬公司。查氏醉心當代藝術,對創(chuàng)新的藝術媒介尤具濃厚興趣,亦積極參予多項與文化或展覽相關的文物復修或重建項目。彼取得Middlebury College學士學位,主修國際政治及經濟、副修藝術;并取得美國史丹福大學商學院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張頌仁 (CHANG, Tsong-zung, B.A.)
藝評人兼策展人。自1980年代末,張頌仁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不遺馀力。策劃的展覽包括:「後八九中國新藝術」(1993)、「追昔:中國當代繪畫」(愛丁堡, 1996)、「Faces and Bodies of the Middle Kingdom: Chinese Art of the 90\'s」(布拉格,1997)、「文字的力量」(臺灣省立美術館及美國,1999),「臨街的觀照: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香港館展覽」(2001) 等,亦曾為不少展覽場刊撰寫文章。
杜柏貞 (Jane DeBEVOISE, B.A, M.A)
獨立藝術顧問?,F(xiàn)為香港大學藝術系博士生。2002年來港前,杜氏為古根漢美術館副董事,負責博物館的全球性運作及展覽。她是於1996年加入古根漢,出任展覽 China: 5000 Years 的計劃主任(此展覽於美國及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舉行,獲得空前的成功)。1996年之前,杜氏為Bankers TrustCompany的常務董事,并於此公司在紐約、倫敦、東京及香港的分處工作達14年。杜氏擁有文學學士學位(美國塔夫茨大學)及中國藝術史的碩士學位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杜柏貞現(xiàn)為紐約China Institute的成員以及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主席。
何慶基(HO Hing-kay Oscar B.A, M.F.A)
藝術家、藝評人、獨立策展人。香港藝術中心前任展覽總監(jiān)(1988-1999)、策展總監(jiān)(2000-2001)。除本地策展外,亦參與海外策展工作,如 Cities on the Move (1997-1999)、第二及第叁屆《亞太叁年展》 (Asia-Pacific Triennial)、《貨柜展96》 (哥本哈根) 和《HX藝術節(jié)》 (Halifax)等。為香港國際藝評人協(xié)會(Hong Kong branch of the International Art critics Association) 創(chuàng)會會員;多年來於不同藝術刊物發(fā)表藝術評論、為展覽場刊撰寫文章。2001-2003年獲聘為香港民政事務局高級研究主任?,F(xiàn)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管理碩士課程總監(jiān)。
Pamela KEMBER, B.A, B.Lib
獨立藝術史家及藝評人,現(xiàn)於香港藝術學院任教藝術史論。2001至2002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并於2003-2005年任客席策展人。1990年初且協(xié)助牛津現(xiàn)代藝術館館長David Elliott 籌辦「Silent Energy, New Art From China」、「China avant-garde: Counter currents in Art & Culture」等展覽,後任牛津現(xiàn)代藝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 資訊部主管,負責管理轄下藏書量龐大的圖書館及展覽檔案庫。 1997年來港,熱心推廣當代亞洲藝術。Kember曾為多本藝術及建築期刊及書籍擔任特約編輯,亦為書籍撰寫文章,其中包括《Chinese Art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2000)。
Anupam PODDAR
Anupam Poddar 于2000 年開始收藏印度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同時接管其母親的現(xiàn)代藝術珍藏。2008年成立名為Devi Art Foundation 的非牟利藝術基金,致力為印度年輕藝術家提供一個沒有施加商業(yè)策略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讓他們實驗創(chuàng)新意念?,F(xiàn)時為位于新德里的Devi Garh商業(yè)發(fā)展部總監(jiān),并建立The Devi Design Studio,專門設計既具印度傳統(tǒng)工藝特色又切合現(xiàn)代生活模式的金屬餐具。Poddar畢業(yè)于倫敦歐洲商學院商業(yè)管理系,其后于康乃爾大學完成酒店管理專業(yè)發(fā)展課程。
龐俊怡 (David PONG Chun-Yee, B.Sc)
龐氏為紹榮鋼鐵有限公司總裁,是一位當代亞洲藝術收藏家。龐氏積極參與社區(qū)活動,現(xiàn)為香港藝術館之友信託基金受託人、 香港演藝術學院與香港藝術中心董事會成員,以及亞洲文化協(xié)會成員。2003年起龐氏出任叁藩市亞洲美術館董事會成員, 亦是香港水墨會副主席。1991年於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學院取得經濟學士學位。
鄧永鏘爵士 (Sir David TANG, K.B.E)
香港、新加坡及北京中國會之創(chuàng)辦人及主席,亦是香港、紐約、上海、倫敦上海灘精品店之創(chuàng)辦人,是商界出色人物。 鄧氏一向熱心社會公職,為世界各地慈善團體之董事局成員。鄧氏集企業(yè)家、設計師及哲學家於一身,更為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 他曾為皇家藝術學院擔任信託人超過十年,最近出任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亞太區(qū)購藏委員會主席。
尤倫斯男爵 (Baron Guy F. ULLENS)
尤倫斯男爵經營家族生意逾四十年,擁有Weight Watchers等國際企業(yè)。父輩為外交官,長期駐京;家族成員中有藝術收藏家、考古學者和人類學家。 尤倫斯男爵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及當代藝術同樣熱忱,典藏豐富。2007年11月,開辦了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成了中國首個同類型的非牟利獨立團體。
華立強博士 (Dr Eric Otto WEAR, B.F.A, M.A, Ph.D)
華氏研究亞洲與歐洲比較藝術史超過二十年,關注在市場及社會脈絡下衍生的價值與意義。作為一個活躍的策展人兼藝評人, 他曾與不少博物館及畫廊合作,籌劃有關當代及歷史性的中國藝術與設計的項目,亦為中國內地與臺灣的政府部門及發(fā)展商就持續(xù)文化保存事宜擔任顧問。
現(xiàn)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并為設計碩士及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創(chuàng)新與設計管理科的課程主任。華氏榮獲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肆業(yè)於英國牛津大學及倫敦金匠學院。
韋仕華 (John WADSWORTH, Jr)
摩根士丹利添惠亞洲有限公司榮譽主席。於1978年加入摩根士丹利,出任董事總經理。1987年出任摩根士丹利日本有限 公司總裁暨行政及經營委員會主席及公司投資銀行亞洲業(yè)務主管。1992年出任摩根士丹利添惠亞洲有限公司主席。 韋氏自 2001年起居於美國叁藩市,并為多間機構的董事會成員,其中包括亞洲協(xié)會及紐約古根漢博物館。 韋氏於1961年畢業(yè)於美國麻省Williams College,取得學士學位;於1963年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職員
總監(jiān)及創(chuàng)辦人:徐文玠
徐氏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及非洲研究學院修畢藝術史碩士學位課程後回港,并於2000年12月成立了亞洲藝術文獻庫, 擔任文獻庫首任總監(jiān)後,掌管文獻庫成立及發(fā)展各範疇。徐氏亦曾以講者身份出席多個論壇, 并獲香港政府委任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qū)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2006-07),主催未來於該區(qū)建成之博物館。
統(tǒng)籌及教育:鍾玉文
拓展及推廣:黃子欣
統(tǒng)籌及網站:鄭得恩
圖書館
圖書館館長:危轉娣
危氏畢業(yè)於澳洲悉尼新南威爾斯大學資訊管理碩士課程。自2004年起擔任圖書館發(fā)展及服務工作,擅於處理學術圖書館之創(chuàng)新線上內容; 之前她曾為藝術及設計機構擔任文化研究員。
圖書館助理館長:黎靜宜
圖書館助理:陳嘉然、徐世琪
兼職圖書館助理:小作尚美,樸義卿,張明慧,楊潔兒
研究+
首席研究員及項目策劃:黃小燕
先後畢業(yè)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黃氏於香港專注研究藝術與設計及視覺文化, 2002年10月加入亞洲藝術文獻庫成為研究員(香港),至今出任首席研究員及項目策劃,負責統(tǒng)領文獻庫之研究方向及活動。
研究統(tǒng)籌︰陳靜昕
項目統(tǒng)籌︰翁子健
文獻庫研究員(中國):賀瀟
文獻庫研究員(印度):Nabodita SARKAR
文獻庫研究員(巴基斯坦):Maliha NOORANI
文獻庫研究員(菲律賓):Ringo BUNOAN
文獻庫研究員(香港):羅雅詠(魂游)
文獻庫研究員(韓國):Hyejo YUM
文獻庫研究員(臺灣):張正霖
文獻庫研究員(泰國):Narawan PATHOMVAT
網站及編輯
編輯: 艾琦思
國際活動藝誌:陳嘉然
學術諮詢委員會
Nancy ADAJANIA, 印度孟買,文化理論人及獨立策展人
約翰百德 (John BATTEN),中國香港,約翰百德畫廊總監(jiān)
Melissa CHIU, 美國紐約,Asia Society Museum當代藝術總監(jiān)及館長
朱錦鸞博士,香港藝術館前總館長
姜苦樂教授(John CLARK),澳洲悉尼,悉尼大學藝術史教授 (FAHA);亞洲藝術及考古學研究中心(澳洲)總監(jiān)
大衛(wèi).艾略特 (David ELLIOTT),獨立策展人及藝術史家
林似竹博士 (Britta ERICKSON),美國加州史丹福,獨立學者及策展人
Patrick FLORES博士, 菲律賓馬尼拉,國家藝術畫廊館長;菲律賓奎松市,菲律賓大學藝術研究部教授
高士明博士,中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Gridthiya GAWEEWONG, 泰國清邁及曼谷, 策展人
長谷川祐子,日本東京,日本東京都現(xiàn)代美術館總館長
Salima HASHMI,巴基斯坦拉合爾,視覺藝術學院院長,Beaconhouse 國立大學
侯瀚如,美國叁藩市,叁藩市藝術學院展覽及公共課程、展覽及博物館研究課程負責人
何兆基博士,中國香港,香港藝術學院首席講師
Mella JAARSMA, 印尼爪哇日惹市,Cemeti Art House 總監(jiān)
Geeta KAPUR, 印度新德里,獨立藝評人及策展人
奇廷泫,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密歇根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金宣延,韓國首爾,獨立策展人及韓國藝術綜合學校助理教授
李永財,新加坡,The Substation副藝術總監(jiān)
栗憲庭,中國北京,藝評人及策展人
盧杰,中國北京,長征空間總監(jiān)
呂澎,中國成都,藝術史家及藝評人
陸蓉之,中國北京,月亮河當代藝術館館長;中國上海,上海文化基金會之上海藝術節(jié)創(chuàng)意總監(jiān)
Daravuth LY,柬埔寨金邊,Reyum 藝術及文化協(xié)會負責人
伍穎瑜 ,美國紐約,Art Asia Pacific Magazine編輯及出版人
Sharmini PEREIRA, 斯里蘭卡、英國,獨立策展人
阿品南.坡西亞南達博士(Apinan POSHYANADA),泰國, 文化部,當代藝術及文化部主任
Somporn RODBOON,泰國清邁,清邁大學藝術系助理教授及清邁大學美術館策展人
T.K.SABAPATHY,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藝術史學家
Chaitanya SAMBRANI,澳洲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Pooja SOOD,印度新德里,獨立策展人及藝術管理顧問
Enin SUPRIYANTO,印尼雅加達,視覺藝術雜誌副編輯
Akira TATEHATA,日本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館長
TRAN Luong, 越南河內, 藝術家及策展人
王嘉驥,臺灣新竹,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講師
巫鴻教授,美國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執(zhí)「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主持亞洲藝術教學
許江,中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鄭勝天,加拿大溫哥華,典藏國際版總策劃
聯(lián)繫
亞洲藝術文獻庫相信,跟業(yè)內宗旨相近的機構共享資訊和資源是重要的。
過去幾年間,亞洲藝術文獻庫與不同機構如香港藝術中心、藝術學院、香港中文大學、Para/Site藝術空間、現(xiàn)代藝術館(紐約)、 古根漢藝術館(紐約)等合作 ,籌辦工作坊、講座及研討會,亦與昆士蘭藝廊(布里斯本)、維他命藝術空間(廣州)、 IVAA(印尼)、當代藝術中心(新加坡)、A Little Blah Blah(何志明市)建立聯(lián)繫,相互交換資料。
2005年,文獻庫籌辦了亞洲首個探討有關記錄當代藝術議題的工作坊,以建立一個共享及管理區(qū)內相關知識的平臺。
當前,我們其中之一個目標,是與區(qū)內宗旨相近的文獻庫及機構發(fā)展一個正式的網絡,從而促進共享資訊,以確保有效地發(fā)揮現(xiàn)有的資源。
館藏
簡介
亞洲藝術文獻庫自2000年成立以來,一直收集與當代亞洲藝術有關的資料。目前超過20,000項之館藏,是為同類型最齊全的收藏之一,公眾可親臨圖書館瀏覽資料,或透過網上目錄搜查藏品紀錄。
收藏範圍及發(fā)展
文獻庫致力建立最齊全的館藏,惟當代亞洲藝術所涉甚廣并非單一個文獻庫所能慨括,故此我們鼓勵區(qū)內其他的文獻庫成立,亦會與現(xiàn)存的文獻庫緊密合作。
我們對「亞洲」和「亞洲藝術」 的定義,不只局限於地理區(qū)域,亦包括了居於世界各地的亞洲裔藝術家,以及居於亞洲的非亞洲裔藝術家。
至今,我們的主要館藏側重關於中國內地、香港及臺灣當代藝術的資料。不過,在過去叁年來,我們已分配資源建立東南亞的藏品。自2007起,我們已擴展重點至南亞地區(qū)。
作為一個圖書館及文獻庫,我們同時收集第一手資料、出版刊物及未經發(fā)表的研究資料。我們現(xiàn)把資料作以下主要分類:展覽圖錄、個人專集、參考書籍、期刊、影音資料、文獻庫專題檔案、邀請卡、傳單及剪報。
文獻庫主要目標,是要保存第一手藝術參考資料,以鼓勵有關領域內之新研究。這些都有賴於「研究+」部門的重點項目的發(fā)掘,還有賴各界人士之捐贈館藏(見下文之「特選館藏」)。
文獻庫現(xiàn)正研究建立數(shù)位圖像庫,以便處理已收藏的大量圖像。我們亦會將特選館藏數(shù)位化,好讓更多人更容易閱覽相關資料。
收集方法
我們從不同渠道收取資料。部份藏品由博物館、藝廊、書店及各界人士所捐贈或購入,而文獻庫駐亞洲不同城市(包括香港、北京、臺北、首爾、馬尼拉、曼谷、東京、拉合爾、新德里)的研究員,會在當?shù)厮鸭仄?,然後送到香港進行編目。同時我們會盡量親赴藝術活動現(xiàn)場作實地紀錄,加入館藏;此外,我們亦訂閱部份最新的期刊雜誌,讓文獻庫館藏不斷更新。
搜尋欄目
你可以用多種方法搜尋網上目錄,包括:個人名字 (Name)、資料類型 (Categories)、項目名稱 (Title)、關鍵詞 (Keyword)、年份 (Year)、語言 (Language)、出版國家(Country of Publication)、出版者/製作者(Published/Produced by),及國際標準圖書編號 (ISBN/ISSN)。搜尋結果以資料類型(展覽圖錄、個人圖錄等)顯示,但亦可選擇縱合結果,以一清單瀏覽。
儘管網上目錄資料以英文為主,在處理有關人物名字時,會盡量保存名字的原來語文(中文、韓文、日文及泰文)。原文中文的項目名稱、關鍵詞及摘要,你可以輸入繁體中文作搜尋。我們現(xiàn)正計劃開發(fā)及加強網站之中文部份及中文目錄資料。
如遇重點不只於亞洲的國際性展覽圖錄,又或是一般性藝術書籍,我們只會輸入與當代亞洲藝術有關的藝術家、標題目錄及策展人資料。
使用者在搜尋網上目錄前,宜先細讀「檢索指引 (Search Tips)」。
服務及設施
文獻庫空間由K Plus K設計,旨在提供一個舒適及輕松的環(huán)境, 以便研讀或悠閒地翻看館藏。文獻庫設有公用電腦,讓你可以使用網上目錄、上網或處理文件;視聽間的設備讓你在幽靜的環(huán)境裏收看錄像或光碟;另設有自助影印服務及不同書刊發(fā)售。
文獻庫的職員隨時在場,為閣下解答疑難。
同時我們亦歡迎閣下以電郵方式查詢,或提議館藏欠缺的項目。
特選館藏
亞洲藝術文獻庫之「特選館藏」包括了個別人士捐贈之個人物資,還有稀有期刊及刊物,個人、活動及團體檔案,以及文獻庫製作之材料,如圖像及影音資料等。
文獻庫特藏存放於防火及有溫度及濕度調節(jié)之房間內,以延緩藏品變質。
此外,我們亦點選具特質的藏品置於接待處旁的陳列箱展覽,如欲查看,可與圖書館職員聯(lián)絡。
毛旭輝藏品
居於昆明的畫家毛旭輝,被視為中國西南部前衛(wèi)藝術圈中的「精神領袖」。毛氏建立了一個全面收錄他超過二十年藝術生涯的個人收藏庫,亞洲藝術文獻庫自2004年起將之數(shù)位化,其中包括毛氏與其他藝術家、策展人及藝評人的通信,以及速寫簿、記事簿、手稿及展覽的宣傳品與紀錄。
查閱有關資料前需先得到捐贈者同意。
《中國美術報》
《中國美術報》是1985至1989年間在北京出版的中文藝術週刊,內容包括展覽及活動資訊及有關中國各地藝術的討論,當中對新藝術的報導與討論在1985年至 1986年期間的「新潮美術運動」中引起極大迴響。這套《中國美術報》(229期,共九冊)由藝術家丁方於2004年慷慨捐贈。
金馬倫藏品
金馬倫居於香港,是一位歷史家、策展人及藝評人。70至90年代期間,金氏為《南華早報》及《Orientations》雜誌撰寫大量有關亞洲藝術與文化之文章。2005 年,金氏捐贈了他於1972年至1994年間合共1655篇打字稿及剪報。
呂澎藏品
現(xiàn)居成都的藝術歷史家呂澎,自文獻庫成立以來一直慷慨捐贈資料,當中包括的珍貴資料有:
80年代至今的個人文件,包括與藝術家之往來書信及其計劃方案、手稿、剪報、幻燈片、相片和展覽宣傳品
呂氏於1992年出版、關於中國80年代藝壇之重要著作《中國現(xiàn)代藝術史 1979-1989》一書中所選用之視像圖片
籌辦「廣州首屆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之完整文件紀錄
查閱有關資料前需先得到捐贈者同意。
吳山專藏品
1960年出生的吳山專,二十多年來從事繪畫、裝置、行為、攝影及圖畫創(chuàng)作。吳氏於2003年將個人收藏之藝術家文章、草稿及圖畫存放於文獻庫進行數(shù)位化計劃。2005年,文獻庫出版其個人專集《吳山專國際紅色幽默(與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將其他從未出版的豐富作品展現(xiàn)人前。
張曉剛藏品
2007年,文獻庫與以《大家庭》系列作品馳名的中國藝術家張曉剛合作,為其個人收藏進行數(shù)位化計劃。張氏的收藏包括70年代末至2007年間個人收藏之整全作品、繪圖、草圖、往來書信、相片、手稿、剪報、書目及展覽宣傳品。
查閱有關資料前需先得到捐贈者同意。
有關藏品的詳細紀錄,經整理後將會上載網上,使用者可通過圖書館目錄翻查。
姚瑞中(個人)臺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姚瑞中是臺灣的藝術家兼藝評人,從事攝影、劇場及裝置創(chuàng)作。藝術家不時收到展覽的邀請卡、明信片、單張及小冊子,他多年來一直將這些郵件保存。他收藏這些印刷品,原意僅供個人參考,但隨後逐漸發(fā)現(xiàn)這些保存著的物件,正是臺灣藝術發(fā)展的重要見證。
這批數(shù)位化藏品包括了90年代初至2004年間近5000張邀請卡、單張和有關姚氏或其撰寫的報章及期刊文章的電腦掃描圖像。藏品在文獻庫的臺灣研究員協(xié)助下進行數(shù)位掃描,并於2005送抵文獻庫。
中國80年代期刊
透過「中國80年代當代藝術」研究項目,文獻庫期望可令館內中國80年代的期刊收藏更添完整。近年,文獻庫搜集了大批當時出版的重要期刊,其中包括:《江蘇畫刊》、《 新觀察》、 《藝術世界》、 《 美術思潮》和 《美術譯叢》等等。
自製影音材料
文獻庫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保存第一手歷史參考資料,以鼓勵業(yè)界進行研究。由此我們會跟關鍵的人物進行深入的視像或錄音訪問,亦會親赴重要的活動及展覽作紀錄工作。這些藏品的詳細內容可於網上目錄翻查,亦歡迎你實地到來我們的圖書館閱瀏資料。
紅門畫廊文獻庫
位於北京的紅門畫廊由布朗•華萊士(Brian Wallace)於1991年創(chuàng)辦,是率先為年青中國藝術家舉辦展覽的畫廊之一。是項館藏包括遠至1998年起約共800份邀請卡、單張、包括紅門畫廊在內的期刊展覽一覽表、畫廊書信、藝術家檔案及剪報,見證了中國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中國藝術發(fā)展。文獻庫現(xiàn)正為有關資料進行數(shù)位掃描。
Chinese-art.com 文獻庫
Chinese-art.com建立於1997年,是一個「專為國外收藏家、歷史家、策展人、買家及評論人而設」并「深入探討當今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史」的非牟利網上雜誌。網站包含展覽、中國藝術家及藝術市場的資訊,至2003年???2007年,網站出版人及編輯羅伯特•伯納爾(Robert Bernell)將超過600個有關中國及海外的亞洲藝術界人士、藝術團體及活動的檔案,以及雜誌的錄音訪問資料捐贈予亞洲藝術文獻庫。
東京藝廊文獻庫
日本的東京藝廊一直以來收集中國、日本及韓國當代藝術的資料,并於2005年將資料的數(shù)位掃描本存於文獻庫內。該藏品包括80年代至90年代的藝術家檔案、圖片、作品價目表、書信及在日本舉行之藝術活動單張,紀錄了中國、韓國及日本在當時的交流狀況。
返回
研究+
由創(chuàng)辦以來,亞洲藝術文獻庫已不只定位為一個有待發(fā)現(xiàn)的靜態(tài)資料藏庫。透過研究+部門不時進行的主導計劃及公開活動,文獻庫致力引發(fā)討論與反思,并將豐富的館藏資源介紹給更廣闊的受眾群。
研究+部門由駐港人員以及分佈在香港、中國內地、印度、日本、韓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臺灣及泰國的研究員所組成,并得一個國際性的學術諮詢委員會支援。
研究+部門除了主辦一些計劃、項目,舉行工作坊、座談會、講課、出版、網上計劃及研究會,亦會配合文獻庫發(fā)展,透過與重要人物的錄像訪談、親赴紀錄重要的活動及展覽,及在進行研究計劃時搜集及保存稀有資料,整理為第一手資料作收藏。
目前,研究+部門主催的計劃包括:
「未來資料:紀錄當代中國藝術1980-1990」紀錄片展覽
是次深度研究計劃旨在收藏相關資料,并與80年代重要的藝術家、評論人及策展人進行一系列錄像訪談,然後剪輯成紀錄片作放映。
「比較同代人--網上選集計劃」
由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主辦的「比較同代人--網上選集計劃」是為2006年在新加坡舉行的同名會議的後續(xù)網站,網站由文獻庫主理,將於2009年初面世。本計劃旨在發(fā)展一個開放平臺,以討論圍繞東南亞區(qū)內當代藝術重要文本的議題。
「10 年回歸前後話」
2007年時值香港回歸十週年,香港研究員魂游進行了1997前後香港藝術的研究計劃。計劃以藝術工作者為本的方式進行,邀請了1996至1998年間活躍於香港藝壇的人士,與當今活躍藝壇人士展開對話,從而比較兩段時期的藝術狀況。
數(shù)位化計劃
自2004年起,我們會將一些藝術家、評論人與研究者暫欲自己保留的資料作數(shù)位化處理為館藏。其他一些稀有資料,尤其是一些易損壞及急需迅即保存的資料,又或是一些已??钠诳鄷粩?shù)位化處理。
馬爹利當代藝術研究獎助金
在主辦項目以外,文獻庫亦承蒙馬爹利贊助,於2005年創(chuàng)立了業(yè)內首個同類型的馬爹利當代藝術研究獎助金。本獎助金旨在為有志在亞洲進行重點研究計劃之人士提供所需資源,以鼓勵對熾熱發(fā)展的當代亞洲藝術作更多的暸解,也讓未來的一代有機會得到當今藝術家的資料。獎助計劃以專題形式進行,亦包括收集稀有文獻及原料。
獎助金每兩年獲發(fā)美金10,000元,下一獎助年度為2009年春天。
有關詳情,請電郵janet@aaa.org.hk與研究統(tǒng)籌陳靜昕聯(lián)絡。
文獻庫駐留計劃
過去七年來,亞洲藝術文獻庫成為了世界上最整全的當代亞洲藝術的資料藏館之一。我們相信,將資料匯集,可引發(fā)機遇,造就新的詮釋。
於是,文獻庫在香港為業(yè)內的藝術家、評論人及策展人設立了每年一度的駐場計劃,藉以鼓勵實地對文獻庫藏品進行新的解讀,也讓他們可以踏出平常的框框,與館藏互動,以支持有關「文獻庫」這概念的有趣念頭和計劃。
駐場者會被邀請到來香港一段時間,在文獻庫裏進行研究,并與研究+部門合作構思新項目,并會在文獻庫支援下於駐場計劃完結時呈示該項目成果。
2007年,文獻庫首次邀請了本地藝評人及策展人劉建華參與試驗性質的駐留計劃,并舉行了「歷史-城」活動,包括在文獻庫舉行有關藝術歷史書寫的小型展覽、一系列閱讀小組及圓桌座談會。
返回
教育
擴寬目前會使用資源的觀眾群,以及推展至其他并未認識我們的人士,是我們的一大宗旨。我們相信藝術在社會上的價值,所以會致力接觸年輕的朋友,讓他們透過我們認識藝術,并把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文獻庫亦有定期到訪大學及中學,介紹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安排學校團體到訪文獻庫,我們會講解如何使用館藏,讓他們把文獻庫視作一個研習、閱讀的好地方。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優(yōu)先發(fā)展一系列以館藏為本的教育計劃,以及為中學教師與學生設計網上教材,希望將當代亞洲藝術帶到課堂裏。我們現(xiàn)正與教師及教育團體商議發(fā)展這些項目,預計將於2008及2009年間推出。
欲知詳情,請與教育部鍾玉文聯(lián)絡:susanna@aaa.org.hk 。
返回
網上項目
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研究+部門亦會主催及製作雙語(中文/英文)網上項目。至今,項目包括概覽國際性雙年展及叁年展的「連線作業(yè):檢閱國際藝術雙年展」以及國際文獻紀錄工作坊的「當代彙檔:記存亞洲藝術的今天、昨日與明天」?!府敶鷱n」於2005年舉行,匯集了超過4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yè)藝術工作者,探討亞洲當代藝術有關存檔、紀錄、保存、知識管理與資訊共享的挑戰(zhàn)。網上紀錄包括了參與者的主題論文、講詞、報告及工作坊內的小組討論內容。
返回
國際活動藝誌及目錄
文獻庫的國際活動藝誌 (World Events) 提供在世界各地最新的當代亞洲藝術活動資訊,你可以搜尋到現(xiàn)在舉行及過去的活動,而我們亦會在藝誌首頁精選重要的活動。
文獻庫名錄(Directory)是一個世界各地有關當代亞洲藝術之地方、空間、資源與網站的資料庫,資料會被定期更新并可提供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