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大未來林舍畫廊3月呈獻「莊華岳」個展。莊華岳師承吳大羽,在杭州藝專求學時期即有令人激賞的表現(xiàn),其師長曾對其有「陽春白雪,海內(nèi)知音無幾,埋才不遇」之嘆。同窗摯友趙無極常說:「如他有我同樣機會來法創(chuàng)作,他一定會成為非常重要的畫家。」1996年大未來畫廊舉辦「吳大羽師生展」,隔年六月,高齡79歲的莊華岳在大未來畫廊舉行首次個人畫展「火柴匣的主人」。時隔20多年,大未來林舍畫廊帶來這位被歷史忽略的藝術(shù)家個展,希冀與觀者一同品味莊華岳作品帶來的純真與感動。
此次展覽展出其采用不同表現(xiàn)之繪畫主題,花鳥畫靈動而輕巧,如《吻》、《雙角之二》;風景畫則意境悠遠,有設色鮮麗的《簾外》、《藍》 ,也有空靈的《生長》與《暮》;而感時憂國的主題也偶然見到,如八零年代中期的《殤》、《不等式頌歌》,尺幅之內(nèi)蘊藏了畫家的思緒與情感。他以「火柴匣的主人」來稱謂自己畫幅的微小,然其又能于小框框內(nèi)創(chuàng)造出無限豐富的空間,靈活而又靜謐的情意。用唐代張彥遠「跡簡意淡而雅正」來形容他的畫風,可謂恰如其份。無論是線、造型、色彩,都說明這個畫家有勤奮的歷程、純正的性格和極高的天賦。早年他從事西洋繪畫,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洲現(xiàn)代畫派,有深湛的鉆研,并以西方抽象的表現(xiàn)方法來發(fā)揚東方傳統(tǒng)的意象。他的畫在色線方面有獨創(chuàng)之處,并不完全揚棄物和形,但他所求的是成物之理、生形之則,是變基于常、常寓于變。
莊華岳1919年出生于廣東潮州,1935年入杭州藝專,師從吳大羽習西洋畫,成為吳大羽的得意弟子,與知名旅法華人藝術(shù)家趙無極為同窗摯友。30年代莊華岳一度欲赴日本習藝,且吳師原擬推薦其公費留歐,然時運不濟適逢盧溝橋事變,故無法成行。兩度欲出國求藝未果,使得莊華岳早在畢業(yè)之始決心棄藝從教為生。由于文化大革命前后政局混亂,他與其他新派畫家皆受到壓抑,于是自絕于藝術(shù)界而潛居鄉(xiāng)間。經(jīng)過大半生,1985年莊華岳于休病期間,忽得摯友趙無極創(chuàng)作啟示及鼓勵,加上師友們的殷殷敦促下,于將屆古稀之年,方又重拾畫筆,其后完成的多件珠玉,令趙無極、吳冠中等杭州藝專時代舊識贊嘆不絕。
莊華岳的繪畫人生于青少年時期開花,卻因時代的動蕩直到晚年才結(jié)出美妙的果實。盡管他的繪畫總是那么小,然而它們的容納已經(jīng)跨越了四條邊線的界線,他說:「繪畫作品并不是僅僅依靠著紙、墨、筆、畫布等等來完成的。繪畫更本質(zhì)、更本源,更大的載體是生活,是人生,是生命本身?!顾漠嬇c世無爭,卻呈示了他對生活堅強的表現(xiàn)。于此,我們期盼讓更多人認識莊華岳,找回他在藝術(shù)史上應有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