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第二種機遇:中挪丹加陶瓷藝術展

開幕時間:2017-12-05 15:30:00

開展時間:2017-12-05

結束時間:2017-12-20

展覽地址:上海吳昌碩紀念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陸家嘴東路15號)

策展人:張婷,比昂·英格·福利瓦格

參展藝術家:陳小丹,海蒂·比約根,克里斯汀·哈布,琳達·索門

主辦單位:上海吳昌碩紀念館,上海浦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展覽介紹


  陶瓷在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化中,一直有著以"器"載"道"的價值擔當。這和陶瓷泥土的物性有關,也和我們根植于鄉(xiāng)土的情感紐帶有關。泥土經(jīng)過藝術家的拉、印、修、刻、曬、施等等手工造化繼而進入高溫灼煉下的歷程,終以千萬種偶然因緣,碰撞出不可預知的精神力量。這種偉大的力量,潛伏在日常的器物生活里,雖信手即可拈來,卻是人類賦予陶瓷從最原始的土地當中,躍然而生出的第一種機遇。
  來自中國的陳小丹和來自丹麥的克里斯汀·哈布,在她倆分頭一腳踏進追溯本土歷史和文化線索的河流之際,因為陶瓷這門藝術,東西兩岸,不期而遇。恣意迸放的思維花火在成長于傳統(tǒng)瓷國和歐洲北島的兩顆大腦里,交迭閃爍出世紀間上海灘涂里的旗袍傳奇和千年前蠻荒維京時代中精微的文字流變。具象的身體和抽象的符號共同編織出一卷跨文化的地域圖景。而這圖景,則通過陶瓷這一真實可觸的物件來傳遞。
  這些年來,總有人在訴說生態(tài)的嚴峻和環(huán)境的危機。能以"無中生有",這一人類所獨有的創(chuàng)作魅力,正逐漸被我們不斷復制和機械生產(chǎn)的垃圾現(xiàn)實而消解。這個浪漫而悲愴的事實,在來自挪威的海蒂·比約根和來自加拿大的琳達·索門手下,顯得尤為凄厲動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運用現(xiàn)成品的能力,源于兩位藝術家對于廢棄物,或者說人類在數(shù)千年文明中不斷建設摧毀和再建設再摧毀當中所遭遇的副作用和并發(fā)癥,趨于超常的敏感。這種敏感使得陶瓷藝術這一源于先祖手作傳承的文化遺產(chǎn),在她倆挪用、解構和再造的進程中,迎來第二種機遇。這種機遇,是對于海蒂·比約根和琳達·索門之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贊美,也是對于陳小丹和克里斯汀·哈布之歷史浪漫主義的回應。
  這四位藝術家正在用自己的手,和手中充滿釉色肌理的陶瓷來訴說一場故事。仔細聆聽這些和泥土窯火有關的故事,它們正跨越不斷飛逝的歷史和現(xiàn)況,地緣和政治,語言和文字,性別和身份,跨越我們正在深陷其中的歡笑和哭泣,嚴肅思考,和下定決心的瞬間。陶土歷練千年,相信我們的生存機遇也將再次浮現(xiàn)。
  張婷(中國)

  展覽"第二種機遇:中挪丹加陶瓷藝術展"并不僅指影響日常生活的回收材料的循壞過程或社會觀念的變革,而是展現(xiàn)來自不同地球板塊的四位藝術家,如何在各自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下,以陶土作為探討共同面臨生活抉擇時刻的,一種相似而又迥異的表達手段。
  在中國藝術家陳小丹的藝術理念中,她曾說過"生和死,愛和性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永恒源泉。對我來說,每一次創(chuàng)作或者展覽都仿佛一場期待已久的生死之會。我熱愛陶土和它天然的性狀。它既柔滑又粗糙,每一次窯火鍛煉中無法控制的碎裂,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中國艱難創(chuàng)傷的歷史。無論我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題材如何變化,它們總是在表述生命如此脆弱,又如此頑強"。
  在挪威藝術家海蒂·比約根的心里,"作為一名陶瓷藝術家,我對批量生產(chǎn)的物品有著獨特的興趣。我從被大家遺棄的物品中,或是從二手市場甚至垃圾桶里尋找靈感。和創(chuàng)作全新的形式去表達自我不同的是,我假借、抽取或者復制已經(jīng)失去價值的日常生活物品,并給予它們另一種機會。"
  同樣來自北歐國家,丹麥藝術家克里斯汀·哈布女士的靈感來自于北歐的維京"v?lv"群體,這是在維京人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婦女群體??死锼雇≌f,"她們通過現(xiàn)代看來仿佛是巫術的練習中獲取了另一種知識信息的維度。在舊的時代,這是非常普遍的思維活動。我覺得這種女性和自然交換信息,并感受其他生命體的直覺是相當迷人的,我并不將其視為迷信或者弱點,而是將其視作對廢棄事物的一種重新審視。"
  另一方面,來自加拿大的藝術家琳達·索門則認為,她自己的創(chuàng)作"探索何為文化間的游牧,拓展或收縮個體的需求,去適應生活。我的作品期冀文化和種族之間的碰撞:陶土原料被集群的廢棄物拉伸,被收集的事物向著曾經(jīng)擁有他們的人們訴說著故事。中空的形態(tài)穿越空間,從表層釋放,仿佛一片復雜的爆裂。"
  陳小丹,生活在中國并經(jīng)歷了巨大的社會發(fā)展進程,她的創(chuàng)作持續(xù)訴說著當代中國的變革。挪威藝術家海蒂·比約根和丹麥藝術家克里斯汀·哈布從北歐的視角闡釋了當今物質(zhì)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而琳達·索門則在她身為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的雙重身份背景之下,探討跨文化的差異和歸屬的艱難。
  正如評論家亞歷山大·馬納赫在《藝術新聞》里針對于新一代陶土藝術曾說,"陶瓷自身會運用色彩和質(zhì)感,去探索圍繞在它們周邊的,新鮮生猛而又復雜精致的,自然而又深邃的性別和種族關系。"不僅如此,它們還反映我們的物質(zhì)材料社會,文化差異和全球化的消費主義。陳小丹、海蒂·比約根、克里斯汀·哈布和琳達·索門這四位陶瓷藝術家正是這一新陶土藝術運動中的代表群體。

  比昂·英格·福利瓦格(挪威)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