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翁紀軍 & 文森漆:髹行

開幕時間:2018-09-01

開展時間:2018-09-01

結束時間:2018-10-10

展覽地址:上海市衡山路199號永平里105棟

參展藝術家:翁紀軍,文森漆

主辦單位:杜夢堂

展覽介紹


  杜夢堂榮幸呈現(xiàn)“髹行”——中國藝術家翁紀軍和法國藝術家文森·漆的雙個展,集中展出藝術家近期的漆畫創(chuàng)作,以及他們在當代語境中對傳統(tǒng)漆藝形式的探索與思考。
  以漆漆物,謂“髹”(xiū),它既是從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工藝,也是歷代漆藝學習者身心的修行之旅。人類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使用漆器,而漆畫在中國也有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用傳統(tǒng)大漆作畫非常耗時,工序瑣碎而復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對于創(chuàng)作者的付出,大漆以其持久性作為回報,好的漆畫作品可以歷經(jīng)幾個世紀,依然保有原先的色彩,且光亮如新??梢哉f,“髹行”之道只向那些最執(zhí)著、最愿意為其付出的靈魂敞開,而此次展覽的兩位藝術家都在此列。
  展覽通過翁紀軍和文森·漆的“髹行”,旨在探討目前漆畫以及大漆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自身發(fā)展的新方向,并試圖為歷久彌新的漆藝在審美和價值等方面注入全新的視角。作為一家法國畫廊的亞洲分部,杜夢堂(上海)定期舉辦此類展覽,致力于在不同藝術領域開啟中法藝術家之間的對話和學術討論。
  翁紀軍:在“漆”與“畫”中上下求索
  翁紀軍(1955年出生于上海)是推動漆畫在中國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先鋒藝術家之一。在翁紀軍看來,漆藝與其他藝術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漆語本身的特殊性,大漆富于變化的氧化過程造就了漆藝表達的豐富性。他的作品以傳統(tǒng)大漆為主要材料,主要工藝技法為變涂彩繪并施以貼箔,通過髤涂罩染打磨拋光。對漆藝的精通使翁紀軍更關注于作品的精神層面,在“形而上下”的哲學思辨中不斷鉆研探索。如今作為上海工藝美術學院的教授,他不僅專注于自身的創(chuàng)作,更關注漆畫在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努力為漆藝的傳承尋求新的途徑。
  翁紀軍還熱衷于改變漆畫在國內(nèi)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對漆畫過去的發(fā)展和目前在中國的處境他做出如下評價:“漆畫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的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由于其源自漆器藝術,所以在表現(xiàn)工藝、技法運用上都很成熟,但這些在某種程度上有意無意的阻礙了漆畫在精神上的追求,以及畫面應有的隨性與靈動。當前,中國的漆畫還是過多的注重經(jīng)驗審美下的標準。例如,局限于特定的表現(xiàn)主題和內(nèi)容,過分的工藝性和裝飾化等。”
  這些思考都在翁紀軍近期的創(chuàng)作中有所體現(xiàn):他用更單純、直接的方式著重關注大漆材料本身的意義,將他理解的一些髹漆技藝轉化為作品的抽象表達。在《記憶》系列中,翁紀軍拋開具體內(nèi)容、圖像和符號,通過多層的髹涂,反復的打磨,慢慢的完成作品過程,探索由大漆材料和工藝技法結合所產(chǎn)生的最為本質(zhì)的視覺語言。在《集聚》系列中,藝術家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犀皮漆”的工藝中汲取靈感,形成自己獨特的漆語。這種表達即不同于傳統(tǒng)犀皮技法,也有別于布面或紙本的抽象表現(xiàn)方式,色彩之間豐富的層次感既有大漆反復髹涂的厚度,也有層層覆蓋打磨所形成的相互穿透。由復雜技法所形成的語匯——其間集聚的能量、疊置的痕跡、偶然性以及主觀性——隱匿于作品之中,等待觀者去細細品味,從而引領觀者進入漆藝的幽遠境域。
  文森·漆:以中國為師,以材料為畫
  文森·漆(原名Vincent Cazeneuve,1977年出生于圖盧茲地區(qū),法國)一直對漆藝非常著迷,從家具藝術之都利維爾的工藝藝術學院(école des Métiers d’Art)畢業(yè)后,他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專注于西方和亞洲的漆器修復工作。為了能夠進一步掌握漆畫技藝,文森于2009年移居擁有豐富漆樹資源的山城重慶,跟隨著中國傳統(tǒng)漆藝大師,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逐漸領悟了漆畫藝術的精髓,并對其背后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文森逐步發(fā)展出獨特的表達方式,用看似簡約實則繁復的藝術語言敘述著一個來自東西方世界的故事。
  正如人類歷史進程中對自然材料的不斷改造,文森熱衷于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實驗各種不同尋常的材料,以及研究各種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產(chǎn)生的變化。“我不用顏料,而用材料作畫。工作室里有很多材料,有的是黃金,有的是鐵銹,有的是灰和土等,它們在我的眼里都是一樣的,沒有等級之分。這里發(fā)生的一切,就像自然界中一樣,每件材料都有它們自己的歸屬。“為了使不同材料能夠完整的融合在一起,文森耐心等待、思索,而后再一次投身于對未知的探索。不同類型的材料使文森·漆的作品被賦予了結構和時間的雙重維度,材料或會失去部分原本的面貌,游走于熟悉與陌生之間,最終形成了他自己的藝術語言。藝術家像一個謙遜的學者,在靜謐沉思中傳遞美的真諦。
  然而,完整的作品并不意味著探索的終止。作品中那些特殊的符號、抽象的形狀都呼喚著每個觀者的回應。文森的雙面屏風是此次展覽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淺色的一面用類似于古代計數(shù)的符號替代了傳統(tǒng)的木雕裝飾,而深色的一面則用一個抽象圖形占據(jù)了整個屏風的中心視覺。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使文森成功將四頁屏風,中國傳統(tǒng)設計中最具代表性的家具之一,轉化為自身由西方元素統(tǒng)籌的抽象表達。他的作品總是揉合了凹凸不平、高低起伏的質(zhì)感,卻以平滑和光彩加以協(xié)調(diào),如同表面被一層詩意的霧氣所籠罩,靜靜地訴說著藝術家的心愿。文森所有的融合和努力是如此不著痕跡,以至于難以用傳統(tǒng)的東西方范疇去定義,他鼓勵觀者拋開術語和框架,用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去對待藝術和審美。
  在當代中“髹行”
  長久以來,大漆作為一種需要依附于其他器物的材料,其自身的光亮質(zhì)感和裝飾性一直局限著漆畫作為藝術形式的發(fā)展。直到上世紀30年代,漆畫獨立的藝術地位才在東南亞被確立。21世紀的到來給予了漆畫更多的開放性,無論是髹漆的方式、材料的運用,還是相關的時間和空間屬性都已被納入當代藝術所探討的范疇,而漆對其他材料的依附性則為漆畫的實驗性探索帶來了更多嘗試的可能,例如翁紀軍將漆與畫的本質(zhì)作為自己探索的核心議題,而文森·漆則更關注漆與其他材料融合的方法和途徑。
  通過兩位中外藝術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對漆藝的傳承,杜夢堂邀請觀眾共同為漆畫注入新的活力,并重新審視和思考中國當代藝術的根基和發(fā)展方向的多元性。不同于那些僅僅將大漆作為創(chuàng)作媒介的當代藝術家,翁紀軍和文森·漆通過自己大量的研究和不懈的創(chuàng)作,鍥而不舍地從“髹行”中尋找堅持當代傳統(tǒng)的可行性。正如他們所深愛和尊重的漆藝,他們用才華、韌勁和耐心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可以經(jīng)受時間的考驗和藝術史的評價。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