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日月之境”——蘇國勝攝影作品展
開幕時間:2016-04-02 15:00
開展時間:2016-04-02
結束時間:2016-04-08
策展人:白郎
參展藝術家:蘇國勝
主辦單位:成都攝影家協(xié)會,麗江攝影家協(xié)會
納西,日月之境
--蘇國勝攝影作品展
策展人 白郎/文
轉山河庶民于鏡頭,相機是從時間之獄中掠出的渡鴉,嘴里銜著已逝的晝夜和事物。在挽留中映照出納西之真,與約瑟夫·洛克的影像一樣,蘇國勝的影像翻飛著納西人的泥土、根塊、靈光、氣息、滋味,濕漉漉的松風,以及嶙峋雪山倒影在水中的一灘潔白,韶光深處有東巴祭司出現(xiàn)處,似可聽到一連串呼喚神靈的海螺聲。
在全球化旅游化浪潮排山倒海而來的年代,作為本土的納西赤子,蘇國勝懷著深切鄉(xiāng)愁,以堅韌步幅站在邊緣處,記錄了仍然持有祖先根脈的納西原鄉(xiāng)生活,這是人們習以為常的鋼筋混泥土秩序之外的鄉(xiāng)土生活,是去中心的、親自然的傳統(tǒng)棲居,呈示了迥然不同的異質之美。
納西族世代聚居在滇川藏交角區(qū)域,是漢文化板塊與藏文化板塊之間的“橋梁民族”,其璀璨文化的獨特與豐富,為世界所公認,這天雨寶花之地,亦是中國唯一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三項世界遺產桂冠于一身的壯麗之地。和其他地方一樣,這一區(qū)域正發(fā)生著巨大變遷,這一變遷背后,是一張以經濟為主軸的世界圖紙,致使傳承上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紛紛斷裂,在喧囂而激烈的時代巨翼面前,蘇國勝沖破程式化旅游圖景的田野記錄,從一個近距離的精微視覺,搭建了具有文獻價值的記憶倉廩,用影像的力量保存了納西之魅。
納西是祭天法祖之族,大地強有力的意識,讓納西人醒悟到自己的本來家世--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傳統(tǒng)價值觀信奉萬物皆有靈性,認為所有生靈都保持著神秘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既是物理的,也是靈能上的,人的一切拜大自然所賜,所以生活的奧義之門秘藏在對大自然無盡的感恩中,一年四季須得舉行無數(shù)感恩儀式、懺悔儀式、驅邪儀式,從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還債式的謝恩。日月作為大自然的雙眸,是納西人沐浴永恒之愛的重要源泉,麗江納西女性的標志性裝束之一,是被稱作“優(yōu)軛”的羊皮披肩,以前,披肩上首左右綴有一個直徑五寸左右的圓布盤,披肩中間綴著7個直徑約三寸的圓布盤,每個小布盤的中心垂有兩條由麂皮制成的長條細帶,披肩最上處另縫有一對生白布長帶,布帶尾部用細黑線繡有蜂蝶紋飾;兩個大的圓布盤象征著日月,7個小圓盤象征著星辰,14條麂皮細帶象征著曜曜星輝,蜜蜂寓示著勤勞的品性,蝴蝶寓示著自在的姿態(tài)。日月臨身,星光遍披,蜂蝶曼舞,這一奇特的服飾隱匿著骨髓深處的精神性,顯明了納西人是內心距離日月很近的種族,是與虛空和大地根骨相依的自然之子。
這次攝影展的核心,為秘藏在重重大山中具有400年歷史的俄亞大村, 2006年,蘇國勝進入到這個原生態(tài)的納西古村落,被強烈吸引,從此結下不解之緣,用他的話來說,“在這里我仿佛找到了前世今生,我的身體和靈魂在這里接受了一場洗禮,”此后,猶如韌勁十足的鉆頭,他多次前往,以敏銳的紀實鏡頭,拍攝了大量閃耀著靈魂之氣和祖先之氣的現(xiàn)場照片。俄亞大村是一面祖先的鏡子,有著重要的人類學和民族學價值,從遠處看,其形態(tài)是一只打開翅膀的雄鷹,羅蘭·巴特把攝影中能真正刺中觀者的微妙之處稱為“刺點”,蘇國勝拍攝的俄亞,是密布著“刺點”的俄亞,這些令人震撼的圖像介質,仿佛吸附有鷹之靈。
蘇國勝是特立獨行之士,懷著謙卑之心。懷著謙卑之心的人,能看到謙卑之相,能看到謙卑之相的人,日月在心中合。他的攝影,讓人們更加確知一事:人若唾棄祖先的文化,就是唾棄自己。
肖斯塔科維奇說:“許多事物在我們眼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許多似乎已經時過境遷的事物最后會顯得新鮮,強有力和永恒。”
展覽名稱: 《納西·日月之境》--蘇國勝攝影作品展
主辦單位:成都攝影家協(xié)會、麗江攝影家協(xié)會
承辦單位:文軒美術館、成都納西文化協(xié)會、成都清源際藝術中心、大觀藝術館、福寶印社
協(xié)辦單位:四川省歷史學會、西南民族大學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所、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四川普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漢果(上海)文化藝術公司、成都那西文化傳播公司
策展人:白郎
學術總監(jiān):和繼全
藝術顧問:郭季
展覽顧問:蔡家駿
展覽統(tǒng)籌:馬 馳、張國強、楊英健、和耀昌
展覽執(zhí)行:稅 月、白旭東、王劍鋒
展覽開幕:2016年4月2日15:00時
展覽時間:2016年4月2日--4月8日
展覽地點:文軒美術館(成都市世紀城新會展中心208-1-1)
媒體支持:
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華夏藝術網、新浪四川、成都商報、麗江日報、四川經濟日報、四川電視臺《巴蜀畫談》、成都電視臺、麗江電視臺、《現(xiàn)代藝術》、《民族》、《讀城》、《麗江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