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境——邱光平作品展
開幕時間:2015-04-24 16:30:00
開展時間:2015-04-24
結束時間:2015-05-26
展覽地址:西安美術館三號展廳
策展人:劉淳
參展藝術家:邱光平
主辦單位:西安美術館
暴殄之后,盡顯墟境
--邱光平藝術的再思考
劉 淳
在邱光平的身上,潛藏著一種特有的才能,他能將一個問題持續(xù)保持下去,思考的寬度和深度令人驚訝,直到把問題完全搞清楚為止。他的才能還表現(xiàn)在直覺能力和判斷力,以及聰明和智慧。一旦歷史與現(xiàn)實相遇,新的語言方式就此產(chǎn)生,引人思索,催人猛醒。
--題記
暴殄,在漢語詞典中,指的是任意浪費、糟蹋、殘害與滅絕。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jīng)說道:“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郭沫若在他的《論詩三札》中這樣說:“你何苦要那樣地暴殄,要使它無形中消滅了呢?”。“墟”的解釋是經(jīng)過破壞之后使其成為廢墟;所謂“墟境”,就是事物的真相,那才是最本質(zhì),最真實的東西。用“暴殄”和“墟境”這兩個詞匯來概括、描述并解讀邱光平的近期創(chuàng)作,具有一種特殊的啟示,意味深長,意義非凡。
邱光平是一個具有悲天憫人情懷的藝術家,在他近幾年的創(chuàng)作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帶有強烈悲劇性的宿命感。而且,馬又成為他的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題,特別是那些肢體扭曲的身軀和驚恐沮喪的眼神,讓我們感受到似乎徘徊在世紀末的絕望中。這種重大的變化,是藝術家自覺的將個體生命置入整個社會環(huán)境中,觀察、體驗并思考這個時代的種種問題。所以,馬的視覺形象已經(jīng)被藝術家賦予一種帶有人文精神的特質(zhì),并且具有明顯的悲劇意識。
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變化,以及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chǎn),地球的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日益惡劣所帶來的危機和后果不堪設想。這些問題困擾著當今的每一個現(xiàn)代人。眾所周知,許多問題在中國是特殊的文化和制度造成的。人類在享用前所未有的物質(zhì)條件的同時,又催生出不能自控的物質(zhì)欲望,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約束幾乎是徹底淪喪。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又表現(xiàn)出一種困惑、徘徊、彷徨、恐慌和絕望的狀態(tài)。邱光平的探索與實踐正是充滿了對這些問題的憂慮與思考,隨著作品的深入與推進,這種憂慮日漸增強。特別是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tài)危機,畫面的情緒被籠罩著,甚至轉(zhuǎn)化為一種絕望。那濃重的色彩和病態(tài)的黃色,以及夸張的馬嘴的嘶喊,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的危機感和世界末日的絕望,我們在作品前如同置身其中,在無可奈何中依然為尋求解決的辦法而努力。我想說的是,邱光平以一種高度擬人化的方式描繪場景,那種慘烈的景象猶如在燒焦的遺址上繼續(xù)重復著弱肉強食的生存悲劇,它們在無聲無息中融化著一切……這正是出現(xiàn)在邱光平作品中的馬和禿鷲,以及那些燒焦了的山水,燒焦了的樹木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它遠遠超越了那些空洞而虛假的宏大敘事般的圖式,在他的作品前駐足,能感受到一種深刻的質(zhì)問與反思。
我們面對邱光平的作品,畫面的情緒越來越濃烈,讓我們感覺到無論是社會問題和生態(tài)問題越來越嚴峻。當然,個體生命面對問題的反應也越來越無可奈何。沿著藝術家的思路繼續(xù)前行,眼前一片漆黑,也許,那就是繁華之后的墟境,我們看不清那墟境到底是什么,只是感覺它消失在無盡的黑色之中。
欲望是生命的原動力。個體生命最直接的欲望是尋找生存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命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欲望。它只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日益嚴重的危機。所以,邱光平的作品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當下的人能否解決自己造成的后果。他在描繪馬時的夸張與變形,以及那種扭曲的感覺來扯住觀眾的眼睛和內(nèi)心,強迫觀眾跳出原有的觀賞方式,仿佛聽到那種絕望的嘶喊和失控一般的掙扎。從而引發(fā)人們對人類今天的生存處境和精神處境的雙重反思。長期以來,邱光平一直以視覺的方式推演并思考未來,我們在他的作品中觀賞到某種驚恐和絕望。問題是,未來到底怎樣,是我們當下人能預料的嗎?!其實,誰都難以預料未來。尤其是,無限的未知也蘊藏著無限的可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當今現(xiàn)代人類的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
邱光平是一位思維奇詭的另類藝術家,他總是以最簡潔、精致而詭異的形式,奔放而神秘的筆觸,奇怪而病態(tài)的色彩把我們帶進他的世界中,去思考平日我們很少想到但又無法回避的問題。原來,貌似美麗的世界卻隱藏著巨大危機,光明的另一面卻潛伏著致命的危險!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呢?狼煙與荒原,陰云與灰燼,這些東西通過一種心理的暗示來構成當代人的生存現(xiàn)實。同時也傳達出無盡的悲哀與絕望,種種不安的現(xiàn)實充斥著人的欲望,種種死亡的哀嚎遍布我們生存世界的上空。邱光平賦予它史詩般的意義,也給我們描述了無法面對的場景,這種擬人化的表達方式,讓每一位觀眾在馬和禿鷲、以及那些燒焦了的樹木和山水畫中,感受到世界末日的恐懼。通過意象與象征的方式,給我們勾畫出一個當代人的生存現(xiàn)實。邱光平追求和探索的問題更多地集中于普世的價值觀而不是某個局部的正義。所以,藝術家看待問題永遠是站在人性的角度。
邱光平作品的背后,蘊藏著一種大愛,那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馬與禿鷲作為生命的存在,在邱光平的作品中是可以思考的,于是它們的生命意義被凸顯出來。才使得邱光平站在了人性的高度來思考所有的問題。所謂社會,是由無數(shù)的個體構成。每一個個體,無論卑微或是崇高,從本質(zhì)上都是生命。只有尊重每一個微不足道的生命,我們才能真正受到尊重。從這個意義上說,邱光平的作品瞄準的是這個世界的未來,探討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與變化,來考慮如何準確捕捉、理解并審視我們對時代的關切,以及對世界未來的日益矚目。他打碎了我們慣性的是非倫理,與此同時,他所重建的是一種更為人性的、更為寬厚的普世價值觀。當我們糾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瑣碎的對與錯,局部的真理與謬誤的時候,藝術家站在了一個生命價值的高度--他用作品提示我們對人性、對生命有更多的尊重和思考。為此,他的藝術是叛逆的,但更是人性和普世的。
在今天,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不僅僅是掌握精湛手藝的人,更必須是在心靈上擁有獨立精神和原創(chuàng)能力的人,他是一個以思想為生活的人,始終保持人格的獨立,對流行意見、現(xiàn)有的風俗習慣和大家在無意間認定的價值產(chǎn)生懷疑并提出批評。如果一位藝術家缺乏這些,即使他有再高超精湛的手藝也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的,至少在心靈上是缺少生機與活力的。我想說的是,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必須是社會的批評者,也是現(xiàn)有價值的懷疑者。他必須對社會負有責任。在眼花繚亂、泥沙俱下的今天,邱光平是一位很成功的藝術家。他不但創(chuàng)造了一種圖式,又能走出這種圖式并找到新的途徑。他的作品不但堅持了一種文化立場,還保持了一種警惕性--那是一種對社會必要的批判張力。
英國偉大的詩人艾略特在他的長詩《無題》中這樣寫道:“四月最殘忍,從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雜著回憶和欲望……”邱光平的作品,蘊藏著一種不經(jīng)意的考究,仔細品味,有氣象有激情有力量還有氣魄,我們不但體會到他的藝術態(tài)度和作品的品質(zhì),還能感受到他在固執(zhí)地為我們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尤其在繪畫的形式上不受拘束不被捆綁,縱橫之間制造出一種超然的藝術氛圍。
詩人歐陽江河早年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就從這里開始,從我個人的歷史開始。從億萬個死去的或者普通人的愿望開始……”。了解邱光平的藝術,應該從思想進入才是正確的通道。今天,對他而言,一切都是新的開始。這次在西安美術館舉辦的邱光平大型個人作品展,再一次確立了藝術家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對于他,這是一個有意義的目標,也是一次明確的超越。
2015年3月寫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