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 請慢用! 」帕特麗夏·沃勒個展

開幕時間:2021-09-19

開展時間:2021-09-18

結束時間:2021-10-24

展覽地點:上海獅語畫廊

展覽地址:上海徐匯區(qū)武康路376號武康庭內

參展藝術家:帕特麗夏·沃勒

主辦單位:上海獅語畫廊


展覽介紹


前 言 Foreword

帶著德意志民族與生俱來的善于反思的特性,帕特麗夏·沃勒被視為歐洲藝術史上第一位利用手工鉤織演繹現代先鋒冷幽默的藝術家。在她看似柔和無邪的鉤針作品表象之下,佇立的是令人驚訝的豐富隱喻?!安磺‘斝浴背蔀榱宋掷兆髌返拇順撕?,形式與內容的錯置、媚俗與高雅的對位、天真與狂暴的對撞。鮮明的層次反差讓沃勒的作品好似成為了怪誕但迷人的一曲復調。 作為一名最初的雕塑家,帕特里夏·沃勒對針與線的運用始于其在卡爾斯魯厄國家美術學院學習期間。當時,帕特麗夏意在尋找在藝術世界中尚未被廣泛使用的媒材,也有意擺脫機械制造下的工業(yè)束縛。羊毛、棉花、織布,這些在傳統性別認知中被定位為“居家”、“典型女性”的媒材,與大眾視野中“不合時宜”的針織工藝,被視作與高級藝術毫無關聯。如同藝術家本人所言,“這種可以稱之為真正女性化的材料和方法,反映出我們在藝術、文化和社會中的地位。”這也成為沃勒作品的第一重對撞,以對刻板印象中所謂“落伍”的形式運用,挑戰(zhàn)傳統慣例,并拓寬嚴肅議題的探討邊界。 沃勒作品的先鋒之處,并不僅限于媒材的離經叛道,而關乎內容與形式間的古怪奇妙的反差。從藝術史上經典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開始(約瑟夫·博伊斯和杰夫·昆斯的兔子),沃勒的創(chuàng)作常涉及天真的孩童、可愛的動物,或著名的電視卡通人物,但其明亮的卡通風格下常常帶有驚人的暴力因子。殘酷的傷害與肆無忌憚的屠殺似乎成為了好萊塢機器與游戲行業(yè)標配的視覺產物。它們改變了人們對于暴力與死亡的現實認知,創(chuàng)造了對于殘暴的美化性描述的審美屈從。殘肢斷臂的孩童、被餐具壓扁的動物、魔術臺上的“意外”……取材于流行文化的血腥的元素在沃勒“充滿童趣”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荒誕、反常的喜劇效果。而在沃勒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食用藝術”中,藝術家挑戰(zhàn)了傳統上觀眾接觸藝術的感官渠道,鉤針細心編織的餐食成為了藝術的饕餮盛宴——觀者是在用視覺而非味覺來享受沃勒以古靈精怪的點子烹調出的作品。 雖然藝術家以絕妙的技法狡黠地構建了“無邪”的門面,沃勒的作品卻是真實夢魘的再現——它們從未是溫和純真的。倘若仔細觀察,她的作品處處充斥著強烈的諷刺與批判,幾乎即刻調動起觀者下意識中的震驚與不安。在沃勒處理作品的方法中,我們可以窺見當下社會是如何面對不同形式的暴力、容忍不斷漸長的暴行的。羊毛這一本該為人類提供庇護與溫暖的材質,現成為了誘捕、欺騙對象的外衣。以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物品作為啟發(fā),沃勒通過鉤編織物創(chuàng)造了新的形象,以去常規(guī)性的、不同的呈現手段,質疑了人類觀察的視角。她關注人類處置恐懼的方式,及壓抑自身情感的能力,玩弄人們日常更情愿忽視的議題:對感官不加掩飾的渴望、非理性的惶惑與危險的欲求。在這個層面上而言,沃勒的鉤針更像一把利斧,劈開一片動蕩的現代社會中“介于黑與白之間的灰色地帶”,企圖呈現當代最真實的存在體驗。"通過一種充滿挑釁的戲謔手段,我將荒謬與怪誕融為一體,也將對日常生活的悉心洞察與對人性的永恒好奇相結合。"她帶著微妙的懷疑態(tài)度與詼諧自嘲直面當下,揭示出日常被人類所忽視的隱匿創(chuàng)痛。 正是沃勒作品中對當前時代心理的精準側寫,讓其“不恰當性”變得恰如其分。她游走在媚俗與高級藝術的間隙,以詼諧的姿態(tài)輕松搭建起一座極富智性挑戰(zhàn)的文化迷宮。在線與線的勾纏間,每個不和諧的音符都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關 于 藝 術 家 About the Artist 帕特麗夏·沃勒 Patricia Waller 帕特麗夏·沃勒,1962年生于智利圣地亞哥,1990年獲得德國卡爾斯魯爾藝術學院的碩士學位,現生活工作于德國柏林。 帕特麗夏·沃勒以她明亮的卡通風格的鉤針作品而聞名,但其作品通常具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元素。她的作品擺脫了常規(guī)手法與機械束縛,重新強調了手作的價值。在她看似可愛無害的作品表象之下,充斥著豐富的文化隱喻與對人性的細致體察。 帕特麗夏·沃勒的作品歷年來在歐洲、美洲、亞洲多國的美術館與藝術機構展出,包括德國德施勒畫廊、波蘭BWA美術館、西班牙大都會美術館、芝加哥沃克斯展覽館等,并被歐洲各大藏家和博物館收藏。帕特麗夏·沃勒曾入選巴塞爾基金會駐地計劃,入選Shirley's Temple-Art國際藝術駐留項目,并獲得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獎學金、沃納·施托貝爾基金會藝術大獎等獎項。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