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佐:“ 工,作,室。”
開幕時間:2024-03-16 16:00
開展時間:2024-03-16
結束時間:2024-05-02
展覽地點:作者畫廊
展覽地址:北京市798藝術區(qū)706北一街
參展藝術家:袁佐
主辦單位:作者畫廊
無狀的言語
——繪畫空間與生命空間的共生經驗
文/錢文達
距離上一次展覽僅僅過去一年,袁佐持續(xù)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再一次向我們展現出在其繪畫譜系中再度生長起的風格推進與言語展現。
袁佐的工作狀態(tài),包括這一年多的生活經歷,都關涉到藝術實踐、生活景觀與空間遷移之間的關系。“工作室”成為了無論繪畫之內還是繪畫之外,這一年多來貫穿袁佐實踐經驗的關鍵詞和工作線索。當“工作室”被拆解為三個詞的時候,字詞整體的分離也指涉出一個整體空間的分割層次,即藝術家在面對同一事物(一個工作室在三個空間意義上的錯落、轉移與變體),但隸屬于不同空間的活動軌跡。而這些經驗也對應著袁佐面對繪畫的一種非比尋常的更新可能與觀看方式。
如果說,大部分繪畫的終點在于對完成的期待,在于對畫面與風格的經營、搭建與收束,那么在袁佐的新作中,我們將被不斷進行“破壞”的繪畫美學所吸引,這種“破壞”和“消解”成為另外的繪畫本能,它重新發(fā)掘抽象與具像話語之間的關聯,構筑一種本質化的繪畫之思。
在這些新作中,我們能看到諸多畫面層次之間紛繁復雜的穿插關系。每一筆都是一處空間的自足,激情的起筆,克制的拖曳,顏料開始堆砌、密布,而又不斷從中挖空,在幾毫米的控制范圍內,我們能領略到那多重的起伏差異:筆觸節(jié)奏的升降、緩急,不同色域的斷裂與延續(xù),采用最為熟悉的繪畫手段造就為最陌異的微觀景域。
《橫渡亞得亞里?!肪驼宫F出了這樣一處復雜的視覺空間。從中間的底層我們看到一個人體的形象,這是袁佐過往積累起的素材(這些素材并無任何敘事符號指涉,它隸屬于繪畫的單純),同時,這一形象的完整性并不重要。人體在這里只是一個獨立的色塊區(qū)域,并與上面其他空間層次的筆觸和顏色關系進行著絕對的區(qū)分。它成為了畫幅的基底,成為了初始的畫幅元素,畫幅層次群落里的第一個層次。這張畫從這張人體的色塊開始行進,一直走到層次堆疊的盡頭。
袁佐在不同空間層次里追求一種空間的極度差異化,每一層次都標志著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覺世界的涌入。筆觸的平面化推進與破壞性重構同時存在著,在相對與比對的關系生成中,袁佐發(fā)現了永無窮止的實踐路徑——繪畫的趣味不僅在于體會從無到有、從空白到完成的過程,同時,也在于如何盡情地使出渾身解數拉長這一過程,將這過程的空間層次達到極致。
有別于過去注重抽象體驗的作品名稱,這次部分作品的名字提示出一些非常具體的空間信息,并成為了一個個存在化的景象。當然,藝術家所起的作品名稱并不想指出一種絕對的意義關聯(甚至叫什么可能對藝術家來說并不重要)。在這幅《烈日才是真正的亞得里亞》中,亞得里亞這一現實經驗的提取與其富有重構性的繪畫語言形成一種獨特的平衡。因此,專注地描繪烈日或者亞得里亞并不是袁佐的首要目的,藝術家所想達成的根本性目標在于畫幅本身的結構。當然,這種瞬時記憶般的詞匯顯現幫助我們了解到關于作品本身之外的額外信息,幫助我們了解到藝術家與作品的另一條支線關聯,這種額外信息也恰當地潛藏在繪畫本身之中,作為實踐緣起的誘因,它讓我們確信一副繪畫之所以完整誕生的理由根植于一種偶然的遭遇。而這一偶然性恰恰起源于繪畫的生命和宗旨。
那些熾熱的顏色感受和筆觸活力一層層的在畫布上進行反復地演示,直到它達成了藝術家所要求的視覺標準(這一嚴苛的視覺標準又伴隨著豐富的靈活機動性)。同時,藝術家在最終確認這一名字的使用中,他會不自覺的從畫面中挖掘與之相契合的視覺刺點:溫暖彌漫的色調暗示著相應的氣候體驗;部分理性克制的硬邊圖形仿佛與一種具體的形象相對應(讓我想起優(yōu)美的海岸風景);既分散又聚合的筆觸和線條仿佛在追索不久前的生活記憶。當然,這些信息既重要又不重要,它不以“重要”或者“本質”為自己爭得安身立命的話語權,它將在對其有所需要的人們眼里變成作品畫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無法被輕易繞過。
與此相類似的提示還有很多,《伊比利亞微風》、《瘋狂的龍舌蘭讓你睡的好》、《按圖索驥》......事實上,我們越是從標題回到觀看繪畫本身,我們越是能夠激發(fā)、擴大視覺和想象的聯結與邊界。筆觸和顏色在不同畫幅空間里的選擇與擺置被賦予了永恒的象征性含義,這一含義不斷激發(fā)著藝術家對繪畫語言的試驗,對繪畫空間層次的探索。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僅是這一年繪畫實踐所結出的豐沛成果,還有很多在作品與作品之間的聯系和空隙中所布局的結構(在繪畫活動的靜止中,我們也能看到藝術家對繪畫的進行)。我不覺得這段時間生活過往的經驗是多余的信息和線索,它不意味著我們對于繪畫的分心,事實上,有關繪畫的操作涵蓋于那些隱藏于繪畫之外的東西,它作為一種觀念的細節(jié)反饋到藝術家的無意識行為之中。當繪畫的完整生命誕生于藝術家對生活空間一次次的搬離與重新安置時,當生活的意義糾纏于我們對繪畫空間的同步理解時,基于外部現實的抽象語言表達將不再是一幅對空的死寂。
就像生活中無形無跡的流動氣體被充匯于不同實在的氣球之中才可以被看見——根據這些繪畫中所凝結的片段與經驗,度量世界的邊緣和重量由此成為了可能。袁佐的“工作室”成為了一個流動的意象,一個既分離又整合的空間過程,它是標簽,是詞匯,同時又是在繪畫中不斷補償完成的自我意義。繪畫與生活成為了互為驅動的生成機制,它們一同自如敞開著,亟待填裝視覺的萬物。
2024.3.11
袁佐
八十年代初就讀中央美術學院,后畢業(yè)于美國麻省藝術學院 (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獲 BFA 及 MFA 學位。在美國波士頓地區(qū)任教、生活近四十年。曾在美國和中國頻繁參與、創(chuàng)作公共藝術項目。
自 2008 年秋受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曾任學院美術館副館長,基礎教研室副主任,北京中間美術館館長。作品曾參加國內外各種個展、群展及藝術博覽會,并被多家機構收藏,現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美術學博士生導師。
展覽
2024 工,作,室——袁佐個展 ,作者畫廊,北京
2024 風也在腳下,眼糖×逵園藝術館,上海
2023 做一堵墻,再挖出一些透氣的洞——袁佐個展 ,作者畫廊,北京
2022 素描 , 斯普利特現代美術館 , 斯普利特 , 克羅地亞
渡——非具象研究展,金杜藝術中心,北京
2021 光色音韻——當代抽象繪畫八人展 , 國家大劇院,北京
2018 又往江南——袁佐繪畫 , 北京光語美術館 , 北京
2014 袁佐——光、色彩 & 空間 , 798 橋藝術空間 , 北京
2015 聽風吹雨——袁佐 , 2015 798 橋藝術空間 . 北京
2013 繪畫·日子 , 久畫廊 , 北京
2011 重思傳統(tǒng) 哈佛大學 ,Loeb House 畫廊 , 美國麻省劍橋市
2011 袁佐——清涼谷行旅 , 中間美術館 , 北京
2011 袁佐——近作 , 安彌斯蒙畫廊 , 美國康州維斯特泊得市
2002 園林—山—孔夫子之二 , 道泉畫廊 , 美國麻省西龐尼斯伯鎮(zhèn)
2001 園林—山—孔夫子 , 道泉畫廊 , 美國麻省西龐尼斯伯鎮(zhèn)
1982 中國視角 , 威斯康星藝術家協(xié)會 , 美國密爾沃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