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象生輝——姜丹丹、馮小瑞雙個展
開幕時間:2024-03-16 16:00
開展時間:2024-03-16
結束時間:2024-05-18
展覽地點:霍儷藝術空間
展覽地址:上海市普陀區(qū)莫干山路50號M50創(chuàng)意園4A109霍儷藝術空間
策展人:于蒙群
參展藝術家:姜丹丹、馮小瑞
主辦單位:霍儷藝術空間
學術主持:于幸澤、惠書文
《“氣”“勢”“意”“象”之間》
于蒙群/文
上海大學藝術學博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講師,文旅部下屬《藝術市場》期刊特約撰稿人,策展人,評論人
回望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其中一條重要的主線就是從反思自身歷史出發(fā),對西方當代藝術之沖擊做出的反應。這種反應具體表現為,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語境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藝術家們或從傳統(tǒng)藝術材料的使用開始,或從傳統(tǒng)視覺符號的借用開始,或從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涵化開始,不同位面的嘗試讓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當代藝術精神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種“共軛”,二者共同牽引著如今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
本次雙個展的兩位藝術家姜丹丹與馮小瑞的作品共性便在于此,雖然兩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從表面來看都屬于當代抽象藝術的范疇,但均呈現出一種東方趣味,這種東方趣味的來源便是二者畫面中的山水意象。山水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最高審美境界,正如南朝時期宗炳《畫山水序》所言:“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象,至于山水,質而有靈趣。”
細讀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對山水的理解以及完成圖像的方式有很大不同,馮小瑞擅長綜合材料的使用和呈現,使用藥水與融解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介于人為與偶發(fā)之間的畫面,融解所形成的流體力學印記正如山水痕跡般鑲嵌于畫布之上。姜丹丹以深厚的學養(yǎng)支撐創(chuàng)作,從不同的山水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四時氣象,同時又在作品中呈現出一種難得的書寫性,這種書寫配合山水意象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勢能,正如五代荊浩《筆法記》所云:“山水之象,氣勢相生。”
因此,本次展覽以“勢象生輝”為主題,核心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于“氣”、“勢”、“意”、“象”四字。
何為“氣”?除了物理學意義的解釋外,更多地表現為一種人的精神狀態(tài),而在中醫(yī)理論中,氣是使人體器官發(fā)揮機能的動力,這種含義其實也被逐漸引用于繪畫中,指的是畫面中所蘊含的生機、氣勢等,如南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繪畫六法,第一條便是“氣韻生動”,六法為后世畫學之鼻祖,是以“氣韻生動”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最高標準。馮小瑞作品中的“氣”來源于藥水帶來的溶解使得畫面經歷了解構、重構的過程,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而在解構與重構的間隙便產生了生機,這種生機我們稱其為“氣”。姜丹丹的作品中存在一種反復涂繪而產生的書寫性,中國傳統(tǒng)藝術講究書畫同源,書法用筆一如繪畫用筆,正如姜丹丹在《繪畫創(chuàng)作筆記兩則》中寫道:“在繪畫開始的時刻,需要擺脫事先規(guī)定好的圖像,把圖像的輪廓打破、消解,用海綿、毛刷、絨布去輕拭、打磨。如此,進入造山的妙處,是要摒棄有意的設計、圖式的制造,是要進入讓山自身再生的自然過程。”這種再生自然,也會孕育“氣”的誕生。
何為“勢”?勢可解釋為一種能量、趨向、形勢等,荊浩《筆法記》中提出:“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古人以此四者構建畫面中的勢能,今人亦異曲同工,姜丹丹老師通過對山水的“傳移模寫”試圖去建立一種關于繪畫的“紀念碑性”,并使建立與消融、消融與重構同時進行,這種紀念碑性亦是繪畫中絕對精神的來源。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在其《精神哲學(哲學全書·第三部分)》中提出一種“絕對精神”的概念,這種絕對精神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一種勢能的表現,正如黑格爾所言“絕對精神是永恒地在自身內存在著的、同樣是向自身內回復著的和已回到自身內的同一性;是作為精神實體的唯一的、普遍的實體,又是分割為自己和一種知的判斷。”馮小瑞作品中的絕對精神則來源于其敢于將傳統(tǒng)古法宣紙、紙巾、各種丙烯丶彩色墨水丶噴漆丶透明亮光脂等各種材料混合使用,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與探索勇氣,打破了傳統(tǒng)的藝術邊界和定義,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和審美享受,同時也完成了藝術家自身精神的確立與勢能的構建。
何為“意”?“意”的含義最為復雜,且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用法,佛教中“意” 既是六根之一,也是六識之一,六根將“意”作為意識賴以發(fā)生的依據,如《正字通·心部》:“意,釋氏六根,意居終。眼、耳、鼻、舌、身,五根如箭,意如弩,皆起于意,故以意貫之。”六識中“意”為思量、思慮等含義,《俱舍論》卷四載:“思量故名意。”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佛教語境中“意”的含義與人的行為有關,無論是神經科學的意識,還是大腦科學的思考,都可歸于“意”的范疇,又可衍生為意趣、意味、意境等??巳R夫·貝爾(Clive Bell)認為美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意味從何而來,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討論新石器時期陶器紋樣之演變規(guī)律,認為幾何紋樣來源于具象紋樣,幾何紋樣涵化了具象紋樣的概念與含義,因此可以成為“有意味的形式”。從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中,也能看出這種涵化的過程,馮小瑞在《溶境之劇情反轉》等作品中會隱藏一些人物、動物以及各種景物的圖像,經過藥水的溶解以及材料的堆積后,圖像逐漸隱匿,表面的褶皺、肌理成為涵化底層圖像的抽象形式,這種創(chuàng)造意味的過程既有人為的干預,同時也存在偶發(fā)的天成,因而能夠觸及“應會感神,神超理得”之境。姜丹丹老師為此次展覽新創(chuàng)作的《勢象之謎:回應安德烈·馬松( André Masson)》系列作品充斥著各種書寫的形式與符號,有些符號能夠讓人聯想到遙遠的賀蘭山巖畫,而當符號與形式重疊往復到一定程度時,山水之象便油然而生,令人感到山水“義理深遠,意趣無窮”之妙。
何為“象”?“象”的含義多元而晦澀,《易經·系辭》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此處的“象”為形象樣貌之意,藝術學界近年來興起了“圖像學”熱,討論潘諾夫斯基(Wolfgang K.H. Panofsky)與W.J.T.米切爾(W.J.T. Mitchell)的聲音不絕于耳,圖像作為人工創(chuàng)作出來的產物,傳遞的是對事物表象的理解,正如W.J.T.米切爾在Landscape and Power(風景與權力)一書中所提出的疑問:“山水畫作為一種視覺/圖像媒介的歷史發(fā)明,是否與帝國意識有著緊密聯系?”他在這里將山水作為權力意志的表象,充分說明他僅僅讀懂了山水的表象。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差異與重復》中提出:“哲學的最大努力可能就是在于使表象成為無限的表象。”因此,對“象”的觀察與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圖像、表象,要從更深層次挖掘,這一點藝術家們也在創(chuàng)作中進行嘗試,林江泉曾如此評論姜丹丹的作品:“姜丹丹的荒野圖層保證了空氣和光線的在流通中交集,作為一個界面,常常發(fā)揮著薄膜的作用。她筆底的“詩質”試圖消融地理學、景觀學、都市主義和建筑本體。”這種“詩質”筆觸應該是文人學者所特有的武器,通過詩境的介入,使得畫面能夠透過表象進入更深層的精神世界。馮小瑞老師則通過“溶解”這一利器消解圖像作為表象的完整性,使得表象被割裂、解構,給觀者帶來一種視知覺的懸置,吸引其穿過表象的裂痕深入畫面內部的幽暗空間中。
關于展覽名稱“勢象”中所蘊含的“氣”、“勢”、“意”、“象”四種含義的解讀到此告一段落,何為“生輝”,一方面如果展覽中的作品集齊上述四種特點,其作品必然存在熠熠生輝的可能,另一方面,本人在此代表藝術家與畫廊誠摯邀請各位賓朋前來觀展,您的到來,使得藝術空間蓬蓽生輝。
最后用劉旭光教授的論文《司湯達綜合征:關于偉大藝術之“偉大”》(載于《求是學刊》2024年第1期)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偉大藝術”這個信念,本質上是把藝術作品與人類的一些永恒的價值信念結合在一起,人類關于自由、創(chuàng)造、神圣的情感、精神的超越、真理、至善、完美等信念,通過藝術得以被確證與具體化,藝術因此不再是娛樂與游戲的手段、宣傳及社會效用的工具,而是精神解放與真理顯現的方式,是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與獨立精神的見證。
其中,藝術作為“精神解放與真理顯現的方式,是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與獨立精神的見證”這句話,應該成為全體藝術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甲辰年二月初五凌晨寫于滬上寓所
馮小瑞
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現工作于羅湖美術館,是成長在深圳最早一批的本土藝術家之一,還作為當代藝術的策劃者活躍于深圳的藝術族群中,曾策過不少有意義的展覽。
他的作品識別度極高,運用宣紙、衛(wèi)生紙、相片紙、水墨、藥水等材料,以其水色交融的方式去侵蝕一些有象征意義的圖像,在工業(yè)化產品上讓水墨以半失控狀態(tài)下創(chuàng)造另一種解構后的圖像,因而他的這種保持鮮明的個性化、體系化特征的作品深受藝術界關注。
姜丹丹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兼任魯迅美木學院特聘教授、國際哲學學院通信院士、上海Young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法國柰邦大學兼任教授、法國人文科學之家訪問學者、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華東師范大學文明互鑒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曾先后在巴黎三大“現代性書寫” 實驗室、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的藝術與語言研究所(CRAL)從事博士后研究,曾在比利時新魯汶大學、比利時odradek藝木中心任駐地藝術家。曾獲得法蘭西學院-路易•德.波利濕克王子基金會行政委員會科研獎(2020)、法國學術棕櫚騎士勛章(2015)、上海浦江人才(2011)等榮譽稱號。曾主編法文文集《中國當代哲思》,主編《身體與去飾一一東西方身體哲學的變形》;主編“輕與重”文從(迄今出版九十余種,鬆響廣泛)。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文集發(fā)表論文八十余篇,翻譯學術著作十余種。近年來專攻哲學思想與藝術理論的中法跨文化對話研究,亦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
于蒙群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博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講師,文旅部下屬《藝術市場》期刊撰稿人,藝術評論人、策展人。多年來從事藝術史、藝術市場、當代藝術研究及評論工作,在各類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與藝術評論三十余篇,策劃主持十余項藝術展覽與活動,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
學術主持
于幸澤
1976年出生于遼寧省,畢業(yè)于德國卡塞爾美術學院,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副教授,瑞士伯爾尼大學藝術史學院客座教授。曾舉辦過“氣泡”(卡塞爾美術學院,德國,2011),“紐約亞洲當代藝術周:走出聚光燈”(紐約,美國,2008),“來自中國的新藝術”(華盛頓國際會議中心,華盛頓,美國,2007)等群展。
惠書文
1990年出生,策展人,藝術家 ,藝術史論研究者,當代藝術評論人,現任上海YOUNG美術館館長,conuter-feit當代藝術雙年展品牌創(chuàng)辦人,獵質當代藝術展總策展人,rainbow box project發(fā)起人,an art space策展人
學術論壇:論壇嘉賓( 按姓名筆畫排序 )
于幸澤、于蒙群、馮小瑞、艾海、劉逸鴻、姜丹丹、惠書文、廖淵(了了)、薛華棟、薛紅艷
展覽開幕
民謠原創(chuàng)演唱(白羽)
歌曲:朝花夕拾、美麗新世界
白羽,一個有一些嚴肅,有一點幽默,笑點頗怪的音樂哲人。 前知名GRUNGE樂隊“小民是個機器人”主唱。2006年簽約密貼唱片,發(fā)表《小民是個機器人》同名專輯 ,2010年簽約拉拉索唱片,發(fā)表個人民謠專輯《我的世界》,2014年10月發(fā)表第三張民謠專輯《我的希望在路上》。2017年8月發(fā)表第四張音樂專輯《美麗新世界》。唱片公司:廣州拉拉索唱片、風潮唱片;風格:迷幻、哲學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