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曾揚個展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出自《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為梵語,在梵文中“阿”包含了無量、無限、空、清凈等意;“彌”是指時間、壽命無盡止的延續(xù)、伸展;“陀”即無限光明之意,所以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斗鹫f無量壽經》為凈土修持法門所依據的主要經典之一,四十八大愿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fā),亦是阿彌陀佛以同體大慈悲心所興起的圓頓妙法,依經言十方諸佛皆弘揚宣說西方阿彌陀佛凈土法門之圓滿殊勝。
10月28日,空間站將迎來藝術家曾揚的第三次個展,而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繼《無量壽世界》展覽之后創(chuàng)作風格的延續(xù),同時也是記錄了曾揚在佛法修行上又一個時期的遞進。與上次作品不同的是,曾揚將藝術創(chuàng)作與佛教經典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此作品的氣勢更加磅礴大氣,畫中的內容也更加具體,以四十八幅作品分別描繪出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阿彌陀”包含了無量美好殊勝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曾揚力求將阿彌陀佛的愿景以及諸佛性光、盡虛空遍法界的殊勝境界在有限的畫面上最大化的加以呈現。如果說藝術家潛心研究繪畫技法是為創(chuàng)作服務,那么曾揚在這方面更像是佛法修行中的發(fā)愿行愿。
曾揚的父親也是一位知名的藝術家,在繪畫方面可謂家學淵源,秉承了云南藝術家一貫的執(zhí)拗、認真,在架上堅韌的實驗自己的思想。但與其他藝術家不同是,佛教的熏習對曾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也豎立了他創(chuàng)作的唯一脈絡。從最早期的《回頭是岸》系列作品皆以“我”為中心,用日記的形式描繪出每天自己的所行所想,即便在那段時期已顯露出對信仰的思考,但在尋找的道路上似乎還未看到過多的確定性;直至近期的金箔佛像系列不再有“我”的出現,當作品中完全削減掉了瑣碎片段式的個人符號時,一種篤定的氣息撲面而來。準確來說,佛教揭示了宇宙萬物萬緣的真相而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也正是基于此,曾揚在不懈的探知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而無論從個人心態(tài)或是藝術創(chuàng)作上都是一次較大的更迭。我們能從他現在的作品中看到敦煌寫經的筆意,亦如同佛教造像中的工匠,錐筆刻畫之下的線條流暢自然不刻意造作精巧,心無旁騖。宗教題材的內容配之金箔的材質兩者相得益彰,畫風整體借鑒了隋唐時期其細密精致而臻麗的特點,亦古亦今,這使得他的作品中有一種突破維度空間的完滿與神秘色彩。但凡涉及到佛像繪畫的作品,無論當代還是傳統(tǒng)大多離不開仿制古人,曾揚希望通過技法和材料上的突破,在精美的畫面中喚起觀者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向往,賞心悅目之中埋下一顆善的種子。所有美妙境域并非遙不可及,佛法即心法,心念當下一轉,便會是另外一番境界。也正是緣于這個創(chuàng)作初衷,使得我們在這次的新作中看到了曾揚更為嫻熟的繪畫技巧。
阿彌陀佛雖為凈土持名念佛法門,卻也是大秘密的法門。看似簡單的一個名號,卻于我們的身心內外無所不在,承載著不容乎視的重量。正如白居易的詩倡所說:“坐也阿彌陀,行也阿彌陀,縱使忙似箭,還是阿彌陀。”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快餐式時代,如能做到凈念相續(xù),系心一緣的確不易。曾揚能夠在當下的這種環(huán)境中一直不遺余力的創(chuàng)作佛教題材的作品也實屬難得。愿所聞見者,皆能皈依三寶,凈念相繼,一心不亂,往生凈土,這或許也是藝術家曾揚的愿望。
文/艾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