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遺址與圖像:牛津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個研究計劃

開幕時間:2017-09-15 15:00:00

開展時間:2017-09-16

結束時間:2017-12-31

展覽地址:OCAT研究中心(朝陽區(qū)金蟬西路地鐵7號線歡樂谷景區(qū)站B出口向北100米)

參展藝術家:樸素赟

主辦單位:OCAT研究中心,牛津大學考古研究所歷史環(huán)境圖像資源庫,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

展覽介紹


  第一部分:遺址?實物?傳記:考古與攝影
  第二部分:天龍山石窟和造像:歷史照片與新圖像技術
  
  展期:2017.9.16 - 12.31
  開幕:2017.9.15  下午3:00
  導覽: 2017.9.15  下午3:30(由雅希?埃爾斯納及巫鴻導覽)
  
  主辦:
  OCAT研究中心
  牛津大學考古研究所歷史環(huán)境圖像資源庫
  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
  
  地點:OCAT研究中心(朝陽區(qū)金蟬西路地鐵7號線歡樂谷景區(qū)站B出口向北100米)
  
  我們很榮幸地宣布,2017OCAT研究中心年度展覽“遺址與圖像:牛津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個研究計劃”將于2017年9月15日下午3點開幕。展覽題目中所說的“遺址”是指人類藝術活動的現(xiàn)場歷史遺存,也包括與現(xiàn)場有關的建筑、雕塑、器物和繪畫;“圖像”是指以現(xiàn)代視覺技術——特別是攝影和三維掃描——對歷史遺址進行的再現(xiàn)。展覽共分為兩個部分。
  
  展覽第一部分“遺址?實物?傳記:考古與攝影”,由牛津大學考古研究所歷史環(huán)境圖像資源庫主持。這部分展覽涉及兩種不同形式的比較。其一,展覽運用從玻璃幻燈片到數(shù)碼照片的各種影像媒介,展示一系列文化中考古語境下的文物和遺址的照片,其拍攝地涵蓋歐洲北部、非洲北部及地中海東部等地。其二,展覽通過展示同一文物或者遺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照片,設置了一種更進一步的比較。一個特定的人工制品或遺址在其漫長的生命歷程中所經(jīng)歷的不同階段成為了展示的關鍵。展覽運用現(xiàn)代考古攝影圖像向我們展示文物與遺址自攝影記錄手段濫觴以來大約150年的流變歷史,用視覺與想象勾勒遺址與實物的“傳記”。
  
  展覽的第二部分為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東亞藝術中心主持的“天龍山石窟和造像:歷史照片與新圖像技術”。這部分展覽借助數(shù)字成像技術將天龍山石窟中諸多流散海外的造像“恢復”至其原始面貌。東亞藝術中心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對散落海外的石窟造像進行了廣泛的記錄與歸檔。在天龍山文物保管所的主持之下,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對石窟進行掃描,結合石窟和流失造像的三維信息,最終實現(xiàn)對石窟整體原貌的數(shù)字重建。這一部分展覽也被呈現(xiàn)為一次將歷史圖像與新數(shù)字顯示技術(包括視頻、人機交互和虛擬現(xiàn)實)相結合的探索,以期在未來創(chuàng)造更多具有教育性和吸引力的展覽。
  
  這兩個部分之間的對話引出了本次展覽所要探討的一個核心議題,即遺址/圖像的辯證關系在美術史研究中的重要性。“遺址”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而不斷變化,“圖像”提供了對這些變化的記錄和重構原境的可能。但這些圖像和重構又永遠不能代替遺址,它們所提供的是關于遺址的歷史知識。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展覽提供“全球美術史”領域中的比較范例,反映美術史研究中的新方向,并增強國內(nèi)和國際美術史界的聯(lián)系和互動。
  
  
  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是OCT當代藝術中心(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簡稱“OCAT”)在北京設立的非盈利性、獨立的民間學術研究機構,是OCAT館群的有機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圖書文獻和展覽交流為主要功能,研究對象包括古代藝術和自上世紀以來中國現(xiàn)當代主義的視覺藝術實踐,研究范圍包括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流派、藝術展覽、藝術思潮、藝術機構、藝術著述及其它藝術生態(tài),它還兼顧與這一研究相關的圖書館、檔案庫的建設和海外學術交流,它還是OCAT館群在北京的展示平臺。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種關于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的“歷史研究”的價值模式、學術機制和獨特方法,它的學術主旨是:知識、思想與研究,它提倡當代藝術史與人類精神史、觀念史、思想史和視覺文化史整體結合的學術研究傳統(tǒng)和開放的學術研究精神,關注經(jīng)典藝術史著作的翻譯出版與現(xiàn)當代藝術史與古典藝術史研究的學術貫通。
  
  
  牛津大學考古研究所歷史環(huán)境圖像資源庫(HEIR)
  隸屬英國牛津大學考古研究所的HEIR(歷史環(huán)境圖像資源庫)是一項集數(shù)字化、群眾外包與重訪攝影為一體的研究計劃,旨在搶救與公布考古遺址和場所的老照片。HEIR線上數(shù)據(jù)庫的數(shù)字化館藏包含十九世紀末以降的數(shù)千張來自世界各地的歷史攝影圖像。其核心部分是牛津大學及其他院校的學院、圖書館、博物館及院系館藏中庫存的老幻燈片和玻璃負片。新資源也在源源不斷地加入。
  HEIR的使命是提供一個可供免費使用的,以景觀、文物和遺址歷史照片為核心的全球數(shù)據(jù)庫。通過調用遍布全世界的公眾科學家群體的知識,HEIR試圖識別這些遺址,并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對它們進行重訪拍攝,以此協(xié)助來自諸多不同學科的學者追索遺址、文物、景觀和社會在時間中的變遷。
  
  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介紹(CAEA)
  在芝加哥大學人文學院的支持下,隸屬藝術史系的東亞藝術中心于2003年成立,旨在支持與促進芝加哥大學在東亞藝術這一快速發(fā)展領域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東亞藝術中心的工作受到傳統(tǒng)歷史和當代文化這兩個領域發(fā)展趨勢的啟發(fā)??v觀歷史,東亞藝術傳統(tǒng)的發(fā)源與演變得益于豐富的文化互動。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為千年以來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融提供了證據(jù),正是這種文化交融重塑了東亞藝術領域。在當今世界,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同別國的交往愈加密切,并在當代文化與國際事務中充當愈發(fā)重要的角色。同時,來自這些地區(qū)的學者和藝術家在藝術、文化和國際研究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各方對亞洲藝術與視覺文化的集中興趣正在重新定義東亞藝術史的范疇。作為對當前這些發(fā)展的回應,我們采取一種全球視野并鼓勵新視角的產(chǎn)生,這之中便包括,在世界范圍內(nèi)與大學、博物館和專家共同組織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項目。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